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生产
甘薯生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经济、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920734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福建农业科技、农村实用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杂粮产业化发展论坛、全国特色杂粮产业化发展研讨会等;甘薯生产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林昌庭、李洪民等。
甘薯生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20734篇
占比:99.98%
总计:920876篇
甘薯生产
-研究学者
- 刘刚
- 林昌庭
- 李洪民
- 王振学
- 何润兵
- 何火美
- 刘光亮
- 刘成伟
- 刘明慧
- 刘海洪
- 刘香
- 吴飞
- 唐蕾
- 夏金英
- 姜增坤
- 张启堂
- 张招娟
- 李翠芹
- 林敏莉
- 柳卫香
- 王明武
- 王淑红
- 郝德林
- 陈翻身
- 陈选阳
- 马学芹
- 马建平
- Barnabas Kiiza
- C.A.Clark
- Light Godfrey Kisembo
- M.R.Hall
- Robert Obadiah Malagala Mwanga
- 中谷诚
- 丰玉成
- 以凡
- 何绍锵
- 余建忠
- 余樟平
- 冯文龙
- 刘伟东
- 刘作斌
- 刘增
- 刘桂玲
- 刘涛
- 刘跃华
- 刘金宝
- 卢新建
- 卢春生
- 史新敏
- 叶楚中
-
-
无
-
-
摘要:
当前,全国甘薯栽插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为充分发挥甘薯对稳基础优结构、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要牢记“健康种苗、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产销对接”的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选择正规良种栽插脱毒壮苗根据种植区域土壤特征、气候条件和生产目标,因地制宜选择专用型甘薯品种,不选用未经登记的品种,不盲目种植非正规渠道引进的品种。
-
-
张宝廷
-
-
摘要:
"中国甘薯之乡"卢龙县,1999年被河北省确定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县。近些年来甘薯栽种面积一直下滑,一方面由于甘薯茎线虫困扰着农户,且多年种植种性退化;另一方面,为加强环境保护,农户淀粉加工受限制。甘薯种植面临困局,针对卢龙县甘薯生产现状,该县农业农村局提出了优选品种、用途多样化、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等策略。
-
-
焦淑军;
苏海波;
娄冬梅
-
-
摘要: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高产、稳产、抗旱、耐瘠,集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生物能源作物于一身。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青睐,市场需求量较大,甘薯生产发展前景趋好。一、平阴县甘薯生产基本情况平阴县耕地面积3.33×104hm^(2),属于丘陵地形。全县利用丘陵山地种植甘薯约1.33×103hm^(2),大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近几年,随着甘薯种植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向大户和合作社集中,一些种植大户和专业生产合作社进行集中成片种植。全县安城镇由于种植面积大、质量好被誉为“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
-
-
刘香;
聂庭彬
-
-
摘要:
甘薯是秦皇岛市主栽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3 hm^(2)左右,主要以淀粉型品种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甘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鲜食型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20年已发展到3300 hm^(2)左右。为推动鲜食甘薯绿色高效生产,解决甘薯生产中存在的肥料施用不科学、农药使用不规范、商品薯率低等问题,在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创新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秦皇岛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冀东甘薯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综合试验推广站)在卢龙县连续4年开展鲜食甘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模式。现将该技术模式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
-
吕腾波
-
-
摘要: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曾是许多国人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甘薯作为饱腹的主粮功能已逐步弱化,现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振臣是研究甘薯病毒的专家,在他看来,种好甘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甘薯病毒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甘薯的种植生产,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甘薯病毒病,如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
-
-
-
-
摘要: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最近,农业农村部制定出2020年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1.选用良种,培育种苗。选用表皮光滑、无病斑、大小中等脱毒薯块,采用温室大棚、电热温床、冷床双膜等方式及早培育健壮种苗。加强苗床土及薯块消毒、病毒病预防,对黄化皱缩、严重卷叶等异常苗要及时拔除销毁。2.调优茬口,合理密植。特色作物与甘薯轮作或套种,可减轻病虫害和连作障碍。
-
-
-
闫丽丽
-
-
摘要:
甘薯又名红薯、山芋,属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旱地作物。因其抗旱、耐瘠、抗风、再生能力强等优点,一度成为沧州地区旱地高产、稳产作物。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种植甘薯生产既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的需要,又是改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农技人员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适宜沧州地区甘薯种植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其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供参考。
-
-
张建敏
-
-
摘要:
一、现状我县甘薯栽培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建国初期栽培面积只有10余万亩,鲜薯单产不足500公斤;六七十年代甘薯面积扩大到2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到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县政府确立了开发利用甘薯资源的发展方向,甘薯面积直线上升,每年递增近万亩,90年代初达到30万亩,到本世纪初已达到34万亩,单产水平比建国初期翻了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