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专利文献200401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中国保健、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春芳、梁文钊、胡海菁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0401篇
占比:99.94%
总计:200524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研究学者
- 李春芳
- 梁文钊
- 胡海菁
- 靳仓正
- 王琳
- 万艳云
- 冯长有
- 凌锋
- 周丽
- 宁炳游
- 常丰吉
- 廖亚勇
- 张学军
- 彭德强
- 朝鲁孟
- 李国华
- 李广喜
- 李明华
- 王强
- 王武
- 甄彦利
- 田兴志
- 田学光
- 秦刚
- 秦飞燕
- 管静
- 郭李娜
- 郭百海
- 陈左权
- 顾斌贤
- 马和平
- 黄东彬
- 龙光峰
- 龚涛
- HUANG Zhiyong
- LI Xiaohui
- LIANG Yanping
- LIN Lidan
- LIU Qin
- NI Zhiling
- 乔向亮
- 于建刚
- 于建国
- 付强
- 付海鸿
- 任爱兵
- 伍爱民
- 余仁杰
- 余佳勉
- 余敏
-
-
王强;
付强;
林琳
-
-
摘要:
目的:研究帧率(FR)和电子放大射野(EM)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所致受检者X射线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ESKAR)的影响。方法:选取4种型号的DSA设备(定义为1~4号机),在临床常用的FR和EM组合条件DSA模式下曝光测量ESKAR。随机选取3号机,分别测量DSA模式和透视模式中3 f/s FR与不同EM组合条件下的ESKAR。分别将EM与标化ESKAR以及FR与标化ESKAR进行拟合,并比较标化前后不同EM条件下ESKAR的变异系数的差异,比较DSA模式与透视模式ESKAR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标化ESKAR与FR及EM均呈不同函数关系,包括线性函数关系、对数函数关系及多项式函数关系,其中标化ESKAR与FR多呈线性函数关系,与EM多呈多项式函数关系。在相同EM下3号机DSA模式产生的ESKAR为(2395.8±14.8)μGy/s,EM为48 cm,远大于透视模式的(16.7±0.7)μGy/s,EM为48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3,P<0.001)。但在对ESKAR进行毫安秒标化后则出现既有DSA模式大于透视模式也有透视模式大于DSA模式的情况。结论:DSA模式下标化ESKAR与FR和EM成函数关系,其总体趋势为EM越大则标化ESKAR越低,FR越大标化ESKAR越高。介入医师应谨慎使用FR和EM功能,熟悉各机型FR及EM与剂量的关系,以降低受检者剂量。
-
-
刘飞;
李仁民;
吕波
-
-
摘要:
目的 探讨DSA三维导航技术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DSA三维导航辅助PMC治疗的8例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术中完成C臂透视、类CT采集及实时穿刺导航,进针用时25-53 s,平均37 s。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7例术后当日疼痛消失,另1例术后3 d后疼痛消失。术后4例出现面部麻木感,1个月后消失。8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 DSA三维导航技术实时引导下PMC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
-
-
王海华;
赵徵鑫;
钱前;
朱波;
景丽艳;
杨陆婷;
钱佩谊;
王强;
杨勇;
余佳勉
-
-
摘要: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疗时机房内辐射剂量的空间分布,为优化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将ATOM701型仿真体模放到UNIQFD20型DSA的诊视床上,X射线管位于DSA诊视床下方且射线直射体模胸部。利用热释光探测器测量减影和透视曝光模式下DSA机房内不同位置处的空气比释动能。使用451P型电离室巡测仪对DSA透视防护区术者位辐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DSA空间辐射剂量场中,不同减影、透视模式空气比释动能最大值均出现在距地面20 cm(足部)处,分别为1.39 mGy(减影1 min)、4.27 mGy(减影3 min)和0.31 mGy(透视3 min);最小值出现在距地面155 cm(头部)处,分别为0.10 mGy(减影1 min)、0.25 mGy(减影3 min)和0.03 mGy(透视3 min);在同一水平面上,离X射线管越远测量位点空气比释动能越小;各测量位点空气比释动能随曝光时间的累积基本呈倍数式增加。结论:减影模式下相同位点处的辐射剂量远大于透视模式时的辐射剂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增加与X射线管的距离及减少工作时间,并充分使用屏蔽防护设施。
-
-
徐卓辉
-
-
摘要:
目的: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DSA诊断,并行介入治疗,观察运用该技术诊断结果,计算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析病症诊断情况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8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病理诊断为阳性78例,阴性2例;DSA诊断结果显示阳性患者77例,阴性患者3例,假阴性(漏诊)2例,假阳性(误诊)1例,DSA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25%、97.44%、50.00%,相比病理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DSA诊断出血管完全闭塞25例,狭窄程度70%~0.05)。患者面积狭窄程度(40.68±1.26)cm2、直径狭窄程度(37.15±1.33)cm、病变长度(7.32±0.66)cm、最小直径(0.64±0.09)cm均可作为患者病症诊断参考指标。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有效对患者病症开展诊断,检出率较高,降低各种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为患者各项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
李书有;
周雪勤;
兰景尤;
黄玲玲;
吕丽娜;
聂荣军
-
-
摘要: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聚乙烯醇栓塞颗粒(PVA)联合弹簧钢圈行髂内动脉及其分支主干栓塞在妇产科大出血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0例妇科大出血患者,依据出血量将其分为早期组(24例,出血量≤1000 ml)和晚期组(16例,出血量>1000 ml).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髂内动脉行DSA造影,寻找出血血管,用PVA颗粒联合弹簧钢圈栓塞出血血管,并观察患者术后止血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DSA引导下完成PVA联合弹簧钢圈栓塞止血治疗,栓塞后造影均无造影剂外溢情况,止血成功率为100%,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早期组平均出血量、输血总量以及平均出血时间明显低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4,t=3.573,t=25.546;P<0.05);早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16%)显著低于晚期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8,P<0.05).结论:DSA引导下PVA联合弹簧钢圈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栓塞在妇产科大出血救治中止血效果好,早期应用于治疗妇产科大出血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
-
李有成
-
-
摘要: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患者100例,对以上患者均实施CT血管成像(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检查.结果:利用CTA检查敏感度为94.12%,准确率为95.00%,而DSA敏感度为95.29%,准确率为93.00%.两组检查数据差异较小,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应采用CTA联合DSA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准确率,同时还能互补检查信息,更准确的显示患者动脉瘤的特征.
-
-
吴水天;
黄伟康;
袁素馨;
单伯文
-
-
摘要: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诊治的87例(259条血管)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MSCT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A、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对259条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评估,MSCTA的诊断符合率为83.01%(215/259),颈动脉超声为80.31%(208/259),MSCTA与颈动脉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2,P>0.05).MSCTA与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5,x2=0195,x2=0.179,x2=0.034;P>0.05),其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A、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DSA检查的结果一致性较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能够做出准确评估,可作为临床上早期筛查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
-
俞宝洋;
童基均;
朱国忠;
潘哲毅;
刘宇
-
-
摘要: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医疗技术的创新, 医护人员对相关的信息系统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满足导管室医生、护士的临床需求, 该文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导管室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接入医院原有的HIS系统和PACS系统. 该系统基于C/S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结构, 采用C#开发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 根据临床需求完整实现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管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包括手术前登记功能; 手术中介入治疗、用药记录、护理评估、耗材记录、冠脉造影、影像采集功能; 手术后报告模板、手术日志、操作记录和复杂查询功能.
-
-
吴瑞祥;
赵子健;
盛茂;
程庆红;
夏明武;
李若梅
-
-
摘要: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MS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60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扫描模式不同的常规扫描组和三低扫描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MSCT检查,比较两组图像客观评价参数,头颅CTA强化的平均值(SI4)、最佳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背景噪声(BN),以及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两组患者于2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三低扫描组与DSA诊断一致性以及对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三低扫描组SI4、SNR及CNR均高于常规扫描组(t=11.932,t=8.575,t=9.226;P0.05).三低扫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辐射剂量(ED)低于常规扫描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54,t=22.699,t=7.581;P<0.05).三低扫描组与DSA诊断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93),符合率为93.55%;三低扫描组诊断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最佳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8.46%、97.22%和93.55%.结论:采用MSCT三低扫描模式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扫描,能够显著提高扫描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且在诊断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