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湘中

湘中

湘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中国文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50481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企业家天地(下旬刊)、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冶金地质青年科技成果交流会等;湘中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建堂、杜满义、漆良华等。

湘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0481 占比:99.98%

总计:550613篇

湘中—发文趋势图

湘中

-研究学者

  • 彭建堂
  • 杜满义
  • 漆良华
  • 孟勇
  • 艾文胜
  • 胡阿香
  • 范少辉
  • 刘广路
  • 卢新卫
  • 吴立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升斌
    • 摘要: 包金山金矿位于湘中成矿区的北东部,为湘中地区典型金矿床。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主构造为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定位,层间破碎带和北西向断层则作为重要的赋矿构造。结合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总结包金山矿床地质特征,圈定包金山矿区3个找矿前景区。
    • 文继祖; 张尚峰; 刘浩; 朱曙光; 聂薇
    • 摘要: 湘中芭蕉冲金矿区为低山丘陵地球化学景观区,位于羌塘-扬子-华南板块东北缘,区内已查明4个工业矿体,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本文以该矿为基础进行湖南省中低山丘陵景观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以供同行参考。在该区完成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0 km,采集土壤样品1435件,样品采集深度在30~40 cm,部分采集深度为40~50 cm,成分均为土壤B层。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Au、Ag、Pb、Zn、As、Sb、Hg七种元素进行R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确定Au、Ag为主成矿元素,Pb、As为找矿指示元素,运用衬值异常推断了隐伏构造位置,圈定单元素异常39处,综合异常区6处。通过地质工程查证,证明了衬值异常推测的含金构造的存在,发现芭蕉冲F_(2)含金构造和工业矿体,实现该区域的找矿突破。
    • 吕沅峻; 彭建堂; 蔡亚飞
    • 摘要: 杏枫山钨矿床是湘中地区近年新发现的、产出于浅变质岩系中的矽卡岩型钨矿.本文通过电子探针与LA-ICP-MS等技术手段,对杏枫山矿区矽卡岩中的热液榍石进行了主、微量元素组成以及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榍石具有以下特征:(1)较低的∑REE、TiO2含量,极低的Th/U,以及较高的Al2O3和F含量,这些均为典型热液榍石的地球化学特征;(2)富W而亏损Mo,表明其形成的热液流体具有富W贫Mo的特征;(3)稀土配分模式为左倾的、轻稀土显著亏损的重稀土富集型,正Ce、Eu异常表明其形成环境较为还原.此外,榍石原位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矿形成于215.2±2.7Ma,与邻近白马山钛铁矿花岗岩形成的时间一致,基于地质及年代学证据,我们认为该矿的形成与白马山印支期的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湘中地区钨成矿与印支期还原性花岗质岩浆岩密切相关,为湘中印支晚期区域性成矿作用的产物.
    • 许陈静
    • 摘要: 这是一张典型的湘中老农的脸:线条精瘦,晒得焦黑,皱纹像刀刻,满额头沟壑,又短又硬的“板寸”早变成灰白,所以很年轻就显老了;一双眼睛既坚定又凝重,放着牵肠挂肚的心事,但一看到田里的宝贝稻禾,就眯缝成又弯又细的月牙,欢喜得很。这张脸,有个震撼世界的名字:袁隆平。
    • 熊明伟
    • 摘要: 大云山金矿位于湘中印支期褶皱—关帝庙岩体短轴穹窿串珠状窿起部位,属苗儿山—关帝庙北东向钨锑金多金属成矿带,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与关帝庙岩体的距离是影响矿体矿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 肖静芸; 彭建堂; 胡阿香; 木兰
    • 摘要: 杏枫山金矿是湘中盆地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矿床位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外接触带,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板岩—千枚岩中.为了查明杏枫山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并揭示其矿床成因,本文在对该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共生关系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镜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相学、显微测温以及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该金矿的不同期次石英中的包裹体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期石英脉呈席状产出,其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为主,含少数富气相包裹体和CO2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20~420°C 范围内,盐度为0.35% ~11.94%NaCleqv;成矿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明显小于成矿期.该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中高温、贫CO2的还原性H2 O—NaCl(±KCl)—CO2—CH4—N2体系,减压沸腾作用造成成矿流体的氧逸度、pH值改变,是导致该区金矿石沉淀的主要原因.湘中杏枫山金矿的成矿温度高,成矿压力较小,成矿流体及地质特征均明显有别于国内外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结合其围岩蚀变类型和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可推断杏枫山金矿床属于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体系(IRGS).
    • 周溪; 彭建堂; 鲁玉龙; 徐军伟; 谢帅; 谢青
    • 摘要: 对位于湘中EW向白马山-紫云山成矿带东端的秋旺冲金矿区中的脉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脉岩主要为似斑状花岗岩、含电气石花岗岩和文象花岗岩,属富硅、富碱的准铝-弱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集Rb、K、Th、U、Ce、Nd、Zr和Hf元素,强烈亏损Ba、Sr、P和Ti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均不明显,重稀土元素相对较富集,Eu负异常极为明显.通过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区域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区脉岩成因类型属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是在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综合矿区及毗邻矿床的地质勘查资料分析,认为该区脉岩与金矿化存在空间对应关系,对金成矿有指示意义.
    • 谭慧; 秦明阳; 李杰; 郭建华; 吴诗情; 边瑞康
    • 摘要: 为了恢复湘中地区奥陶纪沉积演化过程,分析原型盆地类型,从沉积学的角度论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在研究区奥陶系识别出4种岩石类型、3种沉积体系和6种沉积相组合,自西北向东南可将奥陶纪划分为扬子型、江南型以及华南型3种沉积类型,其中奥陶纪扬子区以碳酸盐岩台地相为主,江南区以陆棚相为主,华南区以深水盆地相为主,相带分布位置不同,但分区明显,呈连续变化,无明显间断或突变接触.研究结果表明:湘中及周缘地区奥陶纪的原型盆地类型不是一个洋盆,而是一个完整的内陆海盆;沉积体系模式呈3层阶梯式构造,湘西北地区碳酸盐台地边缘为第1层,湘中区地区斜坡—陆棚为第2层,在海平面下降期与盆地相区分开,湘南区的盆地相为第3层.其中深水陆棚和盆地相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有利相带,中奥陶统烟溪组以生物成因为主,是潜在的勘探有利层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