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适应

热适应

热适应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9781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体育科学、中国体育教练员、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等;热适应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宇峰、曹彬、朱颖心等。

热适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9781 占比:99.96%

总计:319912篇

热适应—发文趋势图

热适应

-研究学者

  • 张宇峰
  • 曹彬
  • 朱颖心
  • 杨柳
  • 邹飞
  • 王昭俊
  • 陈慧梅
  • 朱国标
  • 孟庆林
  • 李晓晨

热适应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武幸; 邵腾; 车栋; 刘煜; 周方乐
    • 摘要: 为全面掌握西安地区老年人不同气候条件下热舒适规律与需求,以4家养老机构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取热舒适现场主观问卷与客观物理环境测试的方法,获取冬季、过渡季和夏季老年人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及室内外热环境参数等指标,回收843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学相关分析发现:过渡季老年人服装调节及热感觉随温度变化最敏感;冬季、过渡季和夏季中性温度依次为19.4、22.6、23.1°C,全年中性温度为20.3°C;80%和90%可接受温度范围分别为13.8~30.5°C和17.2~27.0°C;建立的热适应模型与ASHRAE 55和西安地区青年人模型存在显著差异,且温度越高,这种差异越大,这是老年人心理、生理及行为适应3种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寒冷地区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 刘梦萱; 杨春侠; 范兆祥
    • 摘要: 随着城市微气候研究逐步向精细化发展,微气候与人群行为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相关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研究者充分了解城市微气候环境对人群行为的作用机制,从而自下而上、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源,从文献数量、机构合作网络、期刊分布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概述,通过对文献的共被引聚类分析,发现目前研究的脉络主要向客观热舒适指标和环境行为学2个方面延伸和发展。从微气候、空间、行为3个方面挖掘研究热点:在微气候层面,探讨了PET、WBGT等综合指标和温度、太阳辐射等分项要素对人群行为的影响;在空间层面,则涵盖宏观空间和微观空间2个层面;在行为层面,则涉及游憩、体力活动和步行3种行为类型。以此为基础,提出3个值得继续探索的议题:微气候、空间、行为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在微气候与人群行为关系研究中的运用;各气候区及地区间研究探索的平衡。以期为后续微气候与人群行为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
    • 牟迪; 曹彬; 朱颖心
    • 摘要: 相比于其他曾广泛开展热舒适现场研究的地区,中国西南地区昆明市拥有独特的温和气候特征,该地大多数住宅都是自然通风建筑。笔者在昆明开展了一项冬季住宅热舒适性研究,以揭示居民的热反应。在研究中,对室内外环境参数进行了测量,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居民的服装、热感觉、热偏好和热接受度等信息,共收集有效问卷162份。研究结果显示,该地住宅冬季室内温度低于典型的舒适温度范围,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受访者感到“热中性”和“舒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的热中性温度为16.96°C。通过使用Logistic回归,得到居民可接受的热感觉投票范围为-0.72~1.52。通过使用多类别Logistic回归,得到居民可接受的室内空气温度范围为15.03~19.55°C,最适宜的室内空气温度为17.2°C。将本研究结果与经典的PMV模型和热适应模型进行比对发现,经典模型难以准确预测昆明地区自然通风住宅居民的热反应。
    • 李明珠; 刘向东
    • 摘要: 【目的】在全球不断变暖背景下,昆虫受到热胁迫的频率不断增加。短期内反复受到热胁迫会使昆虫产生热适应性,但是昆虫热驯化所产生的耐热能力的传代效应还不完全清楚。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对其幼虫在特定温度下进行几代热锻炼可提高其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本研究旨在摸清稻纵卷叶螟热适应的传代能力,为在全球变暖形势下以温度因子预测其种群发展趋势提供指导。【方法】将实验室内分别经39°C和41°C连续锻炼30代建立的稻纵卷叶螟热锻炼品系HA39和HA41以及非锻炼品系HA27的1-5龄期幼虫在不同温度(36°C和41°C)下进行不同时长(1~144 h)的暴露处理,调查幼虫的存活率,确定热锻炼品系幼虫的耐热能力;采用两品系间杂交实验测定HA39和HA27各交配组合的繁殖力及后代3龄幼虫的耐热能力;对HA39停止高温锻炼,并测定停止锻炼2代后3龄幼虫的耐热能力。【结果】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经历多代次短期热锻炼不仅可提高该龄幼虫的高温适应力,而且可提高其他龄期幼虫对特定高温的耐受能力,表现为HA39和HA41在36或41°C下处理特定时长的存活率显著高于HA27。锻炼高温的不同,幼虫获得的热耐受能力也有差异。39°C下锻炼可提高4龄幼虫在36°C下暴露2和4 d以及5龄幼虫在41°C下暴露5和6 h时的存活率,但41°C下锻炼则不可。HA39和HA27的自交及杂交后代的繁殖力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杂交后代3龄幼虫在41°C下处理5和6 h时的存活率与HA39自交后代的相当,并且显著高于HA27自交后代的,幼虫通过热锻炼获得的耐热能力可从亲本遗传给后代。停止热锻炼2代后,在39°C下处理4 h时HA39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高于HA27的,但39°C下其余处理时间以及36和41°C下处理1~7 h HA393龄幼虫的存活率均与HA27的无显著差异,表明幼虫热锻炼产生的耐热能力在停止锻炼后2代仍可部分保持。【结论】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热适应能力具有继代效应。经过长期的气候变暖适应后,稻纵卷叶螟种群的热适应能力很可能在不断增强,从而夏季高温对其种群的抑制作用减弱,其种群暴发频率增加。
    • 王加猛; 牟新彦; 张传童
    • 摘要: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机体为了把内部热量排出体外,大部分血液会参与散热,导致流向骨骼肌的血液流量减少,进而影响肌肉的持续收缩能力,运动能力下降;心率也会随之加快,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更大的负荷压力.热环境运动适应后,心率会减缓,流向肌肉的血液会增加,为骨骼肌的运动提更多的供能量.初期在高温下运动时,由于帮助机体散热,机体内的肌糖原会被大量消耗掉,引起慢性疲劳.热环境运动适应之后,肌糖原消耗量会减少到热环境为适应时的消耗量的50%-60%,从而大大降低了慢性疲劳产生的速率.在高温下,进行反复几天的运动训练,会使机体的散热效能得到提高,不但能保障更多的血液流向骨骼肌,而且还能有效的减少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流失,从而降低了在热环境下中暑的可能性性.因此,在热环境下训练指导,在一般情况下选手在热环境下训练5-10天,每天运动1小时,就会达到热适应,最初几天为了克服散热对身体带来的负荷,运动强度要降低到60%-70%.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运动者中暑的几率.在热环境运动时,要补充大量的水分以维持体液的平衡;心血管系统一般在3-5天就会出现适应的现象;而汗液分泌一般要在10天左右才能得到适应.
    • 董梦如
    • 摘要: 采用现场测试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仙居农村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受试者进行了冬季人体热适应的测试,得到了冬季热反应的变化特点,将其与ASHRAE55-2017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值相比,结果表明:冬季数据均在标准线范围之外,受试者呈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 董梦如
    • 摘要: 选择干热和湿热气候的农村住宅进行了不同气候区夏季现场调研.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人们对环境的耐受性存在差异:湿热气候人们的耐热能力以及对高温的接受能力要低于干热地区,而且不管干热还是湿热地区,夏季较高的风速可有效改善热感觉,提高中性温度.此结果也可为今后研究不同气候区人体热适应、热舒适提供参考.
    • 席天宇; 雷永生
    • 摘要: 公园作为承载人们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热环境的舒适程度是影响公园空间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公园使用人群的热舒适性展开研究.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典型城市公园的气象参数实测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公园空间热舒适的季节性特点,结果表明,哈尔滨夏冬两季的热感觉投票与PET均呈线性关系,夏季的中性PET值(20.0°C)明显高于冬季(13.2°C);夏冬两季的热舒适度与PET的回归曲线均为一次函数,夏季的舒适性PET值(12.8°C)明显低于冬季(20.3 °C);夏季的热舒适度与热感觉投票呈现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冬季则呈现线性关系,受热经历和热期望的综合影响,"适中"状态热感觉与舒适状态不等价,即热感觉等级处于"适中"水平时不一定达到最舒适水平,冬季最舒适的热感觉为"微暖(TSV=1.4)",而夏季为"微凉(TSV=-0.6)"且环境的变暖或转凉均会导致其热舒适度变差;夏季的热接受率与PET呈现二次函数的曲线关系,90%热接受率的PET范围为11.6~35.9°C,冬季的热接受率与PET呈现线性关系,当PET>-9.2°C时,其热接受率达到较高的水平.
    • 尹佳星; 周翔; 谢静超; 王昭俊; 苏小文; 杨宇鑫; 翟永超; 曹彬; 端木琳; 连之伟; 张宇峰
    • 摘要: 基于全国热舒适调研数据集,研究了寒冷地区3种气候类型典型城市自然通风环境的人体热适应性,分别以西安市、大连市和吐鲁番市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侯与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的代表性城市,得到了3种气候类型的人体热中性温度和可接受温度区间.结果 表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居民对热环境的敏感性较弱,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居民人体热中性温度与可接受温度上限均较高,这为人体对气候的适应性提供了证据.通过多元线性分析,得到了西安市、吐鲁番市夏季自然通风建筑人体热感觉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