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0765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商场现代化、嘉应学院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015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等;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彦光、关丽丽、刘小平等。
空间相互作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0765篇
占比:99.89%
总计:130904篇
空间相互作用
-研究学者
- 陈彦光
- 关丽丽
- 刘小平
- 孙斌栋
- 张琪
- 李丽琴
- 李江苏
- 邓卜月
- 骆华松
- 高丽娜
- 丁嵩
- 万杰
- 刘忠群
- 刘继生
- 卞显红
- 吴必虎
- 周霄
- 夏保林
- 夏庚瑞
- 孙蕾
- 张耀光
- 张述林
- 李军甫
- 李永树
- 林粤江
- 程红霞
- 耿协鹏
- 肖雪
- 苗长虹
- 范珍
- 裴凤松
- 许丽君
- 郭荣朝
- 陈小伟
- 陈润生
- 黄书权
- 黄海立
- 黎夏
- H.罗宾逊
- 丁露江
- 万家佩
- 买慧
- 仇方道
- 任志安
- 何博汶
- 何炳华
- 侯贺平
- 侯雪琦
- 傅恩琴
- 关中美
-
-
田成诗;
陈雨
-
-
摘要:
由于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人口逐渐向城市集聚,但人口大规模集聚也将增加城市能源消耗。为探究三者之间联系,本文使用沪苏浙皖地区41座城市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职工工资水平构建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城市人口虹吸力测算模型,测算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虹吸力。在此基础上,基于能源投入需求函数,使用固定效应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探寻人口虹吸及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不考虑城市人口虹吸作用时,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当考虑城市人口虹吸作用时,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随着城市人口虹吸力的增加而增加。本文为人口集聚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结论可为推进沪苏浙皖地区人口政策一体化,强化区域环境共保联治机制作用提供参考。
-
-
刘晶丽
-
-
摘要:
分析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水平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促进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要素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城市质量模型计算宁夏22个市(区)城市综合质量;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宁夏城市空间相互引力值,对宁夏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市中心地位突出,城市综合质量高;空间引力值总体偏低,城市间联系不够紧密;城市间引力值网络形态呈现南北延伸狭长型,以银川市为核心的城市间形成高度联系区域。最后从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产业发展等视角,提出增强宁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对策建议。
-
-
关中美;
杨贵庆;
职晓晓
-
-
摘要:
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研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阐释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引力模型构建乡村聚落空间联系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工具,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分析等角度对中原经济区X乡空间网络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的规划响应措施.结果 显示,乡村聚落空间网络发育程度较低,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节点分层趋势明显,网络局部集聚效应显著,凝聚子群之间处于较弱连接状态,网络节点的中心性与层次结构特征明显.最后基于空间网络特征,通过完善乡村聚落自身功能、拓展空间网络联系渠道以及优化空间网络层次结构,使乡村聚落空间网络具有更加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的均衡协调发展,为其他类似的乡村发展提供可取的经验.
-
-
陆晓君;
刘珍环
-
-
摘要:
城市热岛作为一种整体涌现性的地球表层系统环境问题受到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广泛关注,基于空间异质性对城市冷热岛影响方面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城市热环境的形成机制,然而城市冷热岛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强度还有待研究.以深圳市西部城市区为例,应用地表温度和景观分类数据,通过构建二维矩阵识别"源-汇"热景观,并采用"源-汇"热贡献指数和空间引力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城市"源-汇"热景观的演变过程,"源-汇"热贡献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两者在空间上的整体相互作用强度及演变特征.结果 表明:(1)1988-2019年,城市热源、汇在空间上呈现由包围到反包围的变化,热源景观呈现基质化,其面积增长210.45%;热汇景观则表现为破碎化趋势,其面积减少48.07%.与之对应的热汇景观地表温度与区域的平均温度的温差逐渐增大,从1988年的0.49°C上升到2019年的1.91°C.(2)源、汇对热环境的贡献规模呈增长趋势,热源景观的贡献程度会随着热岛规模从零星状向区域化的转变过程中提升,形成温度聚集效果;而热汇景观的贡献程度会随着冷岛规模的破碎化过程中被抑制.(3)1988-2019年"源-汇"热景观的作用对基本保持稳定,但总作用强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0年间增长了8倍.从热汇景观一对多影响热源景观转变为热源景观一对多影响热汇景观,且作用强度也越来越强.研究发现城市热"源-汇"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与"源-汇"热景观的贡献程度有密切关联,因此控制热源景观规模和维护热汇景观规模对调控城市热环境,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
马立呼;
潘玉君;
华红莲;
牛福长
-
-
摘要:
探讨城市间相互作用水平有助于构建等级有序、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区域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快速转化和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文章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出云南省24个市区之间的空间相互引力值,并辅助断裂点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对云南省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和城市格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之间的引力值整体偏低,城市之间空间联系不够紧密;昆明市中心地位突出,高首位度特征显著;城市间空间引力值网络形态呈现出放射状,以昆明市为核心的滇中城市群形成高度联系区域.最后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为切入点,提出了加强云南省城市间相互作用水平的优化策略,以期给云南省城镇化建设和空间优化布局提供建议.
-
-
黄海立
-
-
摘要:
文章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欧氏距离模型,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演变及地缘经济关系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空间相互作用联系方面,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综合强度持续上升;在地缘经济关系方面,以南宁、北海、崇左为基点的地缘经济关系总体上以互补经济关系为主,以防城港、玉林为基点的地缘经济关系总体上竞争与合作基本持平,以钦州为基点的地缘经济圈以竞争关系为主.
-
-
黄海立
-
-
摘要:
文章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欧氏距离模型,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演变及地缘经济关系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空间相互作用联系方面,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综合强度持续上升;在地缘经济关系方面,以南宁、北海、崇左为基点的地缘经济关系总体上以互补经济关系为主,以防城港、玉林为基点的地缘经济关系总体上竞争与合作基本持平,以钦州为基点的地缘经济圈以竞争关系为主。
-
-
胡星
-
-
摘要:
特大型城市属于城市体系中的"头部"城市,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培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这种带动引领作用的发挥是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既要遵循特大型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城市群演进的内在规律,又要通过打造必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去推动实施.已跨入特大型城市行列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应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消费升级、金融服务、功能区示范、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引领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
张富涛;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
-
摘要:
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境内外重要结合点。通过考虑各城市铁路交通流的异质性,以西北各市(州)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重要高铁线路开通时间为断面,以2011、2015年和2019年为时间节点,利用列车频次可达性测度方法与标准引力模型,采用列车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以及经济联系总量和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对其铁路可达性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铁路可达性及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整体上提升明显,高铁沿线更为显著,受列车频次的影响较大。(2)全区铁路可达性总体上东西梯度差异显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各省(自治区)局部表现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铁路枢纽城市为次中心的圈层结构。(3)全区空间相互作用由传统的“极核式”转变为以枢纽城市为节点,以陇海线、宝兰线、兰新线等主干铁路为轴线纵向延伸的“点轴式”,进而初步形成一定的“网络式”格局。各省(自治区)内部“区域中心城市—外围城市—边缘城市”经济联系总量梯度结构明显。深入剖析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分布格局,建议应该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尤其是扩大边缘地区铁路网覆盖面,统筹东西梯度发展,非高铁沿线城市需要加强与沿线城市的交通接驳建设,积极主动融入高铁网络。
-
-
-
李志刚;
李倩
- 《第四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完善关中—天水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能更好发挥城市群经济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潜力模型、断裂点模型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关中一天水城市群7市1区的空间相互作用,得出结论和建议:关中—天水城市群中西安的综合规模雄踞榜首,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应加强建设以渭南为中心的东部副中心和以宝鸡为中心的西部副中心,完善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在潜力分析方面,本文发现加权潜力模型在反映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客观格局方面作用有限,其具体运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
-
高丽娜;
华冬芳
- 《2015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经济增长的极化与扩散作用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并形成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规模基尼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创新分工过程中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相互作用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分工、充分利用创新过程的空间外部性、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
-
-
卞显红
- 《2011中国旅游研究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构成分为核心网络与外围支持网络.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由主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活动三部分组成.论文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分为原子式、单核式、多核式、混合式等4种形态.rn 论文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旅游企业之间及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二是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及旅游投资机构之间的空间作用;三是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主要是旅游企业与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对这三个层次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