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波束成形

波束成形

波束成形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211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57210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波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信息通信网技术业务发展研讨会、第六届“21世纪”试验技术与试验机研讨会、2012年全国通信理论和信号处理学术年会等;波束成形的相关文献由3415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永明、厉隽怿、姜智源等。

波束成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7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7210 占比:99.31%

总计:57605篇

波束成形—发文趋势图

波束成形

-研究学者

  • 黄永明
  • 厉隽怿
  • 姜智源
  • 李吉范
  • 束锋
  • 柳炫圭
  • 杨绿溪
  • 桂建卿
  • 骆涛
  • 朴廷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利强; 刘一凡
    • 摘要: 针对大规模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数字波束成形射频链多、成本高且功耗大等难题,研究了低硬件复杂度和功耗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TR 38.901 V16.1.0构建了毫米波无线信道仿真模型,以系统“和速率”最大化和总发射功率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获得了基于压缩感知的波束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基于压缩感知波束选择算法的混合波束成形系统“和速率”随着用户数K近似对数增长。系统“和速率”会受到多用户干扰的限制,在信噪比为10 dB且用户数K较大时,波束选择算法比全数字多用户波束成形算法的系统总发射功率高约2 dB,但波束选择方案有着较低的系统复杂度。
    • 徐溯; 张际; 刁杨华; 刘元莹; 张懿
    • 摘要: 针对基于光电混合架构的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下行链路多用户传输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信道状态信息的波束成形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系统的中断概率。在该混合架构中,基站—无人机链路和无人机—用户链路采用自由空间光技术和射频传输完成通信过程。在已知RF链路统计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首先提出了一种波束成形方案以抑制用户间干扰,实现所有用户同时通信,提升了系统的频谱效率。然后,在自由空间光链路和射频链路分别服从Gamma-Gamma分布和Nakagami-m分布的条件下,推导出了系统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进一步,得到了高信噪比条件下中断概率的渐进表达式,获得了系统的分集度。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所提方案的优越性。
    • 李中捷; 熊吉源; 高伟; 韦金迎
    • 摘要: 为解决非视距场景下毫米波多用户多输入单输出(MU-MISO)系统下行链路的可靠性通信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智能反射表面(IRS)辅助多用户通信的联合波束成形设计方案。考虑功率和恒模约束,以用户加权和速率最大为目标,将基站有源波束成形和多个IRS无源波束成形联合建模为非凸优化问题。利用闭式分式规划技术解耦该联合优化问题为易于求解的等价问题。根据近似线性规则和分布式连续凸近似规则,采用非凸块坐标下降算法分别交替优化有源波束成形和无源波束成形矩阵,并给出了所提算法的收敛性证明和复杂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快速收敛,并且与2种基线算法相比,在降低复杂度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提高系统传输速率。
    • 任清华; 张广大; 樊志凯
    • 摘要: 针对多天线中继系统中继节点面临的可用能量受限问题和存在的严重信息泄露隐患,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联合中继波束成形和多天线友好干扰机协作干扰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首先,构建基于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AF)模式的多天线协作中继网络,其次,中继节点和友好干扰机在时隙切换(Time Switch,TS)策略下进行能量采集和保密信号传输.接着,以系统保密速率最大化(Secrecy Rate Maximization,SRM)为目标,在满足中继节点和友好干扰机采集能量约束条件下,联合设计出最优中继信号传输波束成形矩阵、人工噪声(Artificial Noise,AN)协方差矩阵和时隙切换系数.然而,由于条件约束,导致该SRM问题为非凸问题,故通过结合半定松弛(Semi-Definite Relaxation,SDR)技术以及拉格朗日对偶理论,设计出一种双层优化算法求得最优解,并且,为了降低复杂度和对比方案性能,给出了一种基于迫零预编码的次优传输方案.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够显著提高系统保密性能,具备一定抗窃听攻击能力.
    • 宋章辰; 郭昊; 刘沛清
    • 摘要: 随着机体噪声逐渐成为民机降噪的关键,作为典型气动噪声源的翼型噪声是未来更低噪声民机必须关注的部分。中低雷诺数下尾缘离散噪声存在阶梯的频率速度关系、层流要求以及偶极子噪声等特征,其噪声机理涉及稳定性理论和反馈回路。尽管尾缘噪声的产生出现和强度都得到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尾缘噪声的空间分布研究尚不充分。基于二维平面麦克风阵列,小波系数和CLEAN-SC算法对于尾缘噪声进行时频域分析。实验在北航D5气动声学风洞进行,使用Kevlar布构成的闭口实验段对于300 mm的NACA0012翼型进行噪声研究。通过实验中发现的固定频率范围内存在强度维持现象,基于小波分析拆解出对应的空间时域上声源强度的位置间歇性移动,提供可能存在的反馈回路内部更为复杂噪声机理的依据。
    • 胡静雯; 戴跃伟; 刘光杰; 吉小鹏; 乔森
    • 摘要: 为了提高无线通信安全性,研究了无人机辅助场景下的隐蔽通信问题,使用具有波束成型技术的移动无人机对检测方进行干扰,分析并研究该场景下的隐蔽通信性能。首先,对无人机干扰场景下的系统模型进行建模,基于假设检验理论对2种场景下的检测方最优检测门限进行分析;基于所得最优检测门限,对3种情况下平均隐蔽概率进行分析;考虑到无人机会同时对合法接收方造成干扰,采用中断概率对隐蔽通信可靠程度进行判定;设计最优算法对最大隐蔽吞吐量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最优算法进行验证,确定多种情况下系统平均隐蔽概率、隐蔽吞吐量和发送功率、无人机位置、无人机飞行速度以及隐蔽性要求、可靠性要求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所提最优算法的有效性。
    • 林敏; 张健; 林志; 王子宁; 郭克锋; 欧阳键
    • 摘要: 与地面无线通信系统相比,卫星通信的广域覆盖特性使得信息安全传输问题成为该领域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为了提升多播传输模式下卫星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能,本文针对不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研究了两种安全波束成形(Beamforming,BF)算法.在合法用户和窃听者CSI均准确已知的条件下,提出了基于半正定规划(Semidefinite Program,SDP)和惩罚函数相结合的安全BF算法;在合法用户CSI准确已知但窃听者CSI存在误差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迭代的鲁棒安全BF算法.最后,计算机仿真不仅验证了本文所提BF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展示了所提出的鲁棒算法能够有效地降低信道信息误差对系统安全性能的影响.
    • 许晓荣; 朱薇薇; 包建荣; 朱卫平; 冯维; 姚英彪
    • 摘要: 以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系统为背景,研究了该系统中基于能效优先的多天线发送端有源波束成形与IRS无源波束成形联合设计与优化方法。以最大化接收端的最小能效为优化目标,构造在发送端功率、接收端能量阈值、IRS相移等多约束下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求解。采用Dinkelbach算法转化目标函数,通过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半定松弛(semi-definite relaxation,SDR)得到发送端有源波束成形向量。采用SDR得到IRS相移矩阵与反射波束成形向量。结果表明,该系统显著降低了系统能量收集(energy harvesting,EH)接收端的能量阈值。当系统总电路功耗为−15 dBm时,所提方案的用户能效为300 KB/J。当IRS反射阵源数与发送天线数均为最大值时,系统可达最大能效。
    • 陆健贤; 黄济丘; 胡明星; 林衡华
    • 摘要: 2.1 GHz频段重耕是城区5G网络部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了仿真预测网络覆盖存在的缺陷。考虑绝大部分5G基站与LTE同址并采用相同或相似工参的情况,提出了基于LTE测量报告的2.1 GHz和3.5 GHz 5G SA覆盖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同址2.1 GHz和3.5 GHz 5G SA覆盖差异模型并通过测试验证其准确性,然后根据LTE测量报告、覆盖差异模型及速率与链路损耗关系评估两个频段的覆盖质量。评估实例表明,因城区LTE网络覆盖具有10 dB余量,同址20 MHz带宽内的2.1 GHz 5G重耕仅在1~10 Mbit/s上行速率覆盖率较3.5 GHz有1.3~5.2个百分点的增益。
    • 夏师懿; 李国通
    • 摘要: 卫星通信在下一代通信协议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给研究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有效、灵活地利用卫星载荷资源,波束成形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为探寻更优的波束成形技术,首先对比光实时延迟线所组成的光控波束成形与传统模拟波束原理。基于光实时延迟线的相控阵波束成形技术在满足卫星通信中体积小、重量轻、功率低需求的同时还可轻易实现在波束扫描的过程中无斜视。然后分析不同技术路径下光实时延迟线的波束成形技术的优势与约束,如基于微型环谐振腔阵列、基于光栅延迟线、基于多路径切换与光开关和基于波长选择性的光实时延迟线。最后总结光控波束成形技术研究现状,提出在卫星互联网中实现的可能性,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