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57464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铁路第四届眼科学术交流会、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关文献由4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皙、孙晓东、许迅等。
玻璃体后脱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57464篇
占比:99.98%
总计:857668篇
玻璃体后脱离
-研究学者
- 张皙
- 孙晓东
- 许迅
- 刘海芸
- 王泓
- 吴海洋
- 张磊
- 汪枫桦
- 王方
- 陈辉
- 陶海
- 俞素勤
- 叶存喜
- 姜媛
- 王志良
- 王雯秋
- 秦波
- 莫亚南
- 刘雪霞
- 唐罗生
- 张伟
- 张志红
- 曾水清
- 朱寅
- 栾洁
- 王丽丽
- 王海燕
- 邢咏新
- 陈凤娥
- 马景学
- 高永峰
- 黄玲
- 严宏
- 于薏
- 余杨桂
- 刘武
- 刘静
- 周奕文
- 姚一民
- 姜德咏
- 孙宝志
- 孙瑞雪
- 孟自军
- 宋宗明
- 张喜梅
- 徐丽
- 徐廷廷
- 徐格致
- 朱冬青
- 李世洋
-
-
高凡;
张蓓;
王彦荣;
吴栋;
顾莉莉
-
-
摘要:
目的探究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经A/B超、验光检查诊断为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及高度近视的974例患者,分别采用间接检眼镜、眼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全视网膜镜(125°或165°)行眼底检查,对比各种方法对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检出率及不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检出视网膜裂孔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974例(1008眼)玻璃体混浊或PVD患者视网膜裂孔检出眼分别为:眼B超160眼、OCT42眼、间接检眼镜71眼、全视网膜镜65眼,检出率分别为15.9%、4.2%、7.0%及6.4%。统计学分析显示间接检眼镜与全视网膜镜早期视网膜裂的检出率大致相同(P>0.05);检测灵敏度,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5),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5)。结论在检出视网膜裂孔方面,间接检眼镜具有最高的灵敏度,OCT具有最高的特异度;眼B超的误诊率最高,特异性较低。全视网膜镜(或间接检眼镜)是早期查找视网膜裂孔的有力工具,应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及广泛应用。
-
-
-
孔伶俐
-
-
摘要:
目的:探讨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发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危险因素,以便为有针对性地预防PVD提供参考.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杭州华厦眼科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这152例患者在术后的3个月内是否发生PVD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其中未发生PVD的1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中发生PVD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角膜的屈光度、角膜的散光度、眼轴的长度、进行手术的时长及是否合并有高度近视、糖尿病、高血压、黄斑病、巩膜葡萄肿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发生PV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占比、年龄≥60岁患者的占比、眼轴的长度≥25 mm患者的占比和合并有高度近视患者的占比均更高,P<0.05.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为女性、年龄≥60岁、眼轴的长度≥25mm、合并有高度近视均是导致其术后早期发生PVD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发生PVD的危险因素有性别为女性、高龄、高度近视及眼轴过长等.
-
-
黄子旭;
王冬冬;
宋宗明
-
-
摘要:
玻璃体后脱离(PVD)、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是眼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基于循证医学对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的定义、流行病学资料、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对于不同病变类型如何进行治疗和随访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方案。本文就该《指南》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
-
金波;
安广琪;
雷博;
杜利平;
戴方方;
金学民
-
-
摘要: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S-OCT)观察并分析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PVP)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03/06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SS-OCT检查发现PPVP的受检者91例138眼.观察PPVP的SS-OCT形态学特点,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受检者的PPVP的宽度和高度的差异.结果:纳入91例138眼中112眼(81.2%)PPVP形态为船形,19眼(13.8%)为椭圆形,7眼(5.1%)为对勾形.99眼(71.7%)PPVP与Martegiani区连通.138眼的PPVP的平均宽度为6248.82±1117.87μm,平均高度为562.12±476.94μm.不同性别受检者的PPVP的平均宽度和高度比较无差异(P>0.05),PPVP的宽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32,P<0.01),低度近视组受检者PPVP的高度低于非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01、0.03).结论:PPVP多为黄斑前船形液体腔隙,多与玻璃体管(Cloquet管)连通,其宽度与年龄相关,PPVP的存在可能影响PVD的形成与进展.
-
-
陈涛;
郑广瑛
-
-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对眼轴和玻璃体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住院患儿60例(120只眼).将符合纳入条件患儿根据眼别分为两组,手术眼为观察组,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组.记录患儿的手术年龄、术前、术后1a、术后2a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长度以及眼轴长度变化量(术后眼轴长度减术前眼轴长度之差)、术前后B超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情况.结果 共纳入60例患儿(120只眼),男28例,女32例;手术年龄(3.56±0.77)岁.术前、术后1 a、术后2 a观察组眼轴长度均短于对照组[(22.20±1.20)mm比(23.27±1.37)mm,(22.47±1.21)mm比(23.55±1.38)mm,(22.70±1.22)mm比(23.76±1.37)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2 a眼轴长度变化量,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26±0.56)mm比(0.27±0.28)mm,P=0.151;(0.50±0.12)mm比(0.49±0.07)mm,P=0.759],术后1 a观察组与对照组玻璃体后脱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6,P=0.272).术后2 a观察组与对照组玻璃体后脱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P=0.043).术后1、2 a眼轴长度变化量与玻璃体后脱离均无相关性(r=0.459,P=0.626;r=-0.987,P=0.284).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前后,手术眼眼轴长度均短于对侧正常眼,手术眼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变化量相同.手术眼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率高于对侧正常眼.
-
-
于薏;
周奕文;
陈弟;
胡珊;
杨燕宁
-
-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深层卷积神经网络的眼科B型超声图像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行眼科B型超声检查的1278例受试者3600张B型超声图像,以此构建图像数据集,由3位资深专业眼科医师对图像进行标记。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2812张图像和测试集788张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诊断模型,检测模型识别视网膜脱离(RD)、玻璃体积血(VH)及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准确性。选取120张独立于数据库的B型超声图像,由3位高年资眼科超声医生进行评估并记录评估时间,并与模型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另选取8位低年资临床医生模型辅助前后分别对独立于数据库的另外150张眼科B型超声图像进行评估,对2次评估结果进行差异分析以评估模型辅助效果。结果本诊断模型识别正常眼、RD、VH、PVD以及其他疾病的准确度分别为0.954、0.909、0.881、0.990和0.920。人机对比中,模型识别各类眼底疾病的准确度与高年资医师相近,评估图像的时间约为高年资医生的1/2。经模型辅助后,8位低年资医师诊断准确度均有显著提升(P<0.01)。结论该智能评估模型诊断RD、VH、PVD的准确度较高,并能提高临床诊断效率,较好地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评估。
-
-
于薏;
周奕文;
陈弟;
胡珊;
杨燕宁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深层卷积神经网络的眼科B型超声图像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行眼科B型超声检查的1278例受试者3600张B型超声图像,以此构建图像数据集,由3位资深专业眼科医师对图像进行标记.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2812张图像和测试集788张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诊断模型,检测模型识别视网膜脱离(RD)、玻璃体积血(VH)及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准确性.选取120张独立于数据库的B型超声图像,由3位高年资眼科超声医生进行评估并记录评估时间,并与模型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另选取8位低年资临床医生模型辅助前后分别对独立于数据库的另外150张眼科B型超声图像进行评估,对2次评估结果进行差异分析以评估模型辅助效果.结果 本诊断模型识别正常眼、RD、VH、PVD以及其他疾病的准确度分别为0.954、0.909、0.881、0.990和0.920.人机对比中,模型识别各类眼底疾病的准确度与高年资医师相近,评估图像的时间约为高年资医生的1/2.经模型辅助后,8位低年资医师诊断准确度均有显著提升(P<0.01).结论 该智能评估模型诊断RD、VH、PVD的准确度较高,并能提高临床诊断效率,较好地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评估.
-
-
黄子旭;
王冬冬;
宋宗明
-
-
摘要:
玻璃体后脱离(PVD)、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是眼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基于循证医学对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的定义、流行病学资料、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对于不同病变类型如何进行治疗和随访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方案.本文就该《指南》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
-
项璋;
王斌
-
-
摘要:
目的探讨眼B超联合OCT检查在玻璃体后脱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10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确认的玻璃体后脱离60例120眼,分别经眼B超、OCT及眼B超联合OCT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玻璃体后脱离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眼B超发现玻璃体后脱离46例(38.3%),OCT发现玻璃体后脱离68例(56.7%),眼B超联合OCT发现玻璃体后脱离102例(85.0%)。B超联合OCT在玻璃体后脱离检查阳性率优于单独使用眼B超或O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科B超联合OCT检查是明确玻璃体后脱离的一种有效、简单、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
-
-
-
栾洁
- 《全国铁路第四届眼科学术交流会》
| 1999年
-
摘要:
目的:评价玻璃体后脱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26只眼)玻璃体后脱离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26例病例中,单纯性玻璃体后脱离5只眼,伴有视网膜裂孔11只眼,视网膜出血8只眼,视网膜脱离3只眼.结论;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时会引起一些玻璃体视网膜的并发症.玻璃体后脱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表现为眼前飘浮物或闪光,发生时可伴有某些玻璃体和视网膜的并发症,并需积极处理,现将我们对24例玻璃体后脱离病例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