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芦笙舞

芦笙舞

芦笙舞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舞蹈、音乐、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64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当代贵州、今日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长寿养生文化学术研讨会等;芦笙舞的相关文献由20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正彪、刘国梁、刘远林等。

芦笙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20.5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764 占比:79.17%

总计:965篇

芦笙舞—发文趋势图

芦笙舞

-研究学者

  • 黄正彪
  • 刘国梁
  • 刘远林
  • 孔秀丽
  • 孙健
  • 宫敬慧
  • 屠臻
  • 崔增录
  • 文荣华
  • 曾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洁
    • 摘要: 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文化最璀璨的部分,其形式和风格别具一格.广西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与桂西一带,这里的苗族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本文从桂西与桂北苗族的概况、民族风情、民间舞蹈中找出共性及其对比差异性,为"一带一路"发展做好文化积淀,从对比差异中更透彻地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 杨朝兴
    • 摘要: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喜乐好客的民族,他们经常吹起芦笙、跳起舞蹈,芦笙舞就是他们最喜爱的舞蹈之一。马龙苗族的芦笙舞是明清时期随苗族迁徙从贵州省威宁一带陆续传入的,现在主要流行于马龙区深沟、黑石头、三星坝、西冲等苗族聚居的村寨。苗族芦笙演奏以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的表现风格在苗族中不断得到传承发展,通常以芦笙为道具和乐器.
    • 吴慧敏; 陈玉凤; 康乐; 覃平娜
    • 摘要: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调查方法,旨在探寻贵州荔波县苗族芦笙舞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进一步挖掘、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结果表明:现代艺术的冲击,对芦笙舞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当地旅游产业机械开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破坏。并提出:流行乐曲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芦笙舞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大众传媒融合互动;打破传统芦笙舞形式束缚,创建大众广场芦笙舞;加强地方保护与重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路径等。
    • 古祥杰
    • 摘要: 威信苗族的主要代表乐器是芦笙,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也是芦笙舞。可以说,只要芦笙一响,就一定会有舞步相配合。威信苗族称芦笙舞为“tlat ghenx”,即跳芦笙的意思。芦笙舞蹈热烈粗犷,舞姿优美,步伐轻盈,动作变化复杂。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腰部和胯部为轴心,上身常呈前俯状,根据舞曲的节拍节奏而呈前、后、左、右运动,以前后运动为主;双手合抱芦笙随着身体的运动而动;脚部动作为脚掌先落地。
    • 张琳洁
    • 摘要: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家级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教育活态传承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川南苗族芦笙舞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在芦笙舞价值驱动下的教育活态传承应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共同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路径。
    • 屠臻; 起朝梅
    • 摘要: 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蕴涵着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变迁历史与人文精神,是苗族传统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面临着民间传承出现断层、代表性传承人减少、表演形式不断简化等发展困境.通过坚守家庭传承与发展民间集会作为主阵地,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艺术进课堂等学校教育的补充,以及大力培养优秀文化传承人、积极举办民间文化活动、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政府支持的途径,保护、传承并发扬小花苗芦笙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谭艳纳
    • 摘要: 芦笙在苗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初被用来吹奏哀乐、祭奠亡灵.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芦笙被苗族人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用途,成为一种苗族文化的复合体.在多元化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流行音乐、现代乐器盛行,传统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年轻人对芦笙音乐、芦笙舞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文化日趋衰落.本文通过展示苗族的芦笙文化及其艺术之美,为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 谢念娇; 石磊
    • 摘要: 侗族芦笙舞源远流长,对于我国侗族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侗族芦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保护侗族芦笙舞重点应当放在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和健全保护方式两个方面。
    • 郭庆
    •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接受的文化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苗族芦笙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特别是芦笙和芦笙舞蹈.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我们通过走访收集贵州省苗族芦笙舞并用影像记录下来,利用新媒体使之更为广泛地传播,让更多喜欢苗族芦笙的人,以及不知道苗族芦笙舞的人可以听到芦笙乐和看到芦笙舞,以此来达到贵州省苗族芦笙舞的影像化传播的有效推广.
    • 张雅祺; 李本建
    • 摘要: 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芦笙舞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首先分析其代表性的文字符号,探讨其形象的具体运用.其次从文化传播与保护创新的视觉角度出发,分析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的关系,结合芦笙舞进行进一步论述,构建了一系列的符号化系统设计,采用符号化形象的设计,衍生出一系列创意性的文创产品,用现代化视觉设计语言来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试图在文化传播与保护常新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需要通过视觉传播的手段,侗族的非遗产品,可以通过运用新的理念对其进行二次符号化的创新设计、界面交互传播设计以及地域性的文创产品设计等来进行视觉化的设计与开发,由此推动侗族非遗的发展,使其资源在国内外都产生重大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