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闻纠纷

新闻纠纷

新闻纠纷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1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专利文献2973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中国地市报人、青年记者、新闻传播等; 新闻纠纷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良、夏震霏、李扬等。

新闻纠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2.84%

专利文献>

论文:2973 占比:97.16%

总计:3060篇

新闻纠纷—发文趋势图

新闻纠纷

-研究学者

  • 李俊良
  • 夏震霏
  • 李扬
  • 毕雪燕
  • 葛红侠
  • 郭再杰
  • 于季男
  • 于恒娥
  • 于风
  • 任毅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商为智
    • 摘要: 社会新闻作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供读者津津乐道点评其中的人物或事件的同时,作为传统媒体也需要注意到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通过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将让事件真相呈现得更全面透彻的同时,也能让新闻报道的现场还原度充分提升。在早期的新闻报道中,部分作者曾出现过对客观事实不尊重或在调查不充分的前提下将不真实的事件擅自登报或文章含有错误舆论导向等不当操作,不仅会让读者质疑传统媒体的公信力,甚至还会让刊发媒体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带来经济损失。本文将通过分析省内外较为典型规避新闻纠纷案例的形式,以阐明社会新闻报道追求真实性的意义和避免因报道产生纠纷之必要性。
    • 张睿
    • 摘要: 在新时代的新闻工作中,如何把握火候,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做到客观公正,遇到新闻纠纷时不慌乱,积极应对,妥善解决问题,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在协调处理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媒体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 赵凯东
    • 摘要: 面对与日俱增的新闻纠纷,急需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构筑和谐社会,提升传媒的公信力.何为新闻纠纷新闻纠纷性质如何、新闻纠纷能否仲裁及如何构建我国的新闻纠纷仲裁制度,这些问题的解决应重点从纠纷性质、司法实践和现实基础方面论证,以便建立我国新闻纠纷的仲裁制度.
    • 李浩龙
    • 摘要: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新闻作品、新闻采访以及新闻报道等方面板易导致新闻纠纷,因而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本文探讨了新闻纠纷问题,首先分析了新闻纠纷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解决新闻纠纷提出对策.
    • 徐芳; 李俊良
    • 摘要: 根据我国《仲裁法》可仲裁范围的规定,新闻传受双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属于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性质的纠纷,具备可仲裁性。为创新有效化解我国新闻纠纷的非诉讼模式,应从仲裁机构、仲裁队伍以及仲裁程序等方面构建灵活高效的新闻仲裁制度。
    • 李俊良
    • 摘要: 诉讼一直是我国当前解决新闻纠纷的最主要形式,却不是最好形式.调解在新闻纠纷的化解上有着先天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调解在新闻纠纷上的调解功能并没有被完全释放.在法律上明确将新闻调解前置于新闻诉讼,有着国内良好的基础和域外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减轻新闻纠纷当事人讼累、减缓法院诉讼压力,还有助于专业化、彻底地解决新闻纠纷,完善我国新闻纠纷的多元化解决体系.
    • 李俊良
    • 摘要: 对于新闻纠纷的化解,调解相对于诉讼有着适用范围更广、经济成本更低、程序效率更高、救济手段更活的优势。在我国现有的人民调解体系之外设立专业性的新闻调解机构,是新闻调解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新闻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协议履行机制,是构建新闻调解制度的核心。
  • 9. 国际新闻仲裁制度探析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邓年生
    • 摘要: 新闻仲裁属于新闻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范畴,又是新闻自律的重要方面.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新闻仲裁模式:一是韩国言论仲裁委员会模式,一是美英的新闻评议会模式.前者具有半官方、半司法性质而后者更具民间独立性,两者在机构设置、人员产生、资金来源、仲裁基础,仲裁方式等方面明显不同.本文意在考察国际新闻仲裁制度的基础上,为构建我国新闻仲裁制度做点抛砖引玉的思考.
    • 于季男
    • 摘要: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批评性报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批评者被“反批评”,曝光者被送上法庭。进行批评性报道的媒体屡屡从居中的第三方的位置上跌下,被迫卷入一次次新闻纠纷、一场场新闻诉讼。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质量,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已成为媒体急迫而严峻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有益回答,不但能节省有限的司法资源,而且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增强批评性报道的力度,使媒体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实现自身的使命。下面,笔者就尝试着谈一些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