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种组

生态种组

生态种组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专利文献23056321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西北植物学报等; 生态种组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素清、毕润成、张钦弟等。

生态种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056321 占比:100.00%

总计:23056396篇

生态种组—发文趋势图

生态种组

-研究学者

  • 李素清
  • 毕润成
  • 张钦弟
  • 张峰
  • 许金石
  • 陈煜
  • 冯茂松
  • 刘泉波
  • 吴福忠
  • 岳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青; 李素清
    • 摘要: 为筛选适宜生态恢复的优势苔藓植物种类,在苔藓植物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等方法,对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林下苔藓植物群落14个优势种种间关系与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人工林下85.71%的苔藓优势种属于耐旱耐贫瘠的矮丛集型植物,优势种的种类与所在林型关系密切;2)14个苔藓优势种组成的91个种对中,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正负关联比均<1,大多数种对呈不显著联结;3)14个苔藓优势种可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导致其生态种组划分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4)多数苔藓优势种种对间生态重叠值普遍较小,种间联结程度与生态位重叠呈线性相关;5)优势种丛生真藓(Bryum caespiticium)生态位宽度最大,在群落中广泛分布。因此: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人工林下苔藓优势种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种间联结松散,各物种趋于独立分布。在未来生态恢复中,丛生真藓可用于生态恢复的先锋种。
    • 温鑫鸿; 王其炳; 潘辉; 王李睿; 陈妍; 何东进
    • 摘要: 为探寻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揭示柳杉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演替趋势,以天宝岩柳杉群落重要值排前15位的主要乔木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比率法(R_(V))、χ^(2)检验、联结系数(C_(A))、共同出现百分率(P_(C))和点相关系数(C_(PC)),对其进行种间联结性分析测定与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天宝岩柳杉群落15个主要乔木种群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种间联结相对松散,独立性较强。χ^(2)检验结果显示,105个种对中,呈正联结的种对有46对,负联结种对有59对,正负联结比为0.78,其中不显著联结种对有75对,占总数的71.4%。C_(A)、P_(C)和C_(PC)结果均表明各种群之间多呈不显著联结,有较大的随机性,对生境需求不一致,种对共同出现概率较低。根据种群聚类分析结果和种间联结性分析及生态习性,把柳杉群落15个主要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同一组内树种具有相似的生态习性和资源需求,种对间相互依赖共存,多呈正联结,不同生态种组间树种多呈负联结。因此,在对柳杉天然林保护的同时应选取与其呈正相关性的物种作为柳杉天然群落更新的主要物种,增加群落多样性,同时降低人为干扰,促进群落趋于稳定。
    • 申旭芳; 康永祥; 李华; 巫翠华; 张利利
    • 摘要: 以黄土区典型土坎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筛选25种草本优势种,采用方差比率法,结合 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5个草本优势种的种间关系,为重力侵蚀治理、固沟保塬的植物配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法的检验结果表明,25个草本优势种总体上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关联;2)χ2检验结果表明,正关联种对数(163)高于负关联种对数(135),且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6.67%;3)大部分种对间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都不高,种对间的相关性较弱,联结关系松散,群落仍处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4)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25个优势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
    • 黄林娟; 于燕妹; 安小菲; 余林兰; 薛跃规
    • 摘要: 为了解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该文以大石围天坑群中7个典型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建立18个样地,取其中重要值大于1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例、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及PCA排序方法,对天坑森林内的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和生态种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显著正联结,灌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不显著正联结,群落总体关联性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天坑森林植物群落处于稳定的阶段.(2)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乔木层正联结种对多于负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灌木层负联结种对多于正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表明乔木层群落稳定性高于灌木层,乔木层种间竞争合作强,灌木层种间竞争排斥性强,群落主要木本植物之间联结性强,种间保持紧密联结的联结特征.(3)PCA排序将天坑森林植物分为四大生态种组,物种分布由天坑底部至顶部呈现圈层分布方式,且物种分布方式总体受生境差异和物种自身特性影响.可见,植物紧密的联结关系是天坑森林多样性维持机制之一,而群落内部种间关联性的自我调控及物种对生境异质性的趋同适应是群落维持稳定的基础.
    • 李志娟; 李素清
    • 摘要: [目的]揭示野生萱草(Hemerocallis spp.)群落优势种的种间相互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M.Gordon稳定性、种间关联与相关、生态位测定等方法,对山西黎城野生萱草群落14个优势种、91个种对的种间关系与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1)分布于该县西北部海拔1070~1530 m的野生萱草群落14个优势种总体呈显著负关联,群落结构不稳定;(2)91个种对的χ2检验、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60,0.26和0.32)均小于1,且80%以上的优势种对间关联不显著,说明多数种间关系不紧密,但建群种黄花菜与北萱草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3)14个优势种划分为以夜晚开花的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和白天开花的北萱草(H.esculenta)为建群种的2个生态种组,黄花菜生态位宽度值大于北萱草,二者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但生态位重叠值(0.028)和生态位相似性(0.047)较低;种间负相关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反之亦然.[结论]黎城野生黄花菜的生态适应能力比北萱草强,应加强该2种野生萱草种质资源的科学保护,在未来引种种植中,二者适宜单种.
    • 高伟; 黄雍容; 林建丽; 黄茂根; 吴兴盛; 林文泉; 黄石德
    • 摘要: [目的]分析福建省罗卜岩自然保护区濒危树种闽桦天然林的群落组成、结构和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揭示闽桦群落不同层次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探讨其濒危机制,为闽桦群落的保护、生境创造和种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样地调查,采用方差比率、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法研究闽桦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划分不同层次的植物生态种组.[结果]闽桦群落共出现89科133属207种植物,其中乔木层25科40属64种、灌木层39科63属112种、草本层25科30属31种.乔木层中闽桦为第一优势种(重要值为23.55),其次为闽楠(重要值7.40)和台湾冬青(重要值为4.32);灌木层中草珊瑚为第一优势种(重要值为10.23),其次为细枝柃(重要值7.35)、单耳柃(重要值5.31)和闽粤栲(重要值5.09);草本层的优势种为狗脊蕨、瘤足蕨和肾蕨,重要值分别为17.24、14.80和10.51,其次为福建莲座蕨(重要值6.82)、深绿卷柏(重要值6.67)和凤丫蕨(重要值5.13).乔木层和灌木层整体均呈显著正关联,草本层呈不显著正关联,说明闽桦群落具有较高稳定性,群落整体向顶级演替.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群落中显著正相关的种对数大于显著负相关的种对数,绝大多数种对呈不显著相关或无相关性,说明多数物种呈独立分布格局;乔木层优势树种闽桦和闽楠与其他树种的相关性均不强,闽桦因更新不良在演替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而闽楠因更新良好有随演替进行成为第一优势树种的趋势.根据种间相关关系和PCA排序划分不同层次的植物生态种组,乔木层和灌木层均可划分为4个生态组,乔木层中闽楠为单独1组,说明其具有较强独立性,而草本层可划分为3个生态组;组内物种对生境有趋同适应性,组间物种多有不同生态要求.[结论]闽桦群落总体具有较高稳定性,大多种对呈不显著相关或无相关性,多数物种呈独立分布;作为乔木层优势树种的闽桦更新不良,在演替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应加强育苗、栽培和林分培育技术研究,通过培育人工林扩大其种群数量.
    • 李佳颖; 于淼; 孙智; 张建逵
    • 摘要: 目的 分析本溪市南芬区林下山参群落草本层种间关系及生态位的关系,为林下山参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及种植基地选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样方调查法分析草本层优势种的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结果 该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40科68属79种,群落草本层优势种总体呈现不显著正联结(VR=1.16,W=34.8021),所组成的435个种对Fisher精确检验的正负关联比为0.91,秩相关的正负相关比为0.65.将30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林下山参生态位宽度最大为9.26,重要值为6.71,与林下山参生态位重叠值最大的是蓝萼毛叶香茶菜,其与林下山参具有相似的环境,两者为负联结且生态位重叠高,说明二者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潜在的竞争.结论 该林下山参群落物种多样性高,种间呈现不显著正联结,正处于不稳定的演替状态.林下山参与其在同一生态种组的透骨草、异叶轮草、轮叶沙参、穿龙薯蓣、鸡腿堇菜等植物有着相似生态学特性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并有相互重叠的生态位,会在资源短缺时产生竞争.在种植时补种林下山参并适度去除这些植物.这些植物可作为林下山参适生环境的参考.
    • 王伟耀; 郑心炫; 吴雅华; 李岩林; 管诗敏; 倪榕蔚; 黄柳菁
    • 摘要: [目的]平潭岛原生滨海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滨海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共存机制,对海岛滨海植被的管理恢复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及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对平潭岛滨海4种典型生境类型(基岩灌丛、低山丘陵灌丛、砂生草甸、基岩草丛)的植物群落优势种(重要值≥1)进行了种间联结、相关性分析,并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4种生境类型的滨海植物群落总体间均呈显著正关联(VR>1,W>x20.05(N)),群落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多数物种对间的联结性和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种对间独立性较强;总体上正负联结和相关比大于1,呈现正联结和正相关趋势.[结论]对比不同的测度方法,相较于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间相关显著率更高,有较高的灵敏度.利用R语言进行CCA排序,并结合种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将原生滨海植物群落中的51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4个生态种组对应4种生境,在平潭岛原生滨海植被的管理恢复与保护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环境适应性,选择合适的生态种组物种进行搭配种植:在土壤含盐率高的基岩生境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Ⅰ:滨海前胡(Peucedanum ja-ponicum Thunb.)、假还阳参(Crepidiastrum lanceolatum (Houtt.) Nakai)、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innaeus f.)等;在土壤容重大、海拔较高、在岩石裸露率高的环境低山丘陵生境内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Ⅱ:滨柃(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薜荔(Ficus pumilaL.)等;在土壤含盐率较低、疏松的砂生土壤的海岸线,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Ⅲ:海边月见草(Oenothera drummondii Hook.)、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 (L.)R.Br.)、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等;在土壤含水率较大生境内,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Ⅳ:勾儿茶(Berchemia sinica Schneid.)、华南狗娃花(Heteropappus ciliosus Makino)、石蒜(Lycoris radiata (L'Her.) Herb.)等.
    • 金山; 武帅楷
    • 摘要: 【目的】生态位及种间关系是研究群落结构的主要方法,为研究太行山南段油松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本文以恢复13年(S1)、7年(S2)、6年(S3)和1年(S4)的4个火烧迹地草本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不同恢复阶段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联特征,计测其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同时通过总体相关性检验、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研究其种间关系,并划分生态种组。【结果】大披针薹草、小红菊和白莲蒿在各个恢复期的优势度、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总体相关性检验表明,S1为显著正关联,S2和S4为显著负关联,S3为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表明,S1、S2、S3和S4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2.33、0.69、0.84和0.63。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表明,S1的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而S2、S3和S4的正关联种对数小于负关联种对数。生态种组划分表明S1、S2、S3的优势种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大披针薹草+小红菊、白莲蒿以及其他优势种为代表的3个生态种组,S4的10个优势种所划分的3个生态种组则主要以大披针薹草、小红菊和白莲蒿为代表。【结论】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研究表明,太行山南段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在恢复13年时稳定性最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火烧迹地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共存、分布等相关机制,同时可为火烧迹地规划管理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 李怀珠; 党晗; 许金石; 陈煜
    • 摘要: 种间关联能反映区域尺度群落内和群落之间植物物种的共存格局,是研究植物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以陕西太白山不同海拔梯度主要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Jaccard指数(J I)、Ochai指数(OI),结合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对研究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太白山较大海拔范围内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繁缕(Stellaria media)、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等与其他物种的关联比较密切,与之关联的物种较多,说明这些物种是该区域,尤其是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广布种;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鄂西香茶菜(Rabdosia henryi)、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和点叶薹草(Carex hancockiana)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均出现在中海拔(1800~2750 m)地区,是中海拔区域常见的共生种;狭叶红景天(Rhodiola kirilowii)和紫苞风毛菊(Saussurea purpurascens)之间有强烈相关关系,但与其他物种无关,且只出现在高海拔(>3100 m)区域,也与生境选择和过滤有关.2)基于物种之间不同的关联性,将太白山海拔梯度上的主要草本植物划分成3个生态种组,不同生态种组之间存在适生海拔上的差异,表明海拔作为复合环境因子决定了群落内的植物物种组合.3)通过不同方法研究种间联结关系,可以反映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并对该地域的植被管理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