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天气预报
电视天气预报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1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63171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气象知识、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七届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电视天气预报的相关文献由35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忠宁、宁凯峰、林荣惠等。
电视天气预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3171篇
占比:99.62%
总计:63411篇
电视天气预报
-研究学者
- 周忠宁
- 宁凯峰
- 林荣惠
- 白立英
- 裴克莉
- 许伟彪
- 邓正良
- 侯淑梅
- 刘亚玲
- 刘春红
- 刘立成
- 叶虎
- 吴晓赞
- 吴金朝
- 唐红民
- 夏俪铭
- 夏健
- 夏卫东
- 孙丽华
- 孙宗义
- 孙忠欣
- 孙松青
- 尹萍
- 常红丽
- 庞晓宇
- 张承旺
- 张瑞怡
- 张素霞
- 张红欣
- 徐婷
- 徐延锋
- 徐扬
- 朱虹
- 李珊娜
- 李银生
- 杨洪玉
- 林师帅
- 梁百灵
- 梁秀清
- 樊秀荣
- 温亚丽
- 王恩眷
- 王楠
- 王琳红
- 秦祥士
- 章芳
- 罗雅
- 翁雪玲
- 袁军
- 许怀庆
-
-
刘亚楠;
张明;
宋梦筱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已不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最频繁的渠道,电视天气预报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发展瓶颈,迫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进一步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分析了电视天气预报发展现状及服务定位,并根据现状提出电视天气预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寻求创新发展的尝试与对策。
-
-
王琳红
-
-
摘要: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在整个行业中都呈现出非常迅猛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时候,相对于传统的电视节目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也出现了一定的危机。电视节目天气预报如果想要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横行的大态势下立足,那么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不断地发展自身。如今虽然传统的电视天气预报仍有一批观众,但是大部分都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在慢慢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仅存的观众也在慢慢流去。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抓紧寻找自身的问题,走出传统天气预报遇到的瓶颈,积极和新兴媒体合作,学习。根据他们的发展方式和模式,来找到属于自己本身的,最适合自己的节目制作方式和节目播出形式。以达到传统模式的电视节目天气预报能够很好地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
-
宝乌日其其格;
曹明慧
-
-
摘要:
为促进通辽市气象局集约化制作"市代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尽早实现,研究开发一套翻译标准、操作简便、声音流畅的蒙汉双语电视天气预报自动配音系统.系统通过建立主持人语音库,实现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城市窗口"部分的自动配音,从而解放了主持人,提高了值班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了向电视台传输电视天气预报的速度,进而推动通辽市气象局"市代县"节目制作的集约化、标准化进展.
-
-
李珊娜
-
-
摘要:
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传播形式和媒体形式在不断改变.新媒体的出现让生活更便捷,当人们逐渐习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渠道,以电脑、手机为终端获取信息时,大量受众正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流失.基于此,细致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天气预报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重点阐述电视天气预报的进一步优化举措,供业内人士参考.
-
-
-
魏姗;
宋文熙
-
-
摘要: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集气象科学性和影视可观性于一体,可直观地传达出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要分析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技巧和特点,点明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以此打造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天气节目品牌.
-
-
-
-
-
-
李玉华;
黄敏
- 《第十七届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虽然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气象影视业务产生了影响,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有所下降,然而就我国国情而言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仍然是受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要"接地气",关注高影响天气,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观众展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反映当时天气热点的信息,并发挥气象科普宣传作用.为此,需要在节目编导上加强技术支撑,在节目制作上提高技术水平.
-
-
-
-
-
-
-
胡小羽;
刘莉坤;
涂伟
- 《第十七届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在当前电视节目同质化趋势严重的现状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因其固有模式及表达方式,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为紧迫.通过对参赛的卫视气象预报节目在形式、内容、包装、影视技术等各方面新尝试和突破的分析,寻找和挖掘未来电视气象预报节目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此次参赛节目中,不少节目运用了虚拟技术,像《凤凰气象站》就将虚拟技术运用的非常成熟,配合镜头的推拉摇移,节目效果非常好。不少省级节目中也使用了虚拟录制技术,让主持人置身于美观的场景之中。未来虚拟技术在电视气象预报节目中的运用将越发成熟和频繁,气象预报节目将向着更加美观、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
-
段憨;
李腊平;
孔银华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1年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获取气象信息趋利避害的意识日益增强,电视作为受众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天气预报已发展壮大。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一直位居前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象影视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设备问题、节目质量问题、人才问题、业务与广告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众多传播媒体导致受众分流的问题、经营机制问题,以及与广电部门能否长期良好合作问题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气象影视的发展。 1996 年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促成了我国气象影视产业的大发展。但随着广电系统整体改革,经营思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地市级气象台,如何与电视台展开新形势下的合作、争取理想的播出时间、开发更多的气象影视资源,是气象电视产业生存发展必须重视和思考问题。
-
-
涓涓;
胡芳
- 《第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创新论坛》
| 2008年
-
摘要:
1981年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我国第一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1993年3月1日,气象节目主持人首次走上银屏,“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渐渐成为观众熟悉的公众人物;rn 时至今日,气象节目中大量运用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天气图、卫星云图和景观画面。而中国气象节目也已与国际接轨,成熟为一种独特的节目样式。这种独特的风格令气象节目与众不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套上了枷锁。经过27年的发展,气象节目亟待再次提高,创新是其第一要务。rn 2008年1月1日,上海的电视银屏上出现了一档全新的气象节目--《时尚气象》。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气象节目不同,它从节目创意、节目内容的选择、节目表现形式、节目运营上都作了大胆的创新。将气象落到实处,切切实实的在生活方面给予观众更多的指导。本文将以《时尚气象》为例,具体阐述气象节目的创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