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砂生槐

砂生槐

砂生槐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4921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学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等;砂生槐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兴铭、李红玉、林玲等。

砂生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4921 占比:99.86%

总计:75029篇

砂生槐—发文趋势图

砂生槐

-研究学者

  • 马兴铭
  • 李红玉
  • 林玲
  • 王军辉
  • 尹少甫
  • 普布次仁
  • 赵垦田
  • 刘志民
  • 南吉斌
  • 崔超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柳文杰; 杨红; 李紫帅; 张安博; 辛福梅
    • 摘要: 【目的】探究砂生槐群落养分循环状况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西藏雅江中游干旱河谷不同区域砂生槐群落为研究对象,采集各区域样地的砂生槐植株、细根及生境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碳、氮、磷元素计量比(m_(C)∶m_(N)、m_(C)∶m_(P)、m_(N)∶m_(P))。【结果】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样地砂生槐生境土壤SOC、TN、TP、TK含量及土壤湿度均呈增加的趋势,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②各样地砂生槐植株OC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SN-2>ML-2>SN-1>ML-1>RKZ-1,其值分布在24.90~35.22 g/kg;ML-2样地的TP含量(5.16 g/kg)显著高于其他各样地(P<0.05);各样地TK含量分布在1.84~3.93 g/kg。④本研究土壤m_(C)∶m_(N)、m_(C)∶m_(P)和m_(N)∶m_(P)分别介于10.16~155.25、4.52~43.41和0.12~1.42;植株m_(C)∶m_(N)、m_(C)∶m_(P)和m_(N)∶m_(P)分别介于9.31~18.72、48.42~109.06和3.31~6.24;细根m_(C)∶m_(N)、m_(C)∶m_(P)和m_(N)∶m_(P)分别介于14.80~20.80、95.91~127.87和5.47~7.79。⑤就空间变异性而言,土壤SOC空间变异性大于植株和细根,植株和细根的TN、TP和TK的空间变异性远大于其OC的空间变异性,说明各区域样地砂生槐植株和细根中的碳含量相对稳定。【结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微酸性干旱土壤环境适宜砂生槐的生长发育,但土壤N元素的缺乏及有效性限制了砂生槐群落的进一步发展。
    • 李锐; 张亮; 陈振雄
    • 摘要: 这是一片神奇的高原,千山耸立,万水奔腾;这是一片浑厚的土地,沧海桑田,见证奇迹。俯瞰苍茫大地,昌都高耸的云杉,林芝茂密的松林,山南摇曳的旱柳,拉萨沿河两岸的藏川杨,日喀则漫山遍野的砂生槐,阿里倔强的红柳……一抹抹绿色在青藏高原演绎着顽强生命的美丽故事,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成为西藏公益林保护建设的见证。
    • 央卓玛; 普珍; 卓玛东智; 玉珍; 袁瑞瑛
    • 摘要: 目的用正交试验结合抗菌活性实验优选复方砂生槐消毒液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选,考察溶剂百分比、提取时间、溶剂量等因素的影响,优化提取条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生物碱含量,通过抑菌实验来比较提取效果。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0%乙醇,提取时间为3小时(提取2次,每次1.5小时),料液比为1:12。结论对于复方砂生槐消毒液的提取,本研究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靠、可行。
    • 卢玉君; 王孝先; 赵伟进; 刘晓凤; 付彩青; 何建清
    • 摘要: 该文以接种不同砂生槐根瘤内生菌的黑青稞种子和不接种菌株的黑青稞种子为研究材料,采用培养皿作为基质,观察黑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情况,测定接种不同根瘤内生菌后的黑青稞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株高、根长、须根数、根冠比、植株全株干/鲜重的生理性状,并对各不同处理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菌株R7和R17的发芽率均达到了100%,R17、R18及R19的发芽势达到了90%,R17和R18的发芽指数变化量与CK1对比分别为45.38%和32.05%.在不同处理下,R21、R14与R7的平均根长与CK1对比呈抑制作用,其变化量分别为-50%、-34.28%及-28.99%;黑青稞幼苗植株高与CK1对比,仅有4株菌对株高产生促进作用,分别是R5、R18、R22及R28;黑青稞幼苗须根数与CK1对比,除R15与R21呈抑制作用外,其余菌株均对幼苗须根数产生促进作用,但R17、R18及R19处理下须根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CK1对比,对植株全株鲜重产生促进作用的仅有4株菌,分别为R2、R18、R22和R28;菌株R5、R6及R14的全株干重均低于对照CK1,其余与CK1对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结果显示,不同砂生槐根瘤内生菌菌株对黑青稞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性状影响差异显著(P<0.05);接种不同根瘤内生菌效应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接种R17、R18、R28、R20、R19菌株的黑青稞种子隶属函数值为6.71、6.45、6.31、5.81、5.76,可初步选为优良的促生菌株.
    • 赵年寿; 纪鹏; 魏彦明; 武凡琳; 拉巴次旦; 吴金措姆; 马兴斌; 华永丽; 姚万玲
    • 摘要: 目的:基于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药理学探讨野生植物砂生槐的生物活性机制,为野生砂生槐资源充分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PubChem、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砂生槐化学成分药效团潜在靶点,Uniprot数据库对获得靶点进行UniProt ID校正和转化,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软件构建砂生槐有效活性成分-靶点、靶点互作的可视化网络,DAVID数据库对靶标进行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功能富集.结果:从砂生槐中共筛选出羽扇醇、亚油酸、β-谷甾醇、猫尾草异黄酮和金雀花碱等15种有效化学成分,药物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调控中涉及的关键的靶点有MDM2、ERBB2、AR、MTOR等;GO功能富集结果表明,生物过程主要为低氧反应、细胞运动调节;分子功能主要为蛋白结合;细胞组分主要为胞浆、胞外体;KEGG通路结果表明,涉及的通路主要为癌症、代谢、cAMP和FoxO信号通路.结论:砂生槐中的药物成分主要作用于MDM2、ERBB2、AR、MTOR等关键靶点,从而达到对癌症类、代谢类、神经系统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这不仅有助于临床靶向治疗药物的精准开发,也为野生植物砂生槐生物活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多靶点和多途径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资源开发价值.
    • 姚慧芳; 王超; 卢杰; 张萌; 张新生; 于德水; 郑维列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冠幅级砂生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内关联性。选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 L函数,结果表明:(1)优势种砂生槐在0~25 m的空间尺度上表现为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2)砂生槐种群属于增长型,小灌木(C<1 ㎡)在0~19 m的空间尺度内表现为集群分布,在19~25 m的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中灌木(1 ㎡≤C<3 ㎡)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表现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大灌木(C≥3 ㎡)在整体尺度上都呈随机分布。(3)砂生槐的种内关联性以不相关和负相关为主,小灌木和中灌木的空间关联性较多样,表现为不相关—负相关—不相关—负相关;小灌木和中灌木、中灌木和大灌木几乎在整体空间尺度上都呈不相关,其关联性较小。
    • 姚慧芳; 王超; 卢杰; 张萌; 张新生; 于德水; 郑维列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冠幅级砂生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内关联性.选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 L函数,结果表明:(1)优势种砂生槐在0~25 m的空间尺度上表现为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2)砂生槐种群属于增长型,小灌木(C<1 m2)在0~19 m的空间尺度内表现为集群分布,在19~25 m的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中灌木(1 m2≤C<3 m2)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表现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大灌木(C≥3 m2)在整体尺度上都呈随机分布.(3)砂生槐的种内关联性以不相关和负相关为主,小灌木和中灌木的空间关联性较多样,表现为不相关—负相关—不相关—负相关;小灌木和中灌木、中灌木和大灌木几乎在整体空间尺度上都呈不相关,其关联性较小.
    • 陈韵秋; 孙涛; 臧建成; 洪大伟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砂生槐灌丛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与砂生槐被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陷阱诱捕法于2018年6-9月对砂生槐灌丛地表节肢动物进行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沙生槐灌丛果荚进行抽样调查.应用相对多度、类群丰富度、地表节肢动物功能能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及相似性指数Cody指数和S(o)rensen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不同海拔砂生槐灌丛地表节肢动物个体共计2899只,涉及5纲18目74科.其中蜘蛛目(Araneida)、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为优势类群,这3个目分别含有16、13、12个科,占所有组成科的55.4%;而革翅目(Derma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石蛹目(Archaeognatha)、蝎目(Scorpiones)、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为稀有类群,其中所含个体仅占总个体数的0.69%.[结论]不同海拔对地表节肢动物S(o)rensen指数和Cody指数均具有影响,海拔3和海拔1之间地表节肢动物的相似度较低,共有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少,海拔3和海拔2之间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具有相似部分存在.在3种不同海拔砂生槐灌丛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和捕食性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为优势类群,而杂食性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则为劣势类群.不同海拔地表节肢动物对不同海拔砂生槐灌丛中种子及果荚危害程度不同,在一定海拔范围内,海拔越低砂生槐灌丛中地表节肢动物对砂生槐灌丛果荚及种子为害程度越严重.
    • 柳文杰; 李紫帅; 辛福梅
    • 摘要: [目的]为筛选出最佳砂生槐幼苗育苗基质.[方法]以西藏特有防沙治沙树种砂生槐种子为试材,比较不同基质配方(沙土(SS)、园土(GS)、腐殖土(HS)、沙土∶园土∶腐殖土=1∶ 1∶1 (MS1)、沙土∶园土∶腐殖土=2∶ 1∶1 (MS2)、沙土∶园土∶腐殖土=4∶1∶1(MS3))对砂生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①在本研究中,砂生槐种子发芽率在SS中最高(85.0%),即沙土更有利于砂生槐种子的萌发;②从幼苗地上生长指标来看,砂生槐幼苗比叶重、总生物量、苗高、地径均在HS处最大,SS处最小;③砂生槐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均在MS1处最大,其值分别为376.19 cm、78.91 cm2、1.32 cm3和0.67 g,在SS处最小,其值分别为165.29 cm、33.03 cm2、0.53 cm3和0.15g,说明砂生槐幼苗在MS1基质中生长最优,SS基质生长最差;④通过分析不同基质对砂生槐幼苗不同径级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可知根系长度除MS3外,其它各基质均在0.0 mm <D≤0.5 mm的径级范围内最长,在2.0 mm <D≤5.0 mm径级范围内最短.各基质根表面积均在径级为0.5 mm<D≤2.0 mm时最大,MS1显著高于其它各基质,其值为42.03 cm2,SS最小,其值为21.16 cm2,与其它各基质间差异显著(P<0.05).在0.0 mm<D≤0.5 mm径级范围内,根体积大小依次为:MS1> HS> MS2> GS> MS3> SS,在2.0 mm< D≤5.0 mm范围内,根体积大小依次为:MS1> GS> MS2> MS3> HS> SS.[结论]HS基质地上部分生长最好,MS1混合基质中砂生槐苗木根系发育最好,但对于HS基质而言,MS1基质更易获取,成本较低,且培育的苗木质量最高,故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MS1作为砂生槐容器育苗基质.
    • 陈新兰; 王文峰; 扎罗
    • 摘要: 西藏蜜源植物丰富,其中最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油菜、砂生槐、荞麦、紫苜蓿、草木樨、白花草木樨和蒲公英等.在西藏放蜂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定地饲养;第二种是小转地饲养;第三种是大转地饲养.可选择在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等地放蜂,转场前,与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沟通好场地,禁止进入西藏中蜂放蜂地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