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4257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安徽省神经病学学会学术年会、第21届全军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等;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勇、焦劲松、薛爽等。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257 占比:99.90%

总计:64324篇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文趋势图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研究学者

  • 张志勇
  • 焦劲松
  • 薛爽
  • 任吉滨
  • 刘尊敬
  • 刘浩
  • 夏程
  • 孙洪涛
  • 张丽
  • 李硕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得奖; 谭彧; 胡楠; 曾燕华; 李新明
    • 摘要: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临床症状,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患者中,78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发生率为78.00%,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2.31%)和后循环梗死(23.08%)为主。症状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基底动脉偏移度分级、基底动脉直径以及高血压、椎动脉优势、血管内高信号征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基底动脉直径、血管内高信号征以及椎动脉优势是影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较高,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后循环梗死为主,高血压、基底动脉直径、血管内高信号征以及椎动脉优势是影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
    • 罗艺; 秦俭; 彭大伟; 修志刚; 陈聪; 朱丽; 李为民; 王玉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在C T血管成像(C T A)上的特征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VBD患者(n=46)的临床资料及CTA图像,根据临床症状分组标准分为血管性症状组(n=30)和无血管性症状组(n=16),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CT血管成像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症状组患者高血压病史较无血管症状组多(P<0.05).有血管症状组患者的基底动脉(BA)直径、BA长度、BA分叉高度、BA偏移度以及左侧VA直径均较无血管症状组大(P<0.05).结论 CTA能清晰、准确地显示椎基底动脉扩张的各种形态,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 郭卫娜; 郭巧珍; 朱凤英; 李晶雪; 常雅君; 石源源; 王天俊
    • 摘要: cqvip:椎基底动脉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iect asia,VBD)是一种罕见的以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和迂曲为特征的疾病。VB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致病[1]。VBD发病率为0.06%~5.8%[2]。VBD可无症状和体征,也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干或颅神经受压、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阻塞性脑积水等[3]。
    • 张志勇; 张海波; 焦劲松; 乔亚男; 谢晟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AS-MRI检查的80例患者,对双侧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在3D-TOF-MRA的基础上进行BPAS-MRI检查.对3D TOF-MRA血管显影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管径进行3D TOF-MRA与BPAS-MRI检查结果的比较,以观察BPAS-MRI检查对正常管径轮廓结构的显示情况.对3D TOF-MRA血管显影不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BPAS-MRI与3D TOF-MRA显影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探讨BPAS-MRI在颅内后循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作用.结果 (1)80例患者共240支椎-基底动脉中,123支(51.2%)3D TOF-MRA显影正常,其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管径平均值3D TOF-MRA与BPAS-M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17支(48.8%)血管在3D TOF-MRA上显影异常,其中39支(16.2%)血管仅通过MRA易漏诊或误诊,包括椎动脉发育不全15支(6.2%),椎动脉闭塞9支(3.8%),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支(2.9%),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2.1%),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2支(0.8%)及椎动脉夹层1支(0.4%).结论 BPAS-MRI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后循环系统血管外部轮廓结构,联合3D TOF-MRA提高了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 韩方华
    • 摘要: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遗传及先天性发育等因素引起的病变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壁结构缺陷、变薄,血管弹性张力下降,在血流的长期冲击下发生扩张和迂曲而形成.VBD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部分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多与其并发脑血管意外事件或局部占位压迫产生的症状有关.目前对VBD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总体上仍不满意,尚缺乏高质量的研究结果来指导.因此,目前对该病的认识仍不完全清楚,其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措施等需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 马小芳; 牛玉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合并脑梗死MRI特征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脑梗死且符合Smoker诊断标准的VB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应用Fazek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Flair像评分,将LA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组,比较4组间临床及MRI差异.结果 LA严重程度与基底动脉(BA)直径、偏移度、VBD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直径、偏移程度、VBD分型与LA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而分叉高度、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值无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合并VBD BA直径、偏移度及VBD分型可能是影响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丘宝; 饶俊平; 宋宏中; 丘柳玉
    • 摘要: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20例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A或MRA检查诊断分为两组,非VBD患者60例为对照组,VBD患者60例为试验组,采取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危险因素.以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情况为二分类因变量,自变量为年龄≥60岁、有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饮酒史、高尿酸血症、TC、TG、LDL-C、HDL-C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除糖尿病、BIM、性别指标为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其余指标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所表现出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收缩/舒张比值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峰值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有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饮酒史、高尿酸血症、TC、TG、LDL-C、HDL-C均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临床中可引起椎基底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较多,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疾病、有吸烟史、年龄较高的患者应及时做好护理干预,同时患有脑梗死应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尽早做诊断,以便提早预防治疗.
    • 马小芳; 牛玉军
    • 摘要: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合并脑梗死MRI特征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梗死且符合Smoker诊断标准的VB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应用Fazek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Flair像评分,将LA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组,比较4组间临床及MRI差异。结果LA严重程度与基底动脉(BA)直径、偏移度、VBD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直径、偏移程度、VBD分型与LA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而分叉高度、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值无相关性。结论脑梗死合并VBD BA直径、偏移度及VBD分型可能是影响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