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报道
批评性报道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6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5565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中国地市报人、声屏世界、新闻传播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等;批评性报道的相关文献由46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旭培、陈堂发、张萍等。
批评性报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5565篇
占比:99.89%
总计:436030篇
批评性报道
-研究学者
- 孙旭培
- 陈堂发
- 张萍
- 徐迅
- 杨伟光
- 游雨欣
- 王定兴
- 丁一海
- 乔惠琳
- 刘文颖
- 刘献忠
- 吴保恒
- 大川
- 姚文华
- 姚镜波
- 孙振军
- 孙杰
- 宋宏宇
- 张子荣
- 彭湘蓉
- 李文
- 杨晓志
- 胡海华
- 赵笑
- 邸洪旗
- 郑保卫
- 陈涛
- 丁云
- 丁柏铨
- 万里波
- 丑牛
- 丛亚平
- 于丽萍
- 于季男
- 于建青
- 于璜
- 于舟
- 于芳
- 任中南
- 何婕
- 何富麟
- 何平
- 何方
- 何泉
- 何远发
- 何锡君
- 余安民
- 侯嘉荫
- 侯清杰
- 俞平
-
-
靖鸣;
贾能
-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批评性报道开展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批评性报道并不仅仅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文本类型,在它身上有明显的政府管控痕迹。通过媒体报道进行组织传播,是我国批评性报道的主要任务之一,经过党报的信息把关与处理,批评性报道对中共的组织建构和群众的政治动员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批评性报道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于政治动员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组织传播逻辑和框架下的政治传播呈现方式,存在“舆论一律”的倾向,与大众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
-
石洪军
-
-
摘要:
新闻评论,作为我国报纸信息传播的基本体裁,理应与新闻媒体报道内容(消息、通讯等)协作配套,共同承担丰富报刊版面,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批评性报道普遍弱化,不少稿件模糊、呆板,缺乏亲和力。近年来,为了做好时事评论,让报刊真正地成为“党的喉舌”,《菏泽日报》高度重视时事评论工作,成立了时事评论部,选定新闻骨干负责时事评论写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勇于发声、善于发声。
-
-
王冠敏;
李奕萱;
周凯
-
-
摘要:
随着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工作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在融媒时代,新闻媒体要做好批评性报道,就必须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调查采访;重视问题导向,挖掘引发人民群众利益关切的主题;善于抓取能够充分展现问题、表现主题的素材;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实事求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进行立体化呈现。
-
-
杨惠娟
-
-
摘要:
谢觉哉是党新闻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一生有着极为丰富的新闻实践活动,尤其在延安时期,一方面围绕中心工作,以正面宣传为主,及时将党和边区政府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变成新闻加以宣传阐释;另一方面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根据地政权建设中的缺点和不足,坚持从党和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运用辩证法,实事求是地进行揭露反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坚持党性原则、正面宣传与建设性的新闻批评相统一、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风格,是延安时期谢觉哉新闻实践的显著特征,有力地推动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事业的改善发展,对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
-
-
乔惠琳
-
-
摘要: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且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写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
-
-
-
-
-
-
-
-
-
-
-
-
-
-
- 俞亚萍
- 郏正贵
- 公开公告日期:1999-11-24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育辅助用具技术领域,是在家教时为提示考评孩子学习的一种电子设备,它由电源电路、语音录放电路,低放电路、语音控制振荡电路四部分组成,它使得家教时表扬、批评、提示、执行科学、合理,其语音可以保存,并可经常播放,教育效果明显而且持久,教育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