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专利文献49449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北方水稻、农村新技术等; 有效分蘖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向东、兰秀锦、刘亚西等。

有效分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49449 占比:99.81%

总计:49544篇

有效分蘖—发文趋势图

有效分蘖

-研究学者

  • 傅向东
  • 兰秀锦
  • 刘亚西
  • 刘倩
  • 刘家君
  • 刘斌美
  • 吴昆
  • 吴跃进
  • 江千涛
  • 赵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娄梦玉; 薛华龙; 郭彬彬; 汪江涛; 昝志曼; 马超; 郭大勇; 焦念元; 付国占
    • 摘要: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产量、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明确维持冬小麦持续高产的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施磷量,为冬小麦高效磷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了连续3年小麦田间试验,试验设P_(0)、P_(90)、P_(180)和P_(270)kg/hm^(2)4个磷水平,分别记为P_(0)、P_(90)、P_(180)、P_(270)处理,研究了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磷素吸收与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磷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处理间均呈P_(270)>P_(180)>P_(90)>P_(0),而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达9.8-10.2 t/hm^(2),比P处理高17.3%~18.2%(PP_(180)>P_(90)>P_(0);籽粒磷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水平下籽粒磷积累量最高,为57.0~61.1 g/m^(2);与P相比,P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籽粒磷积累量,提高幅度为27.7%~39.0%;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磷农学利用效率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与P相比,P_(180)、P_(270)水平下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40.0%~41.1%和35.3%~36.1%、62.1%~64.7%和58.6%~62.8%,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水平呈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磷水平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年施PO194.2~197.4 kg/hm^(2)时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25.5~25.8 mg/kg,产量最高为9752~10349 kg/hm^(2)。[结论]适宜的施磷量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和成穗数,提高茎、叶、颖壳及穗轴的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量及向籽粒的转移,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在供试区域,获得冬小麦最高产量的施PO量为194.2~197.4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5.5~25.8 mg/kg。
    • 李春燕; 陈恩; 林忠宁; 陆蒸; 应朝阳
    • 摘要: 为薏苡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浦薏6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去除无效分蘖后对薏苡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无效分蘖后,浦薏6号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生育期之间无差异,各农艺性状之间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去除无效分蘖后,薏苡种植密度以A4(13.89万株·hm^(-2))产量最高,可达3812.02 kg·hm^(-2),比其他4个处理高2.69%~30.08%,比对照高21.33%,在此密度下薏苡植株的株高、穗粒数、有效粒数、结实率等表现都比较适宜,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 王婷
    • 摘要: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通常以长城为种植界限,长城以南为冬小麦,以北大体为春小麦。冬小麦主要是指秋末收获玉米后种植的小麦。冬小麦生育期较长(230 d左右),含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微量元素等养分的吸收特点不同,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施肥。冬小麦是“胎里富”农作物,从播种、出苗到越冬前,一定要吸收足量的氮磷钾,才促使幼苗早发,冬前壮苗,有效分蘖,为早春返青打好基础,并对小麦成穗、增加粒种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基肥要施足。
    • 包红霞; 耿文良
    • 摘要: 以水稻新品种松辽122为试验材料,每穴插秧苗数为1~7苗,随机区组,3次重复,试验田酸碱度pH值6.5,中等肥力,施纯氮(N)肥量18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松辽122产量随着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提高,但这一升高趋势从处理4以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处理1到处理4的产量增幅较大,达24.2%,而从处理4到处理7的产量增幅变小,仅为8.4%;产量与有效穗数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0.99**,其他三个因素(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成穗率随穴插秧苗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通过本研究得出,每穴插3~4苗最为合理,每株秧苗的有效分蘖数量和有效穗数适宜,主要是在主茎上进行一次分蘖,而且分蘖也较早,穗粒结构合理,成穗率较高,能获得最佳产量.
    • 李汉一; 李大宁
    • 摘要: 为了解决手插杂交稻适时晒田问题,2011—2015年在陕西省城固县周家堰村开展了多品种手插杂交稻大田苗情调查研究,每年选主栽品种2个左右,各品种选3块田左右,每田顺行连续固定10穴,从插秧返青到收获期每5 d调查一次苗株数,记载晒田期、有效分蘖终止期、苗高峰期等关键时期及其对应苗株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同年份或不同年份)的品种有效分蘖终止期差异大(相差5~13 d),不同年份的相同品种有效分蘖终止期差异小(2 d左右)。依据品种有效分蘖终止期及当年水稻生长期积温就能预测当年有效分蘖终止期,再结合期距推算晒田时间。当前生产中平均期距6.1 d,期距较大,晒田偏晚,造成无效分蘖多,无效养分消耗多,后期群体大、穗小、小穗多,导致减产。相反晒田过早,也会抑制晚发有效分蘖成穗,造成后期群体偏小,导致减产。一般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前后2 d内晒田比较合适,这时晒田能有效提高分蘖成穗。文章能为构建杂交稻合理群体提供支持。
    • 黄升财; 王冰; 谢国强; 刘中来; 张美娟; 张树清; 程宪国
    • 摘要: [目的]以水稻幼胚组培过程中获得的一株半矮化水稻突变体为研究对象,解析水稻半矮化突变体株高变矮及分蘖增多等表型异常的原因,为克服水稻过度矮化发育障碍因子及培育抗倒伏高产水稻品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首先统计分析半矮化水稻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表型差异,利用体式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突变体花的结构及其细胞特征;通过转录组测序及qRT-PCR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征,并通过外源喷施赤霉素GA3处理检测突变体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仪检测突变体内赤霉素的含量与富集特征.[结果]表型观测与统计结果表明,突变体水稻株高比野生型减少56.59%,有效分蘖数高出47.44%,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突变体的表皮毛消失且花发育迟缓,雄蕊变小.尽管突变体分蘖数较高但结实率明显降低,仅为野生型的12.62%,且种子长度和宽度均减小,差异极显著.通过显微镜观察茎的纵切切片,发现突变体细胞长度减少23%,差异极显著.外源喷施赤霉素后突变体的株高、有效分蘖、结实率、种子大小、表皮毛和茎秆细胞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说明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不足可能是引起水稻矮化的主要原因.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突变体中OsGA13ox显著上调,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由于OsGA13ox控制GA12转化为GA53,而GA12和GA53分别转化为GA4和GA1,GA4的活性高于GA1,因此,突变体中GA4减少可能是导致半矮化的主要原因.赤霉素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中GA4含量减少94.9%,与预测结果一致.此外,D14作为SL(独脚金内酯)的特异性受体,参与调控植物SL信号转导,抑制枝条分枝或者分蘖.qRT-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D14显著下调,而经过GA3处理的野生型和突变体中D14均显著上调.D14上调可能导致有效分蘖数减少,而其下调可能致使有效分蘖数增加.统计结果表明突变体中有效分蘖显著增多,而经过GA处理之后,野生型和突变体有效分蘖数均显著低于未经GA3处理前,表明D14在水稻中的表达可能受到GA的调控从而影响水稻分蘖.[结论]OsGA13ox异常表达导致活性更高的GA4在水稻中的富集减少,形成水稻半矮化突变体;赤霉素可能通过影响D14的表达间接调控水稻的分蘖.
    • 张军亚
    • 摘要: 以泛麦536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施肥配比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磷用量的增加,有效分蘖、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增加,最高产量8800.5 kg/hm2,出现在高产田的高肥处理中;最低产量4885.5 kg/hm2,出现在中产田的不施肥处理中.因此,施纯N 270 kg/hm2、P2O5135 kg/hm2是高、中产田理想的施肥配比.
    • 姜秋菊
    • 摘要: 文章研究了冬小麦有效分蘖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
    • 郭丽华1
    • 摘要: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是水稻移栽及农艺发展的一次创新。采取该技术,不仅能育出健壮的水稻旱育秧苗,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最佳移栽时节,而且机械移栽符合农艺要求的浅插、匀插、直插,移栽后秧苗基本无缓苗期,返青快,分蘖早而多,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具有省工、省种、省营养土、增产增收的优点。
    • 摘要: 有机碳肥应用于粮食作物中,能发挥如下作用:增强幼苗抗逆机能。帮助植株营养叶发达、光合作用效率提高,谷(麦)粒千粒重增加。植株茎秆粗壮、不易倒伏,减少风灾倒伏所造成的损失。水稻的秧苗抗倒春寒效果明显。小麦开春返青快。玉米根系发达,抗旱能力特别强。水稻、小麦有效分蘖增加,为增产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