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特高拱坝

特高拱坝

特高拱坝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338941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长江科学院院报、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人民长江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信息网2014年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 、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第167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2013水安全与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特高拱坝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新、刘毅、周绍武等。

特高拱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8941 占比:99.96%

总计:339081篇

特高拱坝—发文趋势图

特高拱坝

-研究学者

  • 张国新
  • 刘毅
  • 周绍武
  • 谭尧升
  • 刘有志
  • 胡波
  • 林鹏
  • 刘观标
  • 周秋景
  • 王仁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施炎; 黄灿新; 黄孝泉; 王团乐; 郝文忠; 孙云山
    • 摘要: 在特高拱坝首次蓄水期,对坝基渗流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是保障大坝安全的重要依据。以岩溶地区300 m级特高拱坝乌东德水电站坝基为例,利用监测成果分析、测试分析、工程地质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首次蓄水期坝基渗流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以及蓄水过程中产生的局部渗漏问题,评价渗流控制措施的工程效果。结果表明:乌东德水电站首次蓄水完成后,幕后渗压折减系数一般为0.08~0.27,最大0.40,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幕后山体地下水位增加0~13 m,幕后排水孔出水总流量6.5 L/s,总体变化均较小;水化学与地质信息表明右岸733 m灌浆平洞局部渗水来源主要为坝后水垫塘。综合表明,坝基扬压力正常,渗漏量总体较小,渗流状态趋于平稳,大坝防渗帷幕及排水幕效果理想,在同类工程中处于较优水平。
    • 商永红
    • 摘要: 乌东德水电站特高拱坝坝身布设5个表孔,跨横缝布置,是汛期重要的泄洪通道,其中底板、门槽及现浇大梁部位为表孔关键施工部位。依托乌东德水电站,研究特高拱坝表孔底板与侧墙整体浇筑、事故门槽一期安装与施工、连接大梁预留宽槽优化设计和预制梁封顶施工等技术,研发事故门槽自爬升台车,形成大坝表孔施工技术。通过工程应用,解决传统表孔施工技术存在的安全风险高、工期长等问题,为高拱坝快速、优质、安全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 隗轶伦; 胡昱; 王亚军; 谭尧升; 刘春风; 裴磊
    • 摘要: 首蓄期准确预测坝体变形,合理安排蓄水计划对于特高拱坝安全进入运行期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特高拱坝首蓄期坝体变形预测较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特高拱坝首蓄期坝体变形预测混合模型方法,并结合白鹤滩特高拱坝首蓄期坝体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工程实例验证。该模型结合白鹤滩特高拱坝首蓄期三阶段蓄水计划的背景,结合三个蓄水目标下白鹤滩拱坝拱冠梁坝段正垂测点的监测数据量大小,在首蓄期初期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在首蓄期中后期对PLdb18-2到PLdb18-6五个测点采用优化的LSTM模型,对于坝顶的PLdb18-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本文针对混合模型及全过程采用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本文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精度最高,误差率不超过4%,且具有较好鲁棒性。
    • 刘伟佳; 谭尧升; 李庆斌; 刘春风; 牛旭婧; 胡昱
    • 摘要: 恶劣的环境会对特高拱坝层间结合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测试了大坝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的层间劈裂抗拉强度,建立了成熟度与强度系数的关系。同时,基于成熟度与强度系数及含水量的关系提出了以成熟度为主含水量为辅的大坝层间性能三级九梯度预警体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坝混凝土层间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同时,成熟度与混凝土的强度系数及含水量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5和0.9964。此外,根据成熟度与层间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所建立的预警体系,可以对大坝层间结合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 马天骁; 张燎军; 张汉云; 史俊飞; 翟亚飞
    • 摘要: 在对300 m级特高拱坝进行抗震安全评价时,常常面临着工程条件复杂、有限元模型自由度数目多、计算耗时较长、效率较低等问题。为了提高分析效率,节约计算成本,采用了耐震时程法来分析特高拱坝及坝基的动力损伤行为,并进行极限抗震能力研究。基于耐震时程法理论,以《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反应谱为目标谱,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生成精度较高的3条耐震时程曲线。以我国西南地区某300 m级特高拱坝为例,建立了坝体—基岩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同时考虑地震动的输入、坝体及基岩的损伤开裂、横缝的动态开合等关键问题。通过考察拱冠梁最大相对位移、横缝最大开度、坝体损伤体积比、损伤耗能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结果表明,耐震时程法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特高拱坝在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且计算效率较高。
    • 王文娟; 纪丁愈; 李云祯
    • 摘要: 跟踪分析高坝施工期谷幅变形,对确保高边坡稳定与大坝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某特高拱坝工程环境与地质结构,跟踪分析坝区两岸岩体变形监测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分析谷幅变形演化规律,探讨了坝区施工期的谷幅变形演化规律与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坝后水垫塘谷幅变形规律表现为不同高程谷幅变化规律相似,收缩变形量与高程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高程高的部位变形量相对较大;两岸均朝向河谷变形,与高程呈现正相关性,左岸变形速率略大于右岸;变形数值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变形量值较接近。研究结果可为大坝后期正常蓄水提供参考依据。
    • 王飞; 尹习双; 刘金飞; 瞿振寰; 谭尧升
    • 摘要: 针对300m级特高拱坝面临的仓数多、工期长、约束条件多且关系复杂的进度管控难题,融合大坝施工进度仿真方法与工程物联网技术,结合国内多个高拱坝工程应用积累,研发了“建模—分析—输出”一体化进度仿真系统,该系统具有参数化建模、二三维一体化分析、面向生产一线成果输出等功能,可适应施工现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与多个应用施工进度仿真技术的特高拱坝工程在缆机浇筑强度、缆机利用率、浇筑间歇等方面的对比情况表明,随着特高拱坝施工进度仿真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应用有力支撑了施工进度管控水平的提升,为高海拔地区特高拱坝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提供借鉴意义。
    • 吴诚姝; 陈波; 刘庭赫
    • 摘要: 变形监测数据作为特高拱坝服役性态最直观的表征,蕴藏着丰富的时空信息和演变规律,对工程长治久安意义重大。然而,多源多维的变形监测数据受仪器本身及外界因素影响,往往存在数据缺失的现象,会对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工作造成干扰。针对大坝变形监测序列中的缺失数据,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挖掘测点变形在空间维度上的关联性,得到目标测点的强关联测点,随后以强关联测点的变形监测数据作为输入样本,利用贝叶斯优化的XGBoost回归模型填补了目标测点的空缺变形监测序列。结合锦屏一级特高拱坝工程实例表明,该填补方法实现了变形监测空缺信息的高效、精准填补,可用于类似大坝工程的变形缺失数据填补。
    • 蒋雨婷; 赵新益; 方华超; 白治朋; 叶飞; 李卓建
    • 摘要: 在设计与施工阶段如何处理坝基是渗流控制的关键,直接影响着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以某水电站坝基扬压力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模型分析方法,结合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坝基扬压力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对该水电站坝基扬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
    • 胡江; 王春红; 马福恒
    • 摘要: 特高拱坝运行初期坝前库水温垂直分层逐步形成,坝体混凝土持续水化内部温度回升.传统变形预测模型采用的周期项温度因子不能很好地描述运行初期环境和坝体内部温度的非线性非稳定性特征.对此,融合主成分分析和分层聚类方法,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层聚类法的运行初期实测环境和坝体温度因子分类分区及典型测点的选取方法;同时,引入了可反映周期性库水位变化下运行初期谷幅收缩变形特征的指数和周期项的组合时效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实测温度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实例分析表明,选取的实测温度因子能较好地反映运行初期坝体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构建的模型比传统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