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纽约客》

《纽约客》

《纽约客》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7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9篇、专利文献1954篇;相关期刊317种,包括看世界、读书、中国新闻周刊等; 《纽约客》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歌苓、沈若愚、叶子等。

《纽约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9 占比:19.69%

专利文献>

论文:1954 占比:80.31%

总计:2433篇

《纽约客》—发文趋势图

《纽约客》

-研究学者

  • 严歌苓
  • 沈若愚
  • 叶子
  • 叶新
  • 易萱
  • 李惠颖
  • 长平
  • 陈榕
  • 严歌苓1
  • 于春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淦生
    • 摘要: 作者介绍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籍贯广西桂林,美籍华裔作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孽子》,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舞台剧《游园惊梦》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排名第七位。
    • 曹鲲鹏; 蒋国兵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客》杂志有句很有名的俚语:“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30多年后的今天,在身份认证领域,这句话仍然有着别样的意味。以静态密码为例,这是最常见的身份验证方法,但因其容易被盗用、猜解等脆弱性,被攻破的可能性也极大。安全系数较高的动态密码虽然具备攻击难、破译难度高等优点,但最新研究表明,攻击者仍然可以利用新型的一次性密码机器人(One-Time Password Bot,最早于2021年初开始对外提供服务,平均售价为500-700美元)并结合社会工程学等手段.
    • 朱含汐; 冯全功
    • 摘要: 权威书评是衡量华人文学在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对华人文学的评介为分析中心,研究华人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度和影响力,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自建“华人书评语料库”,旨在探索华人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度。首先从时间、体裁、作家、主题词四个维度整体把握华人文学在美国的评介情况,接着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分析,从文本层面分析华人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基于对所搜集的201篇书评和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第一,受评华人作家的数量相对可观,女性作家多于男性作家;第二,受评作品具有较强的获奖效应,主题范围较广;第三,多数评介仍存在意识形态差异,试图通过作品透视中国现代社会;第四,逐渐凸显作品的文学性;第五,英语书写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也为华人作家带来了身份认同;第六,华人文学仍在文化间“摆渡”,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未真正融入美国主流文学。
    • 肖遥
    • 摘要: 《下沉年代》的卷首这么写:“阅读此书,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美国梦”对我们而言是否已经远去?那个散发着辉煌光环的时代是否已经消逝不再?《纽约客》专栏作家乔治·帕克(George Packer)在他的新书《下沉年代》里,溯回了上世纪后半期美国的苍凉侧影,描绘了那些曾在宏大时代土壤里奋力挣扎的个体,无数被辜负的信任,分崩离析的梦想。
    • 李晁
    • 摘要: 《树民》最初的成果出现在2013年,这一年《纽约客》发表了安妮·普鲁以森林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粗暴行为》。小说的源头更可以追溯到十五年前,这是一部“蓄谋”已久的作品。这一次作家从边疆视野迈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北美大陆开发史。这是作家首次处理庞大题材,跨度三百年的时间进程,作家让两个家族更替纠缠,而故事的依托与景观来自于小说的恒定坐标——森林。这一焦点凸显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果说边疆题材让安妮·普鲁投身的是一处失落的地带,那么到了《树民》就回到了这一失落的源头。小说见证了人类轨迹对这片土地造成的影响,这影响最终也反噬了人类自身,这是一部完整表达出“失落”过程的史诗性小说。
    • 李丽
    • 摘要: "我热爱在《纽约客》工作,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6年。但我之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把自己从在那里工作时欠下的信用卡债务中解救出来"。现在有一种说法,互联网的尽头是内容,包括滴滴、钉钉、携程等工具类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涉足内容,他们希望用户来了别着急走,想用内容留住用户。
    • 江晓原
    • 摘要: 《2001:太空漫游》如今已被尊奉为“无上经典”,被公认为科幻影片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影片所展示的想象力被认为极度超前,直到今天仍然毫不过时;然而影片上映之初,却是恶评如潮。《纽约客》上的影评竟认为它“极度缺乏想象力”,《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的影评在今天看来也只能沦为笑柄——影评认为故事“进入人类阶段就走向了失败”,情节“含糊其词、轻描淡写”,甚至嘲讽它“好在两小时二十几分钟的电影只用了三十几分钟不着边际的对话来破坏极致的视觉体验”。
    • 严歌苓
    • 摘要: 假如说生命有度——把心与身的存在状态从低到高排列成刻度,那么“瘾”就是一种超乎正常的生命度。《纽约客》上曾有一篇文章,讲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时,总结是“他们或许活得不长,但都活得很浓烈.
    • 杨梦楚(翻译)
    • 摘要: 最早是什么促使你开始拍摄曼哈顿众生的?在过去38年间,我一直在拍摄曼哈顿,主要是下东区,而且大部分都是街头景象。这个题材无须等待有人邀请就能做到。你可以在白天或夜间的任意时间出□,在任何你心仪或者让你觉得舒服的地方拍摄。
    • 张翼
    • 摘要: 一引言《理性之谜》一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聚焦人文和社会科学关注的理性问题。两位作者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和丹·斯波伯(Dan Sperber)是卓越的认知科学家,对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也有广泛的涉猎。《理性之谜》出版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对理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普林斯顿大学菲力普·约翰逊莱尔德(Philip Johnson-Laird)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克拉克·巴瑞特(Clark Barrett)教授等同行专家都给予此书高度评价。《纽约客》等媒体、《哲学心理学》《想象文化中的进化研究》《精神病学》《认知史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也发表了长篇书评,认为《理性之谜》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极其复杂的理性问题,在论证等方面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写法引人入胜、结论让人信服,提出的洞见以丰富的案例为佐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书中译本也由中信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发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