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专利文献152434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健康之路、医疗装备、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震、张小章、徐兴华等。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52434 占比:99.92%

总计:152562篇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发文趋势图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研究学者

  • 何震
  • 张小章
  • 徐兴华
  • 李晓亮
  • 钱志茹
  • 高建亮
  • 龙海成
  • 唐海涛
  • 张光恋
  • 李新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轲
    • 摘要: 目的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OVMS)出血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瘦素(L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8月在永煤集团总医院治疗的OVMS出血患者共计88例,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A组(n=44)和B组(n=44),B组给予传统畸形血管切除术,A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统计临床疗效,比较两组VEGF、LP、Ang1、Ang2变化情况。结果A组(95.45%)治疗总有效率较B组(79.55%)明显更高(P<0.05);两组术后VEGF、LP、Ang2水平明显降低(P<0.05),Ang1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B组相比,A组VEGF、LP、Ang2水平明显更低(P<0.05),Ang1水平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OVMS出血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够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对血管内皮功能及LP、Ang1、Ang2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 贺辉辉; 张辉; 张文进; 程锦; 吕国伟; 辛孟杰; 吴星; 张帅
    •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对血清指标水平、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信封法将121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开颅夹闭动脉瘤术治疗;观察组61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动脉瘤栓塞程度、血清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72%比86.67%,χ2=4.0335、P=0.044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动脉瘤致密栓塞率及血清核因子-κB(NF-κ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比15.00%,χ2=0.7427、P=0.3888)。结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指标水平,缓解并发症的产生。
    • 吴克欣; 安杰; 杨国军; 哈米提·库尔班
    •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脑动脉瘤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20例)和常规组(100例)。常规组使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临床相关指标等。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手术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动脉瘤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解锋
    • 摘要: 目的分析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在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实施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样本,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41例,予以常规组患者手术切除以及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干预,予以研究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基线期和干预后24 h脑血管血流情况、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方面,每组组内干预24 h后阻力指数均低于基线期、血流速度均高于基线期、血管内径均长于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方面,干预24 h后研究组阻力指数均低于常规组、血流速度均高于常规组、血管内径均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并且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脑血管血流情况,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赖湘; 张文波; 叶敏; 谢锋; 刘晓平; 罗兴达
    • 摘要: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04于梅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0例,将其中37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再梗死纳入脑梗死组,143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无脑梗死情况发生纳入非脑梗死组,以单因素分析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寻求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血肿、动脉瘤大小、宽颈动脉瘤、卒中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子(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OR=2.421,P=0.010)、脑积水(OR=3.561,P=0.027)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再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血肿、脑积水等常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可降低介入栓塞术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 韦继明; 罗铸; 冯磊; 蒙海滨
    • 摘要: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率、住院周转率、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各具优势,其中,开颅夹闭术的治疗费用较低,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治疗。
    • 邵喜娜; 周婷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病人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病人实施评价,据此将病人分为低水平组、中高水平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影响因素,确定护理对策。结果: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为(98.32±15.49)分,低水平组53例,中高水平组4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Hunt-Hess(H-H)分级、家庭人均月收入、术后并发症、疾病了解状况、社会支持水平、疾病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水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影响因素有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术后并发症≥2种、疾病了解不全、社会支持低水平、消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低水平(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且其受多因素影响,临床应积极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对病人负性情绪实施疏导。
    • 王庆庆; 宁静; 周加浩; 焦磊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B组患者在发病3d后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A组患者在发病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氧化应激状态、并发症。结果:治疗后第7天,A组NIHSS分值及MDA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NTF、BDNF、NGF、SOD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B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施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降低氧化应激状态及术后并发症。
    • 王育胜; 洪映标; 蔡洁波; 彭晖; 陈泽鑫; 蔡跃豪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高压氧(HBO)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并对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研究组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HBO治疗,HBO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10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GCS评分及CVS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并发CVS的因素.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2.776,95%CI:1.379~5.589)、Fisher分级(OR=2.765,95%CI:1.454~5.259)、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OR=3.022,95%CI:1.519~6.013).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HBO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在介入术前对合并CVS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采取措施避免患者术后并发CVS.
    • 苏晶
    •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有18例在此期间行常规护理,另18例在此期间行围术期护理,将其纳入基础组和护理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躯体疼痛(61.39±3.91)分、精神心理(64.46±3.20)分、身体机能(62.80±3.34)分、社会功能(63.72±3.03)分与基础组数据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5.56%(1例)与基础组33.33%(6例)相差较多,P<0.05.四项满意度指标中,护理组和基础组的数值有差异,其中分值更高的一组是护理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效果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