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811925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人文杂志、学习与探索、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15届年会、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等;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毅夫、付才辉、朱富强等。

新结构经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11925 占比:99.98%

总计:1812240篇

新结构经济学—发文趋势图

新结构经济学

-研究学者

  • 林毅夫
  • 付才辉
  • 朱富强
  • 赵秋运
  • 王勇
  • 朱兰
  • 师俊国
  • 张骞
  • 郑洁
  • 姚耀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林雄; 钟昌标; 钟文
    • 摘要: 文章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将产业结构纳入人力资本匹配的分析框架当中,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5—2019年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以此衡量人力资本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双固定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第一,我国人力资本匹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较为缓慢,其中东部地区整体匹配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第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且该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第三,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匹配可以通过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加速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
    • 朱兰; 王勇
    • 摘要: 微观层次企业对于转型升级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中观层次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进而影响宏观层次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使用中国广东省20个地级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2070家企业调研数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利用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相结合,全面分析了要素相对价格及其变动对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的影响,重点对比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类企业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给定六种不同的转型升级路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机器换人”,服务业企业更多选择多元化战略。(2)在控制企业和城市层面特征后,人工成本总量的上升显著地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概率,然而影响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概率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构成的变化。(3)进一步考虑行业内的异质性,人工成本上升显著影响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概率,但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影响较小,且不同类型企业转型升级路径不同。
    • 张骞; 罗昌瀚; 周鸿勇
    • 摘要: 针对我国专利激增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迷和经济增速下行的“创新悖论”现象,基于中国200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利用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专利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专利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会推动经济增长,并促进产业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当劳动密集型产业销售产值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销售产值的比值超过门槛值,即产业结构更加偏向于劳动密集型时,代表模仿创新的非发明专利比代表自主创新的发明专利更有利于经济增长;适宜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应与地区产业发展阶段和特征相匹配。
    • 唐文浩
    • 摘要: 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启示,构建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多案例验证了分析框架的实践性。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以及居民生活数字化,是整体性促成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基于此,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促成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打造和发挥4个功能,即:因地制宜打造数字化特色产业的中介功能,分区域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功能,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培育功能,夯实数据互通互联和数据安全的基础性工作的保障功能。
    • 尹应凯; 唐瑶琦
    • 摘要: “产业趋同-产业协同-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长三角地区相似的禀赋结构所形成的产业趋同现状,制造业内部结构相似但也存在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产业趋同现状下的产业协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基于动态要素禀赋优势在长三角地区进行跨地区产业协同的“新型综合雁阵”;利用27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集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高级化与同构化存在“倒U形”结构;在要素禀赋约束下,过度的制造业高级化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同构化以及带来的产业协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同构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受制于信息化水平。
    • 朱兰; 王勇
    • 摘要: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基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调研数据、龙信数据库的数据,重点研究人工成本上升对制造业企业选择不同转型升级方式的过程与动机的影响,可发现:第一,给定六种转型升级方式选择,人工成本上升显著提高企业自动化升级的概率,但对其他方式的影响较小或不显著。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第二,企业大多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转型升级方式,不同方式之间相关性较弱。自动化升级与自主研发、自建销售渠道、管理模式调整、品牌化这四种方式存在互补关系。第三,需求侧和供给侧因素均会促使企业自动化升级。在控制了需求侧因素之后,供给侧的成本倒逼机制依旧成立。第四,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下游产业中的企业,以及在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和相对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而言劳动力成本偏高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对企业自动化升级的影响都更加显著。这一研究一方面为新结构经济学禀赋驱动产业升级理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实证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政府预测产业变迁方向、制定因势利导型产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 祝哲华; 黄梦; 肖维鸽
    • 摘要: 数字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驱动力,将中国数字产业优势转化为数字服务出口优势正成为中国“有为政府”发力点的新发展方向。本文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中8个样本国在2014—2019的面板数据采取随机前沿模型进行数字服务出口潜力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样本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出口国经济规模、贸易伙伴国的市场规模、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等因素对数字服务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双方是否签署有关“以电子方式传输的数字产品免征关税”的区域贸易协定等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双方服务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总体而言,中国与RCEP国家间的数字服务出口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应当积极把握RCEP的机遇,提高数字服务出口效率,挖掘数字服务出口潜力。
    • 吴肖丽; 王瑾
    • 摘要: 立足于绍兴市坚持更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现实背景,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绍兴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绍兴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第二梯队,其发展短板主要集中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同时,绍兴市内不同区县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四方面的发展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越城区在现代金融方面发展相对较好。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遵循发现比较优势以寻找突破口和补齐比较劣势谋求协同的逻辑,凝练出推动绍兴市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
    • 徐佳君; 赵秋运; 张骞
    • 摘要: 新结构经济学是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2011年在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任上提出的,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是第一个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师俊国; 李许卡
    • 摘要: 基于2001—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金融结构对经济周期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1)金融内部结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显著,金融占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为正,房地产部门占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显著为负;(2)当经济发展阶段作为门限变量时,金融内部结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限效应,金融占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从不显著变成显著为正,房地产部门占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逐步由正转负;(3)当金融内部结构偏离最优金融内部结构程度和TCI为门限变量时,金融内部结构、金融占比、房地产部门占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4)当金融占比偏离最优金融占比程度为门限变量时,金融内部结构对经济周期不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金融占比和房地产部门占比对经济周期存在显著的双重门限效应,金融占比门限效应的轨迹为“正—不显著—正”,房地产部门占比门限效应的轨迹为“正—负—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