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薄膜
聚丙烯薄膜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23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电工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193333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塑料包装、中国包装、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输变电年会、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2014输变电年会等;聚丙烯薄膜的相关文献由147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文树、石渡忠和、杜伯学等。
聚丙烯薄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3333篇
占比:99.85%
总计:193627篇
聚丙烯薄膜
-研究学者
- 徐文树
- 石渡忠和
- 杜伯学
- 周定毅
- 吕达民
- 中田将裕
- 山田浩司
- 黄炎煌
- 匡永正
- 许然然
- 赵志明
- 张师军
- 尹望林
- 焦国平
- 唐晓雯
- 蒋维
- 戴建付
- 王辉煌
- 项晓波
- 冉昭玉
- 刘浩梁
- 木下理
- 朱健民
- 林炜烽
- 肖萌
- 郭汉乡
- 齐继业
- 多贺敦
- 奥山佳宗
- 富永刚史
- 曹茂华
- 松尾祥宜
- 王兆中
- 高达利
- 黎坛
- 侯兆豪
- 刘伟区
- 刘荣炽
- 李兆林
- 李春阳
- 李进
- 王宏霞
- 王明洋
- 王武刚
- 田中茂
- 石田立治
- 范凯伦
- 韩晨磊
- 丁海军
- 乔胜琦
-
-
宋满仓;
黄栋;
刘军山
-
-
摘要:
以聚合物生物芯片的反应腔微结构为研究对象,将微结构划分为顶部未变形区域、底部变形区域和筒壁拉深区域,并将标准热压过程细分为4个过程,通过封装和切片等方式制样,结合数字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微结构成型效果及各区域微尺寸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反应腔微结构顶部未变形区薄膜厚度未变化,底部变形区薄膜厚度发生较大变化;受材料流动性限制,筒壁拉深区与底部变形区厚度不一致;热压成型过程中降低脱模温度对反应腔型腔尺寸影响较大。
-
-
-
-
摘要:
双峰聚乙烯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双峰催化剂体系制备的双峰聚乙烯组合物,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0~10000的聚乙烯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4%。还包括其制备的产物、使用方法以及含有该组合物的物品。USP11203653,2021-12-21增强抗堵塞性定向聚丙烯薄膜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配方,其可使非迁移冷封释放膜具有更好的耐阻塞性。该多层定向聚丙烯薄膜包括聚丙烯均聚物的芯层;位于所述芯层一侧的第一外层,其可适用于密封、印刷或涂覆;位于所述芯层相对侧的第二外层,所述第二外层是包含减少堵塞倾向的热塑性聚合物的防堵塞层。
-
-
姜泽钰;
吴双;
姜艳峰;
吴薇;
葛腾杰;
李玉良
-
-
摘要:
通过Ⅹ线广角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方法,从常规物性、熔体流动速率、熔融结晶、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分子量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产A和B流延聚丙烯(CPP)薄膜专用料与国外牌号C和D薄膜专用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产A专用料熔融指数较高(0.85 g/min),易于加工;国外牌号专用料的弯曲和冲击性能较好,更有韧性;国产A专用料结晶速度更快,能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国外牌号C专用料有相对较高的结晶度,制作成膜料后可提高挺括度;4种专用料的主要晶型都是α晶型,聚丙烯链段中存在嵌段全同立构,是头尾相接的聚丙烯链段结构;4种专用料的分子量分布都在3.8以上,其中国外牌号D专用料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_(w))较高,分子量分布相对较宽,聚合物热性能和流动性能较好。4种CPP薄膜专用料的基础物性和微观结构较为相近,国产专用料还需在力学性能方面有所提升。
-
-
陈山
-
-
摘要:
表面贴合层PP膜层间贴合面改性技术开发及粘胶涂层的配方设计,解决了涂层材料的熔体能够快速渗入印刷纸里的难题,同时利用低能电子辐照改性技术,提高塑料熔体在纸张内部的渗透效率,减少因渗透不均匀而形成的内部结构缺陷,大大提高纸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超强的柔韧性,弯折后无开裂,解决了纸在凹凸曲面设计板材的贴覆问题,更好地应用在装配式集成墙板领域。
-
-
张心悦
-
-
摘要:
为提高材料的储能性能,研究多层结构对聚丙烯薄膜储能特性的影响,同时控制介电损耗在实际应用允许范围内.通过热压法制备不同层数的多层结构聚丙烯薄膜,对试样进行电学性能测试.多层结构聚丙烯的电学性能测量结果表明,三层结构170°C热压时聚丙烯薄膜储能密度最大,比单层结构提高了20.2%.多层结构可提高聚丙烯薄膜储能特性.
-
-
杨如娥;
吴安理;
陈汉城;
林杰生
-
-
摘要:
通过熔融挤出流延成膜的方式制备了铝塑膜用PP薄膜,考查了几种爽滑剂对PP膜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了摩擦系数和剥离强度随爽滑剂用量的变化,并进一步复合制备铝塑膜,考查了其综合应用性能.结果 表明,爽滑剂Silicone 2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可进一步降低,但爽滑剂用量过多会影响剥离强度,爽滑剂Silicone 2的添加量在8%~10%为宜.制备的复合铝塑膜具有较低的表面摩擦力、较高的剥离强度和穿刺强度.
-
-
-
-
-
-
-
摘要:
国巨公司("Yageo")(TAIEX:2327)旗下的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基美电子(KEMET),今天宣布推出其新型R52系列紧凑型聚丙烯薄膜X2EMI(电磁干扰)抑制电容器。该系列可满足汽车、工业、消费和能源应用对更小的抑制EMI用大电容X2类解决方案不断增长的需求。R52系列可提供高达22μF的电容值、85/85 THBIIB等级的分级,并且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具有长寿命稳定性,同时,与市场上相同电容值范围的其他X2解决方案相比,其体积平均要小60%。仅凭这些特性.
-
-
马朋;
张冶文;
郑飞虎;
安振连;
顾敏
- 《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光刺激放电电流法对不同电场和不同电极材料的聚丙烯薄膜的光刺激放电电流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氙光灯发出的白光经分光仪所得到的单色光为激发源,对聚丙烯薄膜进行从长波长到短波长的扫描(590-200nm),用Keithley电流表同步记录光刺激电流的变化.测量了栅网金或铝电极和半透明金电极薄膜在不同电场强度和电压极性条件下的光刺激电流谱.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前电极(光辐照侧电极)和背电极材料的聚丙烯薄膜样品产生的光刺激电流谱,发现栅网电极样品产生的光刺激电流谱为电极边缘处的光电效应所致,而半透明电极样品所产生的光刺激电流谱为薄膜中电荷脱阱电流和电极光电效应的综合叠加结果.
-
-
傅德舟;
李泽阳;
郑飞虎;
安振连;
张冶文
- 《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聚合物薄膜具有击穿场强高、损耗低、容易加工等优点,经常作为储能电容器的介质来使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电荷注入会对薄膜电容器的特性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采用快速放电的方法,以聚丙烯薄膜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不同的充电电压,对比分析了多次充放电前后薄膜电容器过阻尼和欠阻尼振荡回路放电特性.研究发现充电电压等级越高,其放电电流谱的下降沿时间越短.初步判断可能是由于空间电荷的注入使得电容器的电荷中心向介质内部迁移,即薄膜的等效电容发生变化,继而引起能量释放速度的变化.本文也对空间电荷的注入对存储能量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
-
苗亚娟;
郑飞虎;
安振连;
张冶文
- 《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空间电荷在电介质的老化和击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空间电荷的存在严重影响聚丙烯薄膜电容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很有必要对聚丙烯薄膜中的空间电荷行为进行研究.热脉冲方法是测量空间电荷和极化分布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薄膜电介质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本文采用热脉冲方法,以广泛应用于电容器的聚丙烯薄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聚丙烯薄膜在不同电场强度和不同温度下空间电荷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而得出电场和温度对聚丙烯薄膜中空间电荷的注入、迁移、复合规律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聚丙烯电容器的设计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
-
李兆林;
陈松;
刘军;
吴秀荣;
陈进勇;
黄贝利
- 《2015输变电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前,电力电容器所用的固体介质基本上为聚丙烯薄膜(以下简称薄膜).薄膜的关键特性会直接影响电力电容器的性能.其中,薄膜的相对电容率(εr)决定着产品的电容从而决定其储能能力;而薄膜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会影响产品的介质损耗角正切,从而影响产品的长期运行寿命.因此,薄膜的εr和tanδ是材料进厂检测的必检项目,又由于薄膜属非极性材料,εr小、tanδ低,厚度薄,自身有一定的吸附性,因此,在测试过程中对外界的反应较为敏感,要准确的测试其εr和tanδ并非轻而易举.rn 本文对比了接触电极法、非接触电极法、模型电容器法三种测试技术:rn 1)三种电极结构测试εr和tan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电极的结构,测试设备、测试场强都有关系,因此不同的电极结构的测试结果是不可直接对比的。rn 2)在接触电极测试时,试样的层数一般不超过3层,否则层与层间的空隙会影响Er的测试值;在非接触电极法的。εr和tanδ的计算时,试样厚度的取值一定要取重量法厚度,才能排除薄膜层间串联空气带来的影响。rn 3)从3种电极结构测试εr和tanδ的测试数据分析,非接触电极法的测试数据更接近理论值且重复性较好,模型电容器法测试εr的测试数据同非接触电极法接近,但εr和tanδ的测试数据偏大。rn 4)薄膜试样要避免静电存在,静电会干扰电桥的平衡,严重影响读数及测试数据,尤其是非接触电极法,更为明显。rn 5)必须保证电极和电极夹具洁净,并严格控制试样制备和测试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避免电极和电极夹具及测试环境给测试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
-
-
蔺晨;
郑飞虎;
张冶文;
安振连
- 《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采用快速放电的方法,以聚丙烯薄膜为样品,经过不同的热处理方式,研究发现经过热处理后的样品,其放电电流谱的下降沿时间较原始样品要短。初步断定可能是由于热处理改变了样品的陷阱深度,束缚电荷容易从陷阱中脱陷形成自由载流子。实验又通过使用开路热刺激放电(thermally stimulateddischarge,TSD)电流谱分析样品陷阱深度,验证了热处理使陷阱变浅这一判断。从而提出了使用快速放电的方式研究聚合物内部陷阱的新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