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膜瓣

结膜瓣

结膜瓣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专利文献6948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临床眼科杂志、实用防盲技术等; 结膜瓣的相关文献由53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春梅、喻昌利、王曙红等。

结膜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3.19%

专利文献>

论文:6948 占比:96.81%

总计:7177篇

结膜瓣—发文趋势图

结膜瓣

-研究学者

  • 赵春梅
  • 喻昌利
  • 王曙红
  • 丁亚莉
  • 丁琼
  • 侯霜
  • 刘彰
  • 刘运甲
  • 史伟云
  • 吴护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文强
    • 摘要: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与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行胬肉切除术,对照组实施带蒂结膜瓣移植术,观察组实施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两组角膜修复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角膜修复时间(<14d、14-21d、22-30d患者占比分别为40.00%、57.14%、2.86%)短于对照组(<14d、14-21d、22-30d患者占比分别为0.00%、42.86%、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06,P=0.000);观察组术后4个月内复发率(2.86%)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1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角膜修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 石立平; 周旭霞; 赵静
    • 摘要: 目的:探讨四瓣技术在改良结膜囊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9/2020-06在我院就诊的泪道疾病患者28例28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结膜囊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6~12mo,观察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荧光素钠染料排泄试验阳性率为96%(27/28),手术成功率为96%(27/28),其中治愈率为68%(19/28),好转率为28%(8/28),无效率为4%(1/28),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3%(26/28)。术后并发症包括眼部异物感(28眼)、球结膜充血(11眼)、鼻腔结膜囊渗血(8眼)及泪道引流管脱出(1眼)。结论:四瓣技术用于改良结膜囊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陈启超; 李宁; 殷义平; 姚有根
    • 摘要: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新技术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手术病人100例(103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53眼),采用改良后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带蒂结膜瓣的形状制成梯形,符合手术缺损区形态,减少结膜剪除量,缝线少);对照组50例(50眼),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结膜瓣愈合时间、复发率、术后4周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结膜瓣愈合时间更短、术后刺激症状轻(P0.05),2组病人术后4周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睑球粘连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新技术临床疗效理想,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李始群; 戴倩影; 梁铭芬; 廖文凤; 黄呈途
    • 摘要: 目的探讨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12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结膜瓣以穹隆为基底的手术方式,试验组采用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式。对比2组患者手术指标、切口暴露发生率、术后恢复期内生存质量等相关指标。结果经过不同手术治疗之后,试验组患者的切口暴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减少切口暴露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好,使用价值较高。
    • 李始群; 戴倩影; 梁铭芬; 廖文凤; 黄呈途
    • 摘要: 目的 探讨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12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结膜瓣以穹隆为基底的手术方式,试验组采用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式.对比2组患者手术指标、切口暴露发生率、术后恢复期内生存质量等相关指标.结果 经过不同手术治疗之后,试验组患者的切口暴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减少切口暴露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好,使用价值较高.
    • 赵玉霞; 殷慧丽
    • 摘要: 目的 探索改良清创术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从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真菌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中选择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改良清创术治疗,观察组增加结膜瓣遮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治愈病程时间、二次手术发生率、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患眼视力改变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室检查发现病原菌51例(62.2%)为镰刀菌属,18例(22.0%)为曲霉菌属,9例(11.0%)为念珠菌属,3例(3.7%)为青菌属;对照组治愈率、好转率和无效率分别为69.3%、14.6%、19.5%,观察组分别为90.2%、7.3%、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973、6.254、9.136,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视力无明显差异(x2=1.264,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视力优于对照组(x2=7.928,P<0.05);观察组角膜上皮修复愈合时间为4.2 ± 2.1d,疾病治愈病程时间为9.1 ± 3.8d,对照组分别为5.7±1.9d和11.6±4.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43、8.257,均P<0.05);术后观察组有1(2.4%)例进行二次手术,对照组有6(14.6%)例行二次手术,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x2=6.102,P<0.05),二次手术后效果均令人满意;术后对照组有7(17.0%)例出现并发症,观察组有5(12.2%)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x2=1.225,P>0.05).结论 改良后的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结膜瓣遮盖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可提高临床疗效,且易于操作,容易推广应用,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 庞永明; 唐勇华; 盘延鲜; 梁伟琳; 许梅本
    •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尼日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受援尼日尔津德尔国家医院和尼日尔马拉迪中心医院的成熟期白内障患者800例(919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57眼)和治疗组(462眼),治疗组采用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以上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的手术方式.分别记录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散光度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分别记录两组的裸眼视力情况及角膜散光度.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例、核硬度分级及术前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治疗后均提高,散光度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1,3 d时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术后角膜散光度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恢复早、手术安全性高、经济高效,是适合推广的术式.
    • 伍美容; 雷帅臣; 杨淑娟; 黄春燕
    • 摘要: 目的:比较3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的疗效,以寻求更好的手术方式.方法:将单纯性翼状胬肉患者180例(180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60眼),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球结膜移植术;C组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术后对症处理,每天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术后1,3,6,12各月随访观察胬肉复发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Ⅰ期愈合.术后观察3~12个月A、B、C3组复发率分别为8.33%、11.67%、8.33%,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创面修复时间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手术方法均安全有效,应优先选择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 胥婷婷
    • 摘要: 目的:试观察结膜瓣遮盖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时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何。方法:从本院的相关病例患者中选取50人作为观察对象。该50名患者均符合该病的典型临床特征,经专业诊断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过程中首先将患者病处坏死组织刮除,然后使用碘酊对患处进行烧灼,烧灼后使用固定配比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根据患处的具体面积大小以及分离桥状等对患处进行缝合。并且使用医院配比的药物进行术后护理。结果:在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48名患者伤口愈合状况良好,没有复发的现象,另外有2名患者在术后两周后病情复发,对二者予以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达到治愈目的。另外有8名患者由于在手术前存在穿孔较大的现象,导致术后前房消失,并由之导致患者有继发青光眼的现象。基本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白内障以及后粘连等想象,由于结膜瓣存在遮挡,增加了继续观察的难度。结论:结膜瓣遮盖术可以有效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可以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使用。
    • 李强; 黄桂心; 任芝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分别以角膜缘和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将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122例(140眼)随机分为角膜缘组(A组)58例(70眼)和穹窿组(B组)64例(70眼)。角膜缘组及穹窿组分别以角膜缘及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结膜干燥感及异物感,术后检测基础泪液分泌情况(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积分(FL)等。结果角膜缘组术后1、7及14 d结膜干燥异物感情况优于穹窿组;角膜缘组术后1、7、14及30 d基础泪液分泌量多于穹窿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穹窿组;角膜缘组术后1、7、14及30 d角膜荧光染色检查积分低于穹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比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对泪膜的影响较小,术后干眼的症状更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