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斯矢量
斯托克斯矢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209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光学精密工程、激光技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年江苏省“光科学与技术”博士生学术论坛等;斯托克斯矢量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华、曹冰、朱爱娇等。
斯托克斯矢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209篇
占比:99.73%
总计:29288篇
斯托克斯矢量
-研究学者
- 李国华
- 曹冰
- 朱爱娇
- 林雨
- 王钦华
- 王长江
- 胡敬佩
- 褚金奎
- 赵效楠
- 顾乃庭
- 饶长辉
- 关乐
- 刘世元
- 刘胜
- 姚本溪
- 康维东
- 廖进宝
- 张兰强
- 朱磊
- 李世奇
- 王志斌
- 王忠旭
- 陆建
- 陈修国
- 张瑞
- 张颖
- 赵海博
- 于国萍
- 何文亮
- 倪晓武
- 刘洋毅
- 刘莹
- 刘金秋
- 卞保民
- 唐若愚
- 孙金祚
- 宋春元
- 常凌颖
- 应承平
- 张杰
- 张焱
- 智春艳
- 李克武
- 李国超
- 李振华
- 李程
- 杜丹
- 来建成
- 段锦
- 江舒
-
-
冯茂林;
谭勇
-
-
摘要:
本文采用偏振光谱视频成像的在线检测识别方法,结合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探测原理和数学模型,研究偏振光谱成像主动探测复合环氧树脂在激光辐照下的损伤演化过程。依据斯托克斯(Stokes)矢量分析法,分析复合环氧树脂表面随激光脉冲数目和脉冲能量增加所引起的损伤变化规律。
-
-
韩平丽;
刘飞;
邵晓鹏;
杨威
-
-
摘要:
为提高光的偏振现象实验的应用性和拓展性,设计了基于水下偏振成像技术的教学实验.以观察光的起偏和检偏现象为目标,搭建水下偏振成像实验平台,基于斯托克斯理论,采集浑浊水体中目标的偏振子图像,计算偏振度,然后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获取最终清晰成像结果.该实验综合了光的偏振特性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方法,实验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
-
施国栋
-
-
摘要:
在打破传统蒙特卡罗方法在光线跟踪计算时各个子过程连贯性的基础上,发展了灵活的逆正向蒙特卡罗法,进而利用该方法研究了介质的矢量辐射传输问题。通过建立一维梯度折射率半透明介质模型,模拟了大气层折射率分布,得到了考虑偏振时介质自身的Stokes矢量。研究结果表明,梯度折射率介质不同表面的发射率存在一定的区别,散射性介质在考虑偏振时表面发射率的结果与标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逆正向蒙特卡罗方法可用以解决矢量辐射传输这类复杂问题。
-
-
吴东瑾;
高万荣;
常颖
-
-
摘要:
报道了一种基于偏振敏感光学相干层析术的人体组织退偏特性在体测量方法。以人体手指指甲为样品,采用基于斯托克斯矢量的测量方法和基于宏观穆勒矩阵的测量方法,获得了指甲的不同退偏参数图像,并通过比较图像来衡量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基于穆勒矩阵的方法获得的图像中,能明显区分出甲床结构,对比度高,但能显示出的结构较少。基于斯托克斯矢量的方法获得的图像中,不同偏振光在样品同一位置处获得的退偏均匀度值不同。选取45°偏振光计算其后向反射光的圆偏振度可以获得样品结构信息,包括指甲的甲板、甲床和甲基质下的真皮层。基于斯托克斯矢量法入射45°偏振光测量圆偏振度的方法计算量小,且提取出的结构信息最多,成像效果最好。
-
-
时光;
张丹;
胡浩丰
-
-
摘要:
光学成像指纹检测作为一种无损、 非接触检测方法,是指纹检测的首选技术.偏振成像技术基于偏振信息的获取,可识别不同材质的物体,尤其对于指纹这一类对光强调制不明显而对偏振态调制明显的物体,具有优越的成像效果.研究了基于多维偏振信息实现指纹成像对比度提升方法的研究,创新性地将指纹的多维偏振信息表征为彩色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灰度偏振指纹图像,提出的指纹偏振图像彩色表征方法可显著提升指纹的对比度.
-
-
-
-
李欣;
智远;
徐健;
龙函;
孙淑娟;
余磊;
易祥
-
-
摘要:
随着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的广泛应用,其复杂度与成本成为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无中继传输系统,采用斯托克斯矢量-直接检测(SV-DD)代替相干接收机.仿真研究了单波与三波复用情况下的128 Gb/s 16QAM信号传输系统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很好地将信号解调出来,前向与后向喇曼泵浦在功率为0.6W和0.8W情况下性能较好,能够承受约400 ps·nm-1的残余色散.
-
-
管风;
张晓晖;
韩宏伟
-
-
摘要:
为了讨论随机粗糙表面的散射偏振特性随入射条件以及自身表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基于斯托克斯-穆勒矩阵变换方法设计搭建了主动偏振光照明的全偏振成像系统,入射光偏振态分别为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对8种不同粗糙度的镍合金表面的散射偏振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了不同成像条件下该金属目标的散射光偏振特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粗糙表面对圆偏振光的退偏振效应强于线偏振光;圆偏振光入射时,散射光偏振角对入射角和表面粗糙度相比于线偏振光入射时更敏感;另外,目标表面的退偏振效应随着表面粗糙度和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粗糙度较小时,目标表面的退偏振程度随入射角增大而显著增大;当表面粗糙度增大,该变化趋势逐渐减缓.
-
-
张晓杰;
刘莎;
刘翔
-
-
摘要:
与红外强度图像相比,单一的偏振度或偏振角图像在提升图像信杂比方面并无明显优势.为综合利用偏振图像的多维信息进一步提升图像信杂比,在分析典型背景下目标偏振度与偏振角联合分布特性的基础上,以偏振度作为偏振角信息的权值参考,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信息融合的红外图像背景抑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复杂云层或海面背景下的红外目标检测,给出了相应的算法流程.实验结果表明:与红外强度图像相比,所提出的基于偏振信息融合的背景抑制方法能大幅提升图像信杂比.该方法简单有效,易于实现,可应用于基于红外偏振成像的目标探测或精确制导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