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液通路

血液通路

血液通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775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学会、生物学教学、解放军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等;血液通路的相关文献由191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春容、L·琼森、M·扎尼尼等。

血液通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775 占比:99.69%

总计:29868篇

血液通路—发文趋势图

血液通路

-研究学者

  • 郑春容
  • L·琼森
  • M·扎尼尼
  • O·埃克达尔
  • 佩尔·汉森
  • 埃迪·尼尔松
  • 奥洛夫·杨松
  • 张春伟
  • 王媛
  • 王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淑宏; 李迎洁; 于丽华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病患实施血液通路护理管理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2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研究时间均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41例)以及实验组(41例),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措施,予以实验组病患基础护理以及血液通路护理管理措施.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出现率.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并发症总出现率依次是2.44%、21.95%(P<0.05).结论:血液通路护理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中,可降低并发症出现率,有利于延长血液通路使用时间.
    • 张艳
    • 摘要: 目的 分析在肾病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使用综合护理对患者血液通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间来我院进行肾病血液净化的患者40例作为分析对象,选择方式为随机,并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通路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临床比较价值(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在肾病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护理中能够降低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姚彩霞; 王伟; 刘丽红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通路再循环影响因素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 ~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通路的不同分为中心静脉置管组(n=29)和内瘘穿刺组(n=43),采用尿素法检测尿素氮值和血中肌酐值,测定再循环率.结果:两组患者血液通路再循环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通路再循环率与穿刺间距、动静脉压力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因素护理人员影响提前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血液通路再循环发生率.
    • 熊镇
    • 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选取来我院治疗此病的68例患者平均分组,进行调查研究,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加强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 通过分析调查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加强护理干预下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观察组.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生,使其了解自己病症的情况下,掌握健康知识,能够更好的遵从医嘱,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 黄文硕; 叶红波
    •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血管通路血透患者在血管通路建立前后的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寻求对患者心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血液透析充分性较好的血液通路.方法 将57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分为长期导管组26例,动静脉瘘组31例.在血管通路建立前、后定期测量血液通路的血流、检测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血液透析Kt/V值等指标.结果 随着血管通路建立时间的延长,动静脉瘘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逐渐增大,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导管组相应指标改变不明显;长期导管组与动静脉内瘘组比较尿素氮下降与Kt/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静脉瘘术后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及形态学改变普遍存在,且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长期导管组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变化;长期导管能达到动静脉内瘘一样的血液透析效果.%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heart function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vascular access establishment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and find an advantageous vascular access.Methods Fifty-seven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ncluding the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group (26 cases) and the arteriovenous fistula group (31 cases).The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Kt/V value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the vascular access establishment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Results Th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Dd),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 (IVST)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arteriovenous fistula group when the vascular access established,especially after 12 months.However,the changes of the heart function indexes in the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group were not obvious.The levels of decreased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and Kt/V values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are apparent in the arteriovenous fistula group,which is not obvious in the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group.The efficacy of hemodialysis is almost identical between two groups.
    • 张春伟; 陈燕
    • 摘要: 目的 评价电极片-缝线固定血液透析颈内静脉插管的可行性.方法 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64例)采用传统胶布固定,观察组(60例)采用电极片与缝线的改良固定法.结果 两组舒适度、视觉美感、导管固定时间、皮肤过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电极片-缝线固定法可有效维持导管固定效果,降低皮肤过敏发生.
    • 杜杰
    • 摘要: 血液净化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急慢性肾功衰竭、中毒等。患者必须有通畅的血管通路,保证足够的血液流量。我院白1993年成立血液透析室以来,用内瘘针直接穿刺股静脉建立血液通路进行血液透析4000余例次,取得良好效果。血流量可达150—300ml/min.临床实施起来方便、灵活、简单、安全。现报道如下:
    • 张春伟; 陈燕
    • 摘要: 目的评价电极片-缝线固定血液透析颈内静脉插管的可行性。方法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64例)采用传统胶布固定,观察组(60例)采用电极片与缝线的改良固定法。结果两组舒适度、视觉美感、导管固定时间、皮肤过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电极片-缝线固定法可有效维持导管固定效果,降低皮肤过敏发生。
    • 王敏
    • 摘要: @@ 血液透析需要把患者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或其他净化装置再回到体内去,该通路称血液通路.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液通路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长期颈内导管留置术的出现,减少了尿毒症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其用途也越来越来广泛,被临床和患者乐于接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