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偏振度

偏振度

偏振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7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1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59158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光电工程、光通信研究、红外与激光工程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二届信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09年全国信息光学与光子器件学术会议、2009国防计量测试学术年会等;偏振度的相关文献由112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光、赵云升、杨健等。

偏振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9158 占比:99.78%

总计:159510篇

偏振度—发文趋势图

偏振度

-研究学者

  • 张晓光
  • 赵云升
  • 杨健
  • 蒲继雄
  • 袁兴起
  • 赵琦
  • 郭雷
  • 陈延如
  • 杨伯君
  • 洪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乔文龙; 周亮; 刘朝晖; 龚勇辉; 姜乐; 吕媛媛; 赵鹤童
    • 摘要: 生物组织内部结构复杂且具有较强的散射特性,而光作为生物组织检测的重要信息载体,其自身特性包括颜色、幅值、偏振等都对信息获取有较大的影响。结合偏振成像,对生物组织多光谱偏振特性展开了研究,依据不同微粒尺寸的分布建立了均匀单层生物组织模型,结合瑞利和米氏散射理论模拟了基于单个微粒的两种散射事件。瑞利散射具有较好的前向后向散射对称性,米氏散射具有强前向散射特性,两种散射模型都与尺寸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尺寸参数是一个无因次量,取决于入射波长和散射微粒的尺寸,在生物组织中多以米氏散射为研究模型。使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 MC)方法对400~1000 nm波段范围内的偏振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了四种典型偏振态(水平线偏振光、垂直线偏振光、45°线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在组织中传播时后向散射光偏振态变化与波长的关系,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光源选用白色LED灯,利用450,525,550,590,610,650和690 nm滤光片滤光,由彩色相机记录手掌的偏振图像,其中偏振图像由两组线偏振片和右旋圆偏振片分别作为起偏和检偏器产生。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随着波长增加线偏振光经皮肤组织后向散射出射光的偏振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圆偏振光呈下降趋势,但圆偏振光的偏振度整体上高于线偏振光,这揭示了在生物组织中相同波长的圆偏振光比线偏振光具有更好的偏振保持性,更适合用于探测生物组织的生理信息。相关研究结果明确了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时的多光谱特性,可为多光谱偏振生理信息获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摘要: 偏振成像技术将光学探测信息维度扩充到7个自由度,包括光强、光谱、空间、偏振度、偏振方位角、偏振概率和旋转方向。这种观测信息量的丰富可支撑目标探测的光强、光谱和偏振信息进行融合,不仅扩大了目标表征空间,还大幅增强复杂背景下对目标的探测、识别和感知能力。
    • 张卓; 张学武; 石孙凤; 徐晓龙; 黄渊博
    • 摘要: 针对光在水中传播距离短、损耗大造成图像信息损失严重、对比度低、色彩畸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红蓝通道先验的主动光源偏振水下图像复原算法(ALPUIR-RBCP),首先,研究光线在水体传播时的偏振特性,建立水下光学偏振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通道光信息差异性的先验知识和偏振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多通道光学偏振成像模型;进一步,结合后向散射光偏振度的光敏感性以及光分量间相关性,计算光照分布图和互信息,实现自适应偏振度估计,提高偏振度计算精度,增大目标信息光比重,从而提高图像复原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的偏振光算法以及传统图像增强和复原算法,本算法不仅在主观上具有良好的水下图像复原效果,同时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均有提高。
    • 熊周明; 屈惠明; 王心醉; 王浩; 杜大勇
    • 摘要: 偏振图像比传统图像包含更为丰富的来自物体表面及浅表信息,因此可通过获取皮肤异常区与正常区的偏振信息进行皮肤状态的检测与评估。本项目搭建多波段激光照明式皮肤偏振成像系统,开展了蓝绿红三波段偏振激光照明下的正常皮肤、色素沉积皮肤和炎症皮肤的激光偏振成像实验。主要结果:1)488 nm蓝光和520 nm绿光激光照明下,色素沉积区、炎症区和正常皮肤区的偏振度数据有明显差异;2)660 nm红光激光照明下,色素沉积区和正常皮肤区有明显差异,但炎症区和正常皮肤区数据接近;3)针对色素沉积区的三波长激光偏振图像信息比较相似。综合分析表明:在绿激光照明下获得模拟皮肤的偏振图像与偏振度数据,较容易区分正常皮肤与色素沉积及炎症皮肤区域之间的界面与差异;色素沉积区域偏振图像更为相似,表现为皮下同一深度信息;炎症区域偏振图像差异性大,为不同深度下皮肤的偏振信息。
    • 任立勇; 梁健; 屈恩世; 张文飞; 杜博军; 马菲雅; 郭少犇; 张进
    • 摘要: 偏振是强度、波长和相位之外描述电磁波基本属性的第四个重要的“信息维度”参量,物体反射光或辐射光的偏振特性与其材质、几何形状、纹理结构和表面粗糙度、理化特性等本身性质密切相关。偏振光学成像是基于对光的偏振信息进行探测的新型光学成像手段,其利用目标反射光和背景杂散光的偏振特性差异,以达到改善目标成像质量、提高作用距离、提升探测能力和增强识别概率的目的。作为对强度、光谱和红外成像方式的有效补充手段,偏振光学成像对低信噪比复杂背景环境、强散射环境、低照度环境下的目标探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偏振光学成像探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基础,围绕相关的器件、技术和应用发展状况,对偏振光学成像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包括偏振光学成像技术及偏振相机的国内外研究、发展和应用状况,与偏振光学成像密切相关的偏振光Stoke矩阵表示及偏振光学成像基本原理,以及研究团队在偏振相机研制及偏振光学成像探测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分孔径偏振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及关键器件和技术,偏振图像的信息处理技术及算法和应用。最后,对偏振光学成像研究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发展方向给出了思考和建议。
    • 王志全; 施卫
    • 摘要: 在太赫兹(THz)波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传统的太赫兹时域光谱(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THz-TDS)通常仅探测某一偏振方向的脉冲THz波在与待测样品作用前后的幅值信息和相位信息的变化.然而对于各向异性、手性特征等材料的检测中,仅有样品的幅值和相位信息并不能给出样品物质完整的内在结构.各向异性、手性物质对不同偏振态的脉冲THz是非常敏感的,要通过THz光谱来反映这些手性物质的构型、构象等信息,就必须探测脉冲THz波作用样品前后的振幅、相位和偏振态.本文提出的脉冲THz波全息探测器(pulsed terahertz holographic detector,PTHD)由相互垂直的光电导天线阵元组成,可以通过一次扫描检测出脉冲THz电场在任意方向的正交分量,从而可同时检测出脉冲THz波作用样品前后的振幅、相位和偏振态的变化,故称为脉冲THz波全息探测器.实验和理论分析都验证了PTHD测量脉冲THz波偏振态的可靠性.同时,本文还利用响应矩阵分析了PTHD在0.1—2.2 THz光谱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对称性.
    • 杨洋; 汪亚威; 黄睿; 蔡福水; 陈国华
    • 摘要: 用刮膜机在镜面不锈钢钢板上铺出聚乙烯醇(PVA)原膜,再经过染色、拉伸、补正等工艺制备PVA偏光膜.通过水热法制备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尺寸主要分布在2~4 nm,且其水溶液在500~400 nm间的光透过率下降22%,将PVA粉体溶在制得的GQDs水溶液中,制备PVA/GQDs复合偏光膜.结果表明:与PVA偏光膜相比,单片透过率略有下降,但GQDs的加入使偏光膜的直交透过率降低且低于0.1%,从而提高偏光膜的偏振度,达到99.9%以上.
    • 宿德志; 刘亮; 刘陵顺
    • 摘要: 粗糙海面偏振特性对海面场景下的目标探测和识别具有较大影响.为了研究不同风速和探测角下海面长波红外偏振特性,基于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和菲涅尔反射公式推导了长波红外偏振度计算模型,依据海浪谱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法建立海面模型,并结合中国台站实测数据,计算了海水辐射和天空大气辐射,仿真分析了不同风速条件下海面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偏振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各面元入射角的分布几乎对称的向两侧拓展,使得偏振度峰值减小,对应的探测角减小,当探测角小于63°时,偏振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加,探测角大于63°时,偏振度随风速增加而减小,探测角为63°时,海面偏振度基本不受风速影响.研究结果对海面场景下的红外偏振探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 程科; 卢刚; 朱博源; 舒凌云
    • 摘要: 偏振是激光通信中保密编码的重要参数,研究斜程湍流大气中的偏振特性对激光通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义惠? 更斯-菲涅尔原理和偏振-相干统一理论,推导了无衍射的部分相干艾里高斯光束在斜程湍流大气传输中的偏振度解析式,详细研究了湍流参数、相干长度、天顶角、截断因子和分布因子对偏振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水平湍流相比,光束在斜程湍流下恢复到初始偏振需要更长的传输距离.天顶角、接收高度、截断因子、分布因子越大和相干长度越小,光束偏振度峰值也越大.高相干性的高斯光束比艾里光束更易于保持偏振度不变.无衍射艾里光束中选取合适的光学参数更有利于信息传输与编码,本文结果对激光大气通信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 李英超; 刘嘉楠; 史浩东
    • 摘要: 针对海面溢油探测时存在虚警率高、油种识别单一等问题,基于菲涅尔理论建立粗糙海面溢油在不同方位角和天顶角下的偏振度模型,并分析其对偏振度分布的影响。在室外搭建可见光偏振双向反射分布测试装置,分别获取重油、原油、汽油、柴油等四种典型海洋溢油在不同观测方位角和天顶角下的可见光偏振度图像。通过提取图像灰度数据对比分析不同油种的偏振度差异,试验证明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溢油的可见光偏振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偏振对比度普遍高于5%。利用可见光偏振区分油种,是对传统溢油探测手段的有益补充,对提高海洋污染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