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核威慑

核威慑

核威慑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国际安全研究、国际展望、南亚研究季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第五届理事会暨第九次学术会议、2006军事电子信息学术会议等;核威慑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成翼、刘利乐、胡文翰等。

核威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92.1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7.14%

总计:266篇

核威慑—发文趋势图

核威慑

-研究学者

  • 罗成翼
  • 刘利乐
  • 胡文翰
  • 何奇松
  • 王雪
  • 章节根
  • 郑治仁
  • 伍浩松(译)
  • 侯勤
  • 凌云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丙杰; 王杰; 张骁
    • 摘要: 海基战略导弹是海基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核威慑的重要作战力量。近年来,美、俄、英、法、印等国陆续发射海基战略导弹,显示了各国海基核力量装备作战能力。特别是美、俄两大军事强国近年来海基战略导弹发射频繁,显示了其强大的海基核威慑能力。
    • 张东冬
    • 摘要: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日益成为影响全球战略稳定的新变量。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技术,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和军事领域具有颠覆性的潜力。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已将军用人工智能视为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人工智能军事化的加快推进改变了传统战争模式以及国际军事竞争态势。在常规武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增强自主武器威慑、参与辅助决策及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可以推动传统战争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加速战争迈向智能化。在核武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核导弹预警系统、核指挥和控制系统以及自主核运载平台迭代融合,可以增强核国家核威慑力量,推动核决策走向智能化。从长远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军事化应用或将改变现有战略力量的平衡,削弱核国家核威慑的能力,增加危机意外升级的可能性,鼓励军备升级和军备竞赛,冲击和挑战以核威慑力量为基础的战略稳定,进而动摇甚至可能破坏现有全球战略稳定的根基。国际社会应聚焦人工智能军事化过程中相关技术、结构、机制和治理方面的建设,探索降低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引发战略稳定风险的路径,为建立新型全球战略稳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 刘利乐
    • 摘要: 核威慑问题涉及军事、政治、国际关系、科技、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是一个极为敏感又牵涉面广且同人类的和平、安全、幸福以及身家性命密切关联的问题丛。核威慑关乎生命价值和尊严问题,关涉政治权利的正当性问题、传统战争伦理规范的适应性问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问题,涉及主权、人权与国际正义的困境问题。核威慑的伦理问题错综复杂且牵涉面广,人类迫切需要发展核威慑伦理理论,提升自身对核武器的实践理性能力。
    • 葛腾飞
    •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是中国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下,站在全局性、长远性角度作出的重要判断。面对网络太空力量、导弹防御、快速常规打击力量以及常规威慑等方面跨越性发展带来的巨大安全挑战,以及新兴领域力量与传统核力量、常规军事力量相互联系在一起对国家战略安全造成的体系性军事压力,中国要建强多元化、有区别、分层级、有弹性的常规性战略威慑力量。当前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的核威慑力量建设发展,二是聚焦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的常规战略威慑力量构建。
    • 朱江明
    • 摘要: 1月中旬,印度海军第二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阿里达曼”号进入海上测试的最后阶段,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该核潜艇就能如期在今年上半年服役,这将是印度核打击力量的一次飞越,因为这标志着印度正式拥有了海上持续核威慑能力。
    • 许强
    • 摘要: 在核武器发明之前,化学武器被定位成战略性武器。一战的大规模阵地战中,化学武器的登场,曾为交战双方造成惨重的伤亡。世人因此对这类兵器的使用充满忌惮。就如现在的核威慑一般,装备一定数量化武,使得交战国唯恐遭到对手的报复而不敢轻易使用这种恶毒的兵器。
    • 风伊万
    • 摘要: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在上世纪初提出的“制空权”论述中,特别推崇战略轰炸的决定性作用,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得以实践。尽管对于大规模轰炸的实际效果和空袭平民目标的道德性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尤其是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所产生的震撼,让所有人不寒而栗。冷战时期,作为核威慑的重要一环,美苏两国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就给全球天空笼罩上挥之不去的恐怖阴云。
    • 甘绍平
    • 摘要: 法外状态下的冲突被称为外生冲突,其特点在于缺乏处于上位的权威主管对之进行调节.所谓威慑伦理,就体现在行为主体于法外状态下为了与对峙的一方形成稳定安全的状态,率先释放出善意与信任的信号,同时又通过使用制裁来恐吓对方这样一种小恶的手段,在尽最大可能不兑现制裁但真的具备必要时实施制裁的实力的前提下,迫使对方同样做出善意与信任的反馈,从而令双方进入合作的轨道.威慑是以和平友好之善意为目的,通过调节法外状态下对峙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建构起互信的合作关系的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管控机制.它是契约主义伦理建构的某种形式,也是道德智慧在非常态下的一种体现.而所谓核威慑伦理则关涉到对核战略的道德价值的分析研判,是一般威慑伦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主要体现在,核威慑与一般威慑不同,是理论上应当兑现但在实践上这种兑现却根本无法承受的一种特殊的恐吓,因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自我矛盾体.
    • 刘利乐
    • 摘要: 有核国家的核威慑战略选择能够影响核安全局势.人类迫切需要认真反思应该如何选择核威慑政策及其行为方式以促进核威慑的战略选择转向道德选择.合道德的核威慑选择有利于制止核讹诈与核战争,从而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维持稳定秩序,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核国家的核威慑选择表征着不同的道德水平,中国"最低限度核威慑"代表着人类对核武器的最高实践理性水平."最低限度核威慑"蕴涵着最大程度地减少任性、最大限度地约束行为、最大努力地自我否定.在核武器无法彻底消除的前提下,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核安全秩序是拥核国的应有之义.各国需要从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与交往伦理层面构建健康合理、公平正义的核安全秩序.
    • 陈曦; 葛腾飞; 宋道青
    • 摘要: [目的/意义]科学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核战略情报收集、分析与预测中的作用,为我国有效应对美战略侦察手段,维护核安全与全球战略稳定提供基本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对当前美国智能化情报手段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分析智能化情报手段对大国核战略稳定的深层影响,着重对易受忽视的消极作用进行细致阐释,据此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结果/结论]人工智能在一国情报、侦察、监视系统的应用将威胁他国二次核打击力量的生存能力,破坏危机稳定性.而且人工智能固有的黑箱问题使智能情报系统在可靠性和稳定性上存在缺陷,在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很可能增加虚警与误判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智能化情报手段破坏战略稳定的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