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生命周期
文件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1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专利文献7412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档案时空、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等;
文件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严伟、何中、何冉冉等。
文件生命周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4124篇
占比:99.86%
总计:74227篇
文件生命周期
-研究学者
- 严伟
- 何中
- 何冉冉
- 施东海
- 蔡亚军
- 鞠海林
- 顾志平
- 龚超
- J·迪穆兰
- T·沃兹尼亚克
- 何嘉荪
- 傅荣校
- 吴品才
- 姚志强
- 孙君子
- 张伟
- 张媛媛
- 张臻
- 李建清
- 李素萍
- 柳凤敏
- 毕建新
- 沈薇薇
- 熊金波
- 王璐
- 胡红霞
- 赵琦
- 金彪
- 马绪超
- 黄培林
- 黄项飞
- 丁利
- 丁枫
- 丁锟
- 严开
- 严斌
- 严晓兰
- 严永官
- 付冉
- 何小菁
- 何振
- 何晓东
- 傅样
- 冉虎
- 冯亚光
- 冯琼
- 冯钊
- 刘亚娟
- 刘学生
- 刘英浩
-
-
韩亚洲
-
-
摘要:
2020年6月,新修订的《档案法》规定:“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1]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档案的前端控制,实现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单位高效、有序、协调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事业单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一个健全、系统、科学的档案信息化系统迫在眉睫。
-
-
张臻
-
-
摘要:
涉密文件兼具文件与国家秘密双重特性,呈现文件生命周期与国家秘密生命周期的双重特点。国家秘密和文件本质上属于两类事物,虽然在涉密文件这一事物中体现了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不相同,这使涉密文件双重生命周期间相对独立。涉密文件的双重生命周期间存在有机联系。
-
-
王玉敏
-
-
摘要:
引言。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纸质档案逐渐被电子档案所取代,随着电子档案的日益增多,其长期保存问题也就被提上了研究日程。但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档案的存储格式经常出现混乱的现象,导致使用者无法有效读取这些档案。毫无疑问,电子档案的存储格式将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是否能够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
-
-
-
王文燕
-
-
摘要:
一、理论基础及产生背景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概念,是对文件运动过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它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并成为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可划分为若干阶段,并且每一阶段的价值形态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
-
孔明月
-
-
摘要:
鉴定工作一直被认为是档案工作的“关键一环”,决定着档案的“存亡”。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数字时代,电子文件迅速崛起,其多变性、易逝性、信息和载体的可分离性、对计算机的依赖性等特点对纸质文件鉴定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电子文件鉴定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办公逐渐实现自动化、电子化,大量的电子文件出现,成为新的主体。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具有价值的数据成为新环境下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电子文件管理业务内容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护、检索、提供利用等方面,这些业务环节在文件生命周期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
-
-
-
-
黄新荣;
何晓东
-
-
摘要:
文章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提出:电子文件的运动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整个运动过程是单向线性的,无论是实践中,还是逻辑上都不存在“逆向运动”;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代表业务活动的法定权威,针对个体文件,强调文件运动整体性与阶段性统一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依旧适用;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共同支撑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