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
施甸县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共产党、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专利文献36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国民政、致富天地、今日民族等;
施甸县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永强、杨文军、董国平等。
施甸县
-研究学者
- 杨永强
- 杨文军
- 董国平
- 李朝震
- 杨国育
- 杨志忠
- 杨忠刚
- 董位昌
- 郭开成
- 郭金灿
- 李光海
- 杨炳山
- 杨玥
- 杨跃萍
- 杨霞
- 欧阳小抒
- 段龙山
- 邹鹏(图)
- 郭绍建
- 严宗强
- 周嘉林
- 时洪波
- 李清华
- 杨利宏
- 杨华
- 杨绍芹
- 柏斌
- 胡俊
- 蒋皓
- 袁海毅
- 赵贵银
- 颜正湘
- 黄国华
- 丁建春
- 付保红
- 任仲然
- 何树丽
- 佚名
- 刀红英
- 刘增向
- 刘家谦
- 刘开红
- 卢美慧
- 吉学平
- 吴俊丽
- 姚鸿
- 姜洁
- 字增华
- 宣宇才
- 崔敏
-
-
杨丽娟
-
-
摘要: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地处祖国西南怒江东岸,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自2017年11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以来,施甸县大力推进殡葬改革,破除丧葬陈规陋习,成效显著。目前13个乡(镇)已全面实行火化,火化率实现100%,入公墓节地安葬率占19%,入骨灰堂立体安葬率占81%,走出了一条节地、生态、立体安葬的殡葬改革新路子。
-
-
马开龙;
刘开红;
郑雷亭
-
-
摘要:
2022年3月2日,保山市森林消防支队在施甸县善洲林场摩苍营林区组织灭火实战演练,市专业扑火队、市应急、林草等相关部门参加联合实战演练,为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队伍安全高效完成防灭火任务奠定良好基础。“嘟……嘟嘟嘟……嘟……全体人员紧急集合。”伴随着一声紧急集合哨音的响起,一场实火实兵的演练在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摩苍林区火热上演。
-
-
杨忠刚;
杨志忠;
杨玥;
李朝震;
毛玉严
-
-
摘要:
分析施甸县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县、乡两级改革前后机构设置、人员队伍现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促进施甸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
-
-
张新平(文/图);
陈奕良(文/图)
-
-
摘要:
当前,保山市已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期,为进一步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工作,提高中小学生的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意识,有效保护保山市森林草原资源安全,12月10日,保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到施甸县梅子箐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保护森林草原安全”防火宣传活动。
-
-
欧阳小抒;
邹鹏(图)
-
-
摘要:
六七月,进入蓝莓成熟期,在云南省施甸县摆榔乡与姚关镇交界处的小白龙蓝莓园里,一颗颗蓝紫色的诱人果实挂满枝头,引来众多游客入园采摘。据蓝莓园负责人、施甸县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沈非介绍,2017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他和团队来到这片原本是一片荒山的地方发展休闲农业。
-
-
欧阳小抒;
邹鹏(图)
-
-
摘要:
从用稚嫩的手在裱布上用火炭画花样开始,奇思妙想的花朵便一朵朵在李枝清的梦里绽放。她凭借自己的巧手和灵感,把布朗族的传统元素融入到服饰中,让更多人熟知保山施甸的布朗族文化。心怀梦想的大山女孩作为世居施甸县的布朗族村民,李枝清的家就在该县摆榔乡大中村。少年时,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
-
-
黄爱明
-
-
摘要:
自"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施甸县聚焦"三力",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线。问需求、结对子,在牵线搭桥上用力。通过走访调研,综合各行政村的实际情况,开列服务需求清单。统筹全县各行业部门力量,建立人才资源清单。通过组织部牵线搭桥,构建"组织部+人才+服务村"的联系服务体系。
-
-
欧阳小抒;
邹鹏(图)
-
-
摘要:
地处大山深处的保山市施甸县,阳光似炸开裂的花,“滇西小哥”董梅华的家就位于半山腰的一个小村,那些隔着屏幕都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视频,就拍摄于这个安详于阳光照射下的小院中。摘下棚架上的瓜,将米淘洗干净,“滇西小哥”熟稔地在每道菜上抄录下当地的土质、季风和雨水,每一道菜都是一部微缩的“地方志”,成为世界迷上云南的窗口。
-
-
杨志忠;
杨忠刚;
杨玥;
李朝震;
杨洪鑫;
邵庆勇
-
-
摘要:
结合施甸县青贮玉米种植现状,引进9 RSJ-6型秸秆揉丝机和9 QYG-0.5型青贮圆捆机,在种植试验点开展两机同步操作的揉丝、包膜青贮试验示范推广.阐述裹包青贮整株玉米技术、包膜后储藏保管和饲喂注意事项、数量,分析推广示范中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和解决措施.
-
-
-
-
摘要:
杨善洲爷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人们树起了一座丰碑,是激励我们顽强拼搏、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让大山披上绿装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一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但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