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台北人》

《台北人》

《台北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台声、文学教育、内蒙古电大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台北人》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圣维、尤作勇、刘书慧等。

《台北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96.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8 占比:3.56%

总计:225篇

《台北人》—发文趋势图

《台北人》

-研究学者

  • 于圣维
  • 尤作勇
  • 刘书慧
  • 古大勇
  • 古远清
  • 周彦杉
  • 姜汉西
  • 小普
  • 徐芸
  • 曹睿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程彩霞; 郑绍楠
    • 摘要: 白先勇的文学创作具有将中国传统佛教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相融合的特点。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来看,白先勇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前见”与佛教思想紧密相关,他将西方现代主义人—神对立的张力结构置换为今—昔比照的无常变化。以佛教的“四法印”来观照,白先勇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人生虚无和痛苦的体验是通过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来完成的。在文学的终极关怀层面上,白先勇没有走上佛教“寂静涅槃”的出世解脱之路,而是代之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悲剧的尊严”的抗争精神,并且他将大乘佛教的悲悯情怀与“悲剧的尊严”相融合,呈现出解释学所说的“视域融合”的境界。
    • 王淦生
    • 摘要: 作者介绍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籍贯广西桂林,美籍华裔作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孽子》,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舞台剧《游园惊梦》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排名第七位。
    • 吴霜
    • 摘要: 本文以白先勇的《台北人》与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选本,分析《台北人》中的“眷村一代”和《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的“眷村二代”在台湾生活过程中有关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在对眷村从兴建到消失的历史过程以及眷村文学的概念与兴起原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历史背景与研究文本相结合,深入探讨以《台北人》为代表的“眷村一代”在身份认同上对于大陆原乡的怀旧与陆台身份的迷茫,和以《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代表的“眷村二代”在身份认同上对于眷村的逃离与逃离之后的眷恋。而在矛盾与变迁的背后,是眷村后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点,并由此构成了眷村后代既深爱台湾又怀念大陆的独特而小众的身份认同。
    • 许梓涵
    • 摘要: 白先勇是最早为大陆所熟知的台湾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上至上流阶层的贵妇,下至平民百姓、欢场女子,几乎囊括了社会中的所有阶层,《台北人》尤其如此。在这本小说集中,他借由女性这一扇窗户描摹世间百态,表现今昔之叹、辗转之伤、灵肉之争,同时用不同于一般男作家的独特视角揣摩她们的心理,以一颗悲悯的心深入她们的精神状态与生存困境。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台北人》中的女性类型与精神气质,揭示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以及作者对她们的悲悯情怀,并对白先勇小说女性书写的心理动因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 那晓颖
    • 摘要: 白先勇在《台北人》中塑造了一批沉湎过去,活在记忆中的“大陆客”形象;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则塑造了一个依靠感觉来生活、精神空虚迷茫的过气女模特——米亚。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都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他们用色彩建构了一个独属于一类人的“华丽末世”,流露出深深的苍凉感和两位作家对历史时间变迁的思考与感慨。
    • 刘垠宏
    • 摘要: 《台北人》是白先勇的经典之作,由十四篇短篇小说构成,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的众生百态.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尤其值得赏析,她们的形象充满了宿命色彩,深刻地折射出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的怜悯和同情.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不拘一格,面对命运的折磨,有的感时伤怀,有的逆来顺受,有的奋力抗争.在刻画这些形象时,作者大量使用象征描写和暗示手法,表现出这些女子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
    • 周彦杉
    • 摘要: 白先勇的《孽子》《台北人》呈现出与英美哥特小说的若干共性。《孽子》中有象征牢笼与深渊的恐怖空间,它们压制了生命热情与人物的精神意志,但该小说的整体恐怖程度不及哥特小说;《孽子》《台北人》部分篇目与哥特小说都表现出怪诞,前者创造出怪诞的人物、异境,后者的怪诞与恐怖联系更甚,也没有明晰怪诞产生的原因。在哥特小说中,杀人、强奸事件的发生往往由极端恶毒的人物造成,但白先勇作品中的罪犯却因人生执念或事先受到伤害才实施犯罪,呈现了过度的生命意识。
    • 邓凯月
    • 摘要: 乡愁是白先勇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却地域乡愁和文化乡愁,哲性乡愁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白先勇在不同作品中借人物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进行终极的哲学拷问,是文化和地域乡愁基础之上的升华.本文以《台北人》为例,梳理白先勇哲性乡愁的生成机制,以及《台北人》中哲性乡愁的特点及表现,由此还原白先勇对于精神原乡的追寻过程.
    • 曹睿洁
    • 摘要: 《台北人》书写了动荡历史年代中一众缥缈个体的悲剧命运.其悲剧的成因不单是社会历史原因,个人的选择也会引向其结果.文章试图利用荣格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宏大世事沧桑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内在原因.探索情结对不同个体的影响,情结的形成是个人悲剧的伏笔,它的强大力量会反复导致悲剧的重演,以及原型与那一代人共同陷落即集体悲剧的关系,找寻是否存在抵抗无意识负面制约的方法,进而避免如此的无常宿命悲剧在现实中再现.
    • 曹睿洁
    • 摘要: 《台北人》书写了动荡历史年代中一众缥缈个体的悲剧命运。其悲剧的成因不单是社会历史原因,个人的选择也会引向其结果。文章试图利用荣格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宏大世事沧桑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内在原因。探索情结对不同个体的影响,情结的形成是个人悲剧的伏笔,它的强大力量会反复导致悲剧的重演,以及原型与那一代人共同陷落即集体悲剧的关系,找寻是否存在抵抗无意识负面制约的方法,进而避免如此的无常宿命悲剧在现实中再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