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腹腔引流管

腹腔引流管

腹腔引流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8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6041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东方食疗与保健、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当代护士(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全军烧伤外科学术年会、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12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等;腹腔引流管的相关文献由1897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新颖、祁亚峰、张诚等。

腹腔引流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0.8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6041 占比:99.10%

总计:46460篇

腹腔引流管—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超华; 刘美枝
    • 摘要: 目的开展品管圈(QCC)活动规范腹腔引流管护理流程,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主题,对长沙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102例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患者活动时最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通过脑力激荡法、绘制特性要因图,找出要因及真因,并制定引流管相关知识宣讲、改进导管固定方法、建立导管维护小组等针对性措施。最后,对比品管圈前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评价效果。结果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8.6%下降至4.4%,护士在腹腔引流管维护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考核中,成绩均有提升,病人满意率从活动前的91.18%提升到96.67%,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升了护士业务素质,促进了患者康复。
    • 闫涛; 孟元光; 陈忠民; 侯羿; 吕伟; 王争明; 雷磊; 杨硕; 任召祺; 王琛; 许敏光
    • 摘要: 目的:研制一种防止血凝块及纤维蛋白凝聚物等堵塞的新型防堵塞腹腔引流管。方法:对现有双腔引流管结构进行改进,将现有的双腔引流管内管替换为硬质中空管芯,外腔为可插拔,设计由外套管、管芯和转接头3部分构成的新型防堵塞腹腔引流管。采用食用果冻制作模拟含血凝块或纤维蛋白凝聚物的腹腔积液,比较带冲洗功能的双套管腹腔引流管与新型防堵塞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效果。结果:当新型防堵塞腹腔引流管发生堵塞时,医护人员可通过抽出或插入硬质管芯操作疏通引流管,也可拔下管芯直接冲洗,使引流通畅。当模拟用的果冻凝胶堵塞引流管部分侧孔时,双套管腹腔引流管与新型防堵塞腹腔引流管均可使其恢复通畅;当凝胶颗粒较大完全堵塞引流管时,双套管腹腔引流管中的凝胶颗粒不能顺利排出,而新型防堵塞腹腔引流管中的凝胶颗粒能够持续顺利排出。结论:新型防堵塞腹腔引流管弥补了现有腹腔引流管的不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孟凡斌; 陈朗; 杨星; 孙宇; 吴兴达; 毕淑龙; 宋少伟; 李桂臣
    •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及穿刺孔并发腹壁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我院腹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及穿刺孔并发腹壁出血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姑息性乙状结肠癌切除术、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各1例。腹壁出血发生时间为术后2 h~18 d,其中腹腔镜戳卡穿刺孔出血及引流管穿刺孔腹壁出血各4例。出血量50~1500 ml。二次开腹手术3例,局麻下腹壁缝扎止血4例,加压包扎止血1例。8例患者均成功止血。结论:外科医生要熟悉腹壁血管解剖,术前仔细评估,术中小心操作,避免危险区域穿刺损伤腹壁血管。一旦确诊及时采取压迫、填塞、缝扎甚至开腹手术等合适方式止血,并密切观察判断止血效果。
    • 陈秋霞; 陈静明; 邱晓姻
    • 摘要: 目的:探讨一件式造口袋在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腹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常规使用更换纱布及棉垫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使用一件式造口袋进行收集渗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更换衣物次数、刺激性皮炎的发生率、舒适度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观察组刺激性皮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平均换药次数、平均更换衣物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的GCQ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腹部手术后出现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的患者使用一件式造口袋收集渗漏的液体可明显减少其换药及更换衣物的次数,提高其舒适度及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其引流管管口周围皮肤刺激性皮炎的发生率。
    • 黄剑
    • 摘要: 本文综述了腹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主要介绍缝线固定法、蝶形交叉法、高举平台法、双蝶翼高举平台法、结绳法、“工”字型、“零疼痛”固定等各种固定方法,并分析各种固定方法的优缺点。固定材料推荐使用黏贴性好、致敏性低、顺应性强的3M透明敷料及胶布,对于置管时间长、易发生皮肤问题的患者可应用水胶体、自黏性软聚硅酮泡沫等新型伤口敷料;针对一般患者推荐使用高举平台法。但各种固定方法各有利弊,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舒适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引流管的大小、置管时间的长短、局部皮肤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固定方法。
    • 肖广远; 周君; 陈炳荣; 沈彬; 肖卫星; 周海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拔管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嘉兴市中医医院普外科1189例行腹部手术并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9例腹部手术中28例出现腹腔引流管拔管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困难性拔管5例,腹腔出血5例,引流管断裂3例,T管固定线脱落胆漏2例,皮肤瘘管形成3例及大网膜疝10例.困难性拔管经反复尝试均顺利拔出;腹腔出血经再次手术止血治疗痊愈;引流管断裂经再次手术取出残端;胆漏患者行腹腔穿刺引流保守治疗后康复;皮肤瘘管病程长,治愈缓慢;大网膜疝患者部分可轻轻回纳即可,若合并出血可结扎止血后回纳腹腔;各并发症经处理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论 腹腔引流管拔管并发症在临床上时有发生,一旦出现需及时处理.临床医师需加强防范意识,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引流管拔管相关并发症.
    • 韩绍宏
    • 摘要: 目的:研究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0年1月至6月间在玉溪市中医医院外一科进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资料,按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将其分为对比组(未放置腹腔引流管)和研究组(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每组45例.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感染、腹痛、肩痛、瘘口不自愈)、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愈率为97.78%,高于对比组的84.44%(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比组的17.78%(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而疼痛评分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患者进行普外科术治疗后,可为其放置腹腔引流管,虽然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但能提高临床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应用效果理想.
    • 刘丽丽; 朱丽娜; 郑雅宁; 马晶晶
    • 摘要: cqvip:腹部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目的是引流出手术后腹腔内存积的渗血、渗液,同时有利于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有无腹腔出血及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1]。术后活动或牵拉易引起引流管移位及脱落,从而导致逆行感染、堵管和患者疼痛等[2],因此,有效固定腹腔引流管十分重要。腹部手术后患者常使用腹带,以降低手术切口的张力,减轻术后疼痛。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多头带腹带,由多条棉质布带缝制而成,中间缝成一体,两端布带散开,便于患者腹腔引流管的固定,但活动时腹带较易散开,影响固定效果;而无缝隙的一体式的腹带则不适用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可固定腹腔引流管的改良腹带,现介绍如下。
    • 王干梅; 程永霞
    • 摘要: 目的 观察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在医院治疗的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癌症类型、受教育程度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期间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引流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患者对两种护理方法 的满意度.结果 经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方法 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引流管时间为60.98±7.48h,短于对照组的89.29±8.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期间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配合度,降低腹腔引流期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蒋国雄
    • 摘要: 目的:探究在普外科手术中运用腹腔引流管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引流管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65例.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92%)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6.15%)较低(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普外科手术中运用腹腔引流管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