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内栓塞术

血管内栓塞术

血管内栓塞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673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家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等;血管内栓塞术的相关文献由420位作者贡献,包括付琳1、侯凯、倪才方等。

血管内栓塞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6731 占比:99.89%

总计:146888篇

血管内栓塞术—发文趋势图

血管内栓塞术

-研究学者

  • 付琳1
  • 侯凯
  • 倪才方
  • 傅先明
  • 刘宁利
  • 卓军
  • 吴中学
  • 姜素兰
  • 孙之洞
  • 孟庆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万军; 李智鹏; 王万卿; 任增玺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87例,分为显微手术组44例与介入组43例。介入组行血管内栓塞术,显微手术组选用血管外显微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出血量及导管拔除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及导管拔除时间均短于显微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介入组NIHSS低于显微手术组,MMSE评分及GOS分级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使用血管内栓塞术可有效减短患者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 朱青峰; 郝政衡; 王凤伟
    • 摘要: 目的探讨编织铆定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应用编织铆定技术辅助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6例单纯通过编织铆定技术栓塞,没使用支架、球囊辅助技术,无弹簧圈脱出,编织铆定技术成功率为72.22%;10例(27.78%)经过反复调整,仍然有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给予补救性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9例(90.36%),次全栓塞7例(9.64%)。无术中出血事件,无栓塞事件。36例术后6个月CTA或DSA随访,采用编织铆定技术栓塞26例中,2例瘤颈处部分复发,再次补充栓塞;而使用补救性支架辅助栓塞的10例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急性期不适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时,只要选择好适应证、掌握好技术要点,单根微导管编织铆定技术虽然不能栓塞所有的宽颈不规则动脉瘤,而且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能够明显降低急性期支架的使用率,对一些病人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青莎
    • 摘要: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手术指标、疼痛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住院、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活力、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水平,缩短住院、术后恢复和下床活动时间,减轻疼痛度,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护理方式。
    • 陈四化; 蔡长文
    • 摘要: 目的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时间、动脉瘤残留率、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3个月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动脉瘤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的NF-κB、MMP-9、ICAM-1、NSE、S100B蛋白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开颅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术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动脉瘤残留率及血清相关因子水平。
    • 陈美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39例为观察对象,术后行2D-DSA 、3D-DSA复查,应用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比较不同图像对栓塞效果的显示情况.结果:2D-DSA、3D-DSA、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显示率分别为71.79%、87.18%、100.00%,差异显著(P<0.05);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达到完全栓塞27例(69.23%);次全栓塞10例(25.64%),不全栓塞2例(5.13%),经进行处理后均达到满意栓塞效果.结论: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能够清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效果,指导神经介入医师调整手术,达到满意栓塞效果,值得推广.
    • 周艳; 孔冬梅
    • 摘要: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方法:选择10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选择使用传统的血管栓塞术进行病症治疗,另外50例患者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方式来进行病症治疗.在治疗完毕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这100例患者均选自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这一时间段内.结果:相比较使用血管栓塞治疗方式的患者而言,使用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方式进行病症治疗的患者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 张磊; 万军; 蒋业清; 张晓龙
    • 摘要: 目的 分析伴子囊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单纯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瘤颈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影像学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7例)和稳定组(6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年龄、ISA破裂与否、瘤径大小、血管分叉部和RaymondⅡ级亚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OR=5.140)、ISA破裂(OR=1.831)、术后RaymondⅡc型(OR=3.758)、ISA大(OR=4.623)和血管分叉部(OR=2.257)是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大、ISA大、ISA破裂、术后RaymondⅡc型和血管分叉部的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患者复发的风险增加.
    • 卓军; 赵欣; 王琳; 赵中庆; 张翔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复合手术室中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2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研究,均在复合手术室中完成手术治疗,结合术前患者评估结果,分为有5例患者行开颅切除术与术中脑血管造影,另15例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切除术.分析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患者手术时间在4.0~8.3 h左右,平均手术时间为﹙5.9±1.1﹚h;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切除术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畸形血管团体积缩小了46.7%~63.9%;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手术死亡,且未发生与造影有关的并发症;有1例患者﹙5%﹚发生肢体偏瘫,有1例患者﹙5%﹚术后出现脑梗死,直径未超过2 cm,无一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或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无一例患者出现迟发性癫痫症状;术后6个月对患者实施DSA检查或CTA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脑动脉畸形血管团均完整切除,无残留现象.结论 在复合手术室中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够提高手术全切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提供了有效且安全的一种新型治疗平台,值得推广应用.
    • 罗杰; 周帆; 黄云峰; 袁金刚; 陈风; 李帆
    • 摘要: 目的:比较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显微开颅夹闭组(37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7例).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两组疗效.结果:血管内栓塞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开颅夹闭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栓塞组术后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内栓塞组复发率高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相似,但血管内栓塞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需求,同时结合病情制定最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案.
    • 卓军; 赵欣; 王琳; 赵中庆; 张翔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复合手术室中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2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研究,均在复合手术室中完成手术治疗,结合术前患者评估结果,分为有5例患者行开颅切除术与术中脑血管造影,另15例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切除术。分析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随访结果。结果20例患者手术时间在4.0-8.3 h左右,平均手术时间为(5.9±1.1)h;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切除术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畸形血管团体积缩小了46.7%-63.9%;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手术死亡,且未发生与造影有关的并发症;有1例患者(5%)发生肢体偏瘫,有1例患者(5%)术后出现脑梗死,直径未超过2 cm,无一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或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无一例患者出现迟发性癫痫症状;术后6个月对患者实施DSA检查或CTA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脑动脉畸形血管团均完整切除,无残留现象。结论在复合手术室中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够提高手术全切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提供了有效且安全的一种新型治疗平台,值得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