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木构件

木构件

木构件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44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00400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文物鉴定与鉴赏、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4年CIID第24届厦门年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等;木构件的相关文献由8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庆、陆伟东、岳孔等。

木构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0400 占比:99.77%

总计:100635篇

木构件—发文趋势图

木构件

-研究学者

  • 刘伟庆
  • 陆伟东
  • 岳孔
  • 常丽红
  • 戴俭
  • 钱威
  • 汤丽娟
  • 李华
  • 刘秀英
  • 陈勇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鹏宇; 许传宏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的形式发生变化,传统建筑中木构件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忽视。通过分析雀替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雀替作为文化象征符号与传统建筑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应被继承与发展。该文从中国传统建筑构件雀替入手,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要素,探讨它的艺术价值和对中国传统设计的作用,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历史传承,以期能够赋予传统建筑生命力,为现代装饰注入独特的中国魅力。这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又是对新时代文化的解读。
    • 王卫滨; 叶若琛; 乔慧芳; 周海宾
    • 摘要: 长子小张碧云寺主殿是晋东南地区一座极具文物价值的木结构古建筑,与之有关的创建年代等若干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本文通过运用植物学、材料学以及年代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主殿现场勘查和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基本确定主殿木构件的选材规律和病害空间分布特征,梳理主殿的修建历史脉络。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晋东南地区木结构古建筑营造的选材理念和技术工艺,科学保护晋东南地区木结构古建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钟慧娴; 袁霄; 陈勇平
    • 摘要: 以存在虫害的木结构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材虫害特征及识别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虫害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1处单体建筑遭受害虫蛀蚀的木构件树种包括硬木松(Pinus spp.)、云杉(Picea spp.)、楠木(Phoebe spp.)和软木松(Pinus spp.)。根据蛀孔大小、形状以及木构件外表整体受害表现,可初步判断虫害类别;进一步分析木构件内部的受害特征和残留蛀屑,结合显微观察以及标本比对识别,可更准确地确定虫害种类。古建筑木构件上的小而密集的虫孔多为粉蠹(Lyctidae)、长蠹(Bostrychidae)、窃蠹(Anobiidae)等蠹虫危害所致,偶尔1~2个虫孔,对木构件结构和强度影响不大;孔径10 mm左右的正圆形虫孔多为木蜂(Xylocopinae)蛀咬形成,多见于古建筑檐椽位置;另一类孔径5 mm以上的较大虫孔多为天牛(Cerambycidae)的羽化孔或排粪孔,出现于柱、梁等各种位置;白蚁(Termitidae)危害不同于前三类,其蛀屑混有泥土,危害状具有典型的破坏特征,多出现于埋墙构件。木结构古建筑虫害防治应结合害虫的生物学特性,找到其脆弱时期采取针对性措施。
    • 白原远
    • 摘要: 左手握凿,右手持锤,经过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一根木条就被凿出了一个规整的方形凹槽。把做好的榫头插进去,两块木构件之间严丝合缝,不用钉,不用胶,扣合严密。这就是中国古代家具中木构件的主要连接方式——榫卯。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龙顺成公司工艺总监、“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痴迷榫卯,已半个多世纪。
    • 尹婷婷; 韩振华; 许鹏
    • 摘要: 研究采用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识别和判定木构件裂缝、内部孔洞和虫蛀等内部缺陷,以提高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对残损缺陷检测的准确性。以花旗松木构件为研究对象,模拟孔洞、裂缝和虫蛀等缺陷,利用设备和软件对应力波传播速度检测并生成模拟图像,通过分析模拟图像及面积判断对缺陷的定性及定量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应力波无损检测可以识别孔洞和裂缝缺陷的存在、相对位置和占比,不能识别虫蛀缺陷的存在。模拟出的实际孔洞面积和检测面积之间有统计上的显著线性关系。
    • 李猛; 陈迪; 田康; 何佳明; 佘艳华
    • 摘要: 为准确判定木构件损伤断裂时裂纹萌生规律,有效评估木材损伤程度,该文以含水率0%、20%、40%、60%的杉木为研究对象,基于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对不同含水率试件的损伤过程进行原位检测,通过分析声发射参数变化和裂纹表面区域应变曲线变化特征,探究不同含水率下木材裂纹的萌生规律以及起裂荷载。结果表明,木材内部损伤程度可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和振幅反映,DIC能够实时检测木材表面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变变化,根据应变特征变化可有效判断裂纹萌生与扩展;通过建立木材裂纹萌生、扩展行为与声发射和表面应变关系,能够准确确定起裂荷载。试验结果可为研究具有不同物理性能的木材损伤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常丽红; 钱威; 常浩; 李鑫; 戴俭; 常晓红
    • 摘要: 以冷杉为研究对象,利用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其在不同面积的空洞下应力波图像、波速衰减的变化规律,提出马氏距离用于检测空洞等级。结果表明:根据应力波图像可对木构件内部不同大小的空洞位置进行分析;但对内部空洞面积检测存在误差。提出内部不同空洞面积下,采用5条路径分析应力波波速衰减规律,利用马氏距离建立用于判别木构件内部空洞等级的模型,不仅可以判别小面积空洞,对大面积内部空洞检测也起判别的作用。该方法可以提高对木构件内部空洞位置、面积的判别,为木结构预防性保护及空洞检测提供依据。
    • 尹婷婷
    • 摘要: 木结构建筑在加固修复时,需要首先检测木材的力学性能,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需要拆卸构件等问题,如何在不损坏或拆卸木构件的情况下,准确、有效地对木构件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无损检测成为值得研究的内容。以花旗松材为试验对象,对标准试件的应力波传播速度、力学性能等进行检测,建立木材力学性能与动弹性模量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应力波测试的动弹性模量与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提高了木材应力波无损检测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董浩然; 谈永杰; 杨小军; 刘嘉敏; 白新春; 陈泽华
    • 摘要: 为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解决木构件狭小裂缝的修复问题,以木构件裂纹为研究对象,运用湿态流动性及渗透性较好的碳纤维浆料填充注入法对其进行修复,并对裂纹损伤修复性能进行评价,探索木构件裂纹损伤修复与增强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结果表明:木构件自然开裂裂纹顺纤维方向产生,并沿径向向内发展且裂纹开口逐渐减小。裂纹壁面外侧平滑无毛刺,里侧存在细小纤维粘连。微观图显示裂纹断口清晰平整,大多发生轴向管胞胞间层间破坏,轴向管胞本身结构相对完整。外力作用引起的断裂裂纹壁面凹凸不平,部分存在不规则木纤维断裂薄层。微观图显示裂纹横穿轴向管胞细胞壁,多数轴向管胞被强行拉断,结构破损严重,断口粗糙。裂纹创面修复后构件的断裂峰值荷载和断裂能均有提高,其中,0.5 mm碳纤维浆料修复组最为显著,其峰值荷载及断裂能相对未修复组分别提高69.62%和107.02%。锯切法预制裂纹可释放木构件部分内应力,切口断面呈梯形,外层宽内层窄。预制裂纹中碳纤维浆料填充彻底,浆料与裂纹壁面结合牢靠。浸水处理及高温热处理均未导致裂纹修复创面出现分层或结合不牢的现象,裂纹中碳纤维浆料固化密实、稳定。
    • 尹婷婷; 韩振华; 许鹏
    • 摘要: 研究应力波无损检测木构件材质性能的影响因素,以有效地进行检测。以木材含水率、传感器测量间距、材料尺寸效应和传感器设置角度等因素为对象,设置单因素水平研究,检测应力波传播速度,并通过分析传播速度的变化,判断各因素对应力波在木材内部传播速度检测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木材含水率、传感器测量间距和传感器设置角度对传播速度检测有影响,材料尺寸和敲击次数没有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