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活动层

活动层

活动层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专利文献204657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理论界、城市等; 活动层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林、李韧、吴青柏等。

活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04657 占比:99.94%

总计:204778篇

活动层—发文趋势图

活动层

-研究学者

  • 赵林
  • 李韧
  • 吴青柏
  • 胡国杰
  • 乔永平
  • 吴通华
  • 肖瑶
  • 刘广岳
  • 杜二计
  • 丁永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寇晓康; 刘信达; 李旭东
    • 摘要: 受限于被动微波遥感的低空间分辨率和主动微波遥感的低时间分辨率,鲜有研究将二者所获取的活动层表层冻融变化信息以及地表形变信息结合分析。该文以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被动微波SSMIS亮温数据和降尺度方法获取3.125 km×3.125 km空间分辨率的每日活动层表层冻融信息,同时利用主动微波Sentinel-1雷达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5 m×20 m分辨率、时间间隔约12 d的活动层地表形变信息,并通过去除年际形变趋势获取季节形变分量;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重采样及时序拟合技术,结合地面站点观测数据,分析活动层冻融状态、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季节形变参量间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在整个冻融周期内,主/被动微波遥感监测结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此为二者协同应用的基础;被动微波遥感可用于提取活动层表层的冻融周期,该周期与活动层浅层冻融周期基本一致,活动层中层及深层的冻融起始时间相对滞后;主动微波遥感季节形变监测结果与活动层内部总的相变水量紧密相关,形变速率与冰/水相变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冻融交替现象主要发生在活动层的浅层,深层表现不明显,因此其季节形变幅度较小。研究结果从微波遥感视角揭示了冻结期、融化期及冻融交替期内活动层各冻融参量间的内在关联及变化机制,对于大范围活动层冻融参量的快速提取及监测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郭林茂; 王根绪; 宋春林; 李阳; 李金龙
    • 摘要: 为从整体上认识多年冻土流域水循环过程基本规律及其对下垫面条件变化响应,以长江源区风火山小流域为例,基于2016—2019年的水文气象要素的野外观测与计算,分析了坡面尺度上水分入渗、蒸散发、活动层内部水热条件以及冻结层上地下水等关键水循环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下垫面条件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风火山小流域生长季实际蒸散发的多年平均值为472.1±42.9 mm,实际蒸散发的气象影响因子排序为:净辐射(敏感系数S_(Rn)=1.22,相关系数R=0.93)>气温(S_(T_(a))=0.33,R=0.84)>相对湿度(S_(H_(R))=0.32,R=0.46)>风速(S_(U)=-0.25,R=-0.27),坡面尺度上实际蒸散发与植被覆盖度以及海拔高度正相关;②初始和稳定入渗速率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增大,对于稳定入渗率,初始融化期、完全融化期和初始冻结期,坡顶(1.07 mm/min、0.63 mm/min、0.88 mm/min)>坡中(0.29 mm/min、0.45 mm/min、0.21 mm/min)>坡底(0.11 mm/min、0.30 mm/min、0.10 mm/min),而植被覆盖度对入渗速率的影响在不同冻融阶段表现出差异;③阴、阳坡面和不同坡位冻融起始时间差异体现在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变化上,解释了多年冻土流域产流区从阳坡发展至阴坡,从低海拔发展至高海拔的时空差异原因;④50 cm深度以下的活动层冻融状况显著影响着地下水位动态,地形、植被和土壤质地差异对热量传输的影响共同导致了坡面尺度上冻结层上地下水动态的空间差异性。
    • 季芳; 范林峰; 匡星星; 邹一光; 郑春苗
    • 摘要: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研究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对蒸散发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多年冻土地区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基于Budyko-Fu假设,构建了考虑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的水热耦合模型,建立了符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模型参数化方案,通过设置情景假设探讨了多年冻土退化对蒸散发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982—2018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平均年蒸散发为275.6 mm,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研究区年蒸散发整体上以3.57 mm/a的速率上升。多年冻土活动层加深会引起蒸散发的增大,忽略冻土退化因素将导致约2.2%的蒸散发低估。冻土退化对蒸散发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效含水量和植被覆盖度越低的地区,蒸散发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越敏感。
    • 杜二计; 杨斌; 谭昌海; 肖瑶; 刘广岳; 邹德富; 赵拥华; 吴晓东; 吴通华; 赵林; 胡国杰; 周华云; 李智斌; 汪易
    • 摘要: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的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气间的水热交换、地表水文过程、冰缘地貌演变及寒区工程建设。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的准确模拟计算是冻土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之一。作为青藏高原中部东西走向最大的山脉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唐古拉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湿润区与北部干旱区的过渡区,该地区的活动层厚度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对于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唐古拉地区南、北坡两个区域野外实测活动层厚度分布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分布的突出特点是空间分异巨大,最小值仅为1.2m,最大值达到5.6m。以不同植被类型区活动层的平均厚度为对比标准,其分布特征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原的平均活动层厚度最大。对比南、北坡,南坡活动层厚度普遍大于北坡。Stefan方程的计算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的变化速率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最大,其次为土壤热导率,而随地表融化指数的变化最小。实测土壤含水率、探坑数据及地表融化指数与活动层厚度分布关系表明,影响活动层厚度空间分异的最为敏感的因素为土壤含水率,其次为土壤热导率,地表融化指数的敏感性最小。
    • 李智斌; 赵林; 刘广岳; 邹德富; 汪凌霄; 杨斌; 杜二计; 胡国杰; 周华云; 王翀; 幸赞品; 赵建婷; 殷秀峰; 迟鸿飞; 谭昌海; 陈文
    • 摘要: 活动层含水量是表征多年冻土区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长期以来,由于受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分实测样点数量稀少的限制,各类基于遥感反演、模式模拟乃至数据融合和同化等手段生产的土壤水分空间数据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2020年10—11月在青藏高原腹地(沱沱河源区)测定了1072组活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并进行分析,探讨了该时段该区域活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并与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数据产品(GLDAS-Noah)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Land)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平均厚度为2.72 m的活动层内,土壤质量含水量(总含水量)约为14.0%,活动层土壤含水量与植被发育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除高寒沼泽草甸类型外,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类型的活动层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坡位类型的活动层含水量呈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平坡位,阳坡水分高于阴坡且两者活动层剖面水分变化相似。多年冻土区浅表层0~350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区内融区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两者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特征。该区域的GLDAS-Noah同化水分产品与实测数据对比的误差在10%以内,比ERA5-Land再分析土壤水分数据更为准确,但两种数据产品对土壤剖面上的水分垂直分布情况描述均与实测数据有较大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数据同化系统的模式冻融参数化方案优化及遥感水分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杜冉; 彭小清; 金浩东; 魏庆; 孙文; 贾诗超; 范成彦; 王昆; 魏思浩; 赵耀华; Oliver WFRAUENFELD
    •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活动层厚度的加深是多年冻土退化最主要表现特征之一,但其变化存在强烈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是在复杂山地环境显得更为突出。以祁连山黑河流域俄博岭为研究区,采用钎探的方法,在样方尺度上探究冻胀草丘和热融洼地两种微地貌下伏活动层融化深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6—10月,冻胀草丘和热融洼地活动层融化深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4.48±4.97)~(118.38±20.94)cm和(29.22±7.42)~(93.40±15.45)cm,且冻胀草丘活动层融化深度加深的速度快于热融洼地。样方尺度上,两种微地貌下伏活动层最大融化深度差异比较明显,冻胀草丘处的活动层融化深度是热融洼地的2倍之多,这主要由不同微地貌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差异而导致的。另外,借助一维热传导模型模拟了两种微地貌下的活动层热状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差异性致使热融洼地的融化深度较冻胀草丘浅。山地环境条件下,不同微地貌之间活动层融化深度差异性研究有助于为未来开展高精度活动层融化深度制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 王志伟; 岳广阳; 吴晓东
    • 摘要: 作为气候变化“指示器”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近几十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但是已有冻土区地表形变的研究,多单纯针对地表抬升和沉降量进行分析,鲜有针对不同高寒草地类型进行深入挖掘的.在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腹地的五道梁地区,利用ASAR数据和SBAS-InSAR方法反演了区域内2005年4月到2010年7月的地表形变状况.结果 显示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基本位于±8 mm/a之间.其中,变形率为正、地表呈现抬升的区域占57.70%,地表形变为负、地表沉降的区域占42.30%.此外,高寒草地整体表现地表下沉的现象,而且高寒草原的地表沉降现象明显强于高寒草甸地区.计算获得3种生态遥感指数后,分析地表形变与生态遥感指数的相关性,发现针对不同草地类型,其地表形变的主导因子存在差异.高寒草甸的地表形变有可能更多的受限于温度变化,而高寒草原的地表形变则可能更多的由水分条件所影响.以上研究说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类型条件越好,地表沉降量越小.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需要对植被类型条件差的区域增加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地区易发生地表沉降,导致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 李春杰
    • 摘要: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小流域内开展水量平衡试验,对降水量、植被截留、蒸散发、坡面径流、地下径流和活动层贮水量等要素进行了长期观测.水量平衡的研究表明:冻融过程对于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很大,未退化、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的高寒草甸在5—6月,土壤水分由固态向液态转化,是活动层水分释放的过程,导致地下水位的抬升和春汛过程.9—10月是活动层的冻结阶段,液态水转化为固态水,处于积累状态.活动层的冻融过程使得多年冻土区的水量平衡规律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独特性,活动层冻融过程深刻影响着高寒地区水循环过程.
    • 柴明堂; 马巍; 穆彦虎
    • 摘要: 作为一种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水文地质现象,冻结层上水(或多年冻土层上水)的分布受局地因素的控制,且随活动层的季节性冻融而变化,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年冻土环境中的水热平衡。多年冻土将冻结层上水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在暖季冻结层上水侧向和竖向的渗流传热将加剧多年冻土的退化,也会对上覆工程构筑物的稳定运营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关于冻结层上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特征、变化规律、流量计算、渗流模拟、水热耦合等方面。研究发现:在全球升温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速率加剧,随着冻土厚度变薄和融区出现,冻结层上水的流量及其与地下水的交换量均发生变化,除了影响局地水文特征外,还与工程病害密切相关,如坡脚积水、路基沉降以及路面裂缝等。以区域分布特征为出发点,对冻结层上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工程影响有关的渗流传热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今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这有助于全面理解冻结层上水在冻土区水文过程中的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