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1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种子科技、种子世界、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中国植病、菌物学会杭州联合年会、第二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等;稻粒黑粉病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学贤、郑爱萍、李平等。
稻粒黑粉病
-研究学者
- 潘学贤
- 郑爱萍
- 李平
- 王爱军
- 刘文炳
- 朱建清
- 江波
- 邓根生
- 黄富
- 丁焓赟
- 刘家丰
- 刘怀年
- 剧佳华
- 宋博文
- 张祥喜
- 朱军
- 李双成
- 林姗姗
- 梁越洋
- 殷得所
- 王林霞
- 盘林秀
- 胡伟民
- 邓其明
- 邵见阳
- 陈嘉孚
- 关亚静
- 唐建初
- 孟宪平
- 张志恒
- 曹涤环
- 汪远宏
- 王伟成
- 胡晋
- 胡艾
- 舒新月
- 谷相勇
- 马丽
- 万青山
- 佳文
- 刘福海
- 叶大文
- 夏宗新
- 夏燃
- 宋文坚
- 宋有端
- 张涛
- 张长伟
- 徐东祥
- 林昭让
-
-
舒新月;
江波;
马丽;
郑爱萍
-
-
摘要:
由土传真菌稻粒黑粉菌引起的稻粒黑粉病是水稻杂交制种田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初步解析稻粒黑粉病菌侵染过程中与寄主的互作分子机制,本研究用稻粒黑粉病菌强毒力菌株JY-521侵染感病不育系材料"9311A",于侵染8、12、24、48和72 h 5个时间点取菌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 表明,与未侵染对照组相比,在侵染8 h时,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最多,有337个DEGs;其中上调的DEGs有120个,下调的DEGs有217个.337个DEGs的KEGG富集分析表明,脂肪酸代谢和过氧化物酶体可能是稻粒黑粉病菌侵染过程中的关键代谢途径.此外,对编码碳水化合物酶、分泌蛋白和宿主植物—病原互作蛋白的DEGs在5个侵染时间点的表达模式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一些显著上调表达的DEGs可能是稻粒黑粉病菌侵染的关键致病因子.该研究结果为解析稻粒黑粉病菌的致病分子机制,进一步防控该病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
-
丁世峰;
陈华;
朱小波;
吴海霞;
车晋英;
卞康亚;
崔家华
-
-
摘要:
水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杂交制种稻的危害极大.针对盐城市大丰区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连年重发的态势,开展了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WG(拿敌稳)、30%苯甲·嘧菌酯SC(阿米妙收)2种药剂品种防效优良,适合当地使用.推荐在杂交制种稻孕穗末期—始穗期施用75%肟菌酯·戊唑醇WG(拿敌稳)1次,于杂交制种稻始花期、盛花期使用325g/L苯甲·嘧菌酯SC(阿米妙收)或30%苯甲·丙环唑(爱苗)连用2次.
-
-
-
徐东祥;
谢子颖;
杨慧民;
李东明;
颜凤亚;
谢长春;
刘威
-
-
摘要:
相对于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研究,稻粒黑粉病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但是近两年来,杂交制种水稻稻粒黑粉病持续偏重发生,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制种高产、优质、高效,对制种产业影响较大.该文对杂交水稻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发病因素、药剂筛选进行了探讨,调查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325 g/L苯甲·嘧菌酯SC、17.5%烯唑·多菌灵WP对稻粒黑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
-
-
-
周素明
-
-
摘要:
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黑粉病已成为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介绍了稻粒黑粉病的症状,探究了其发病规律,根据发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稻粒黑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
-
柯玲
-
-
摘要: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对稻粒黑粉病有良好防效,在母本幼穗分化Ⅶ期、始穗期每667m2各施药50mL的处理防治效果达74.1%,是防治稻粒黑粉病较为理想的新药剂.施用23%醚菌·氟环唑对水稻生长表现安全,无发现有药害现象,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
-
-
-
- 《2008年中国植病、菌物学会杭州联合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分析了稻粒黑粉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种不抗病,稻田的地理环境,施肥的方式、土壤类型及适宜的气象条件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病菌的厚垣孢子主要以土壤、种子和禽畜粪肥中越冬,尤以土壤表面为主.厚垣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传至花器、子房和幼嫩的谷粒上萌发侵入引起发病.采用加强检疫、清除越冬菌源、种植抗病品种,按N、P、K、Zn的比例合理施肥,播前搞好种子处理,在防治的关键时段用:①在水稻盛花期和扬花后三天各防治一次,每公顷用灭黑1号4500克兑水750公斤喷雾.②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各防治一次,每公顷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克兑水750公斤喷雾.
-
-
-
刘锋;
张朝显;
孟宪平;
谷相勇;
袁树忠;
梁继农
- 《第二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00年
-
摘要: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制种水稻的重要病害,它不仅影响制种产量,而且还影响种子的质量.该病害20世纪80年代在湖西农场发生很轻,90年代以来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病重年份的病粒率可高达20%以上.尽管采用了一些杀菌剂进行防治,但均不太理想,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病害,本文进行了有关药剂防治试验,并介绍了初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