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府创新

政府创新

政府创新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570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60年农村改革发展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讨会、2009年浙江发展经验与中国模式国际研讨会、广西计算机学会2008年年会等;政府创新的相关文献由495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可平、马亮、杨雪冬等。

政府创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4 占比:15.8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2570 占比:83.93%

总计:3062篇

政府创新—发文趋势图

政府创新

-研究学者

  • 俞可平
  • 马亮
  • 杨雪冬
  • 吴建南
  • 宋刚
  • 李兆友
  • 李永久
  • 杨宇谦
  • 燕继荣
  • 董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敏; 张淑娥; 时宇; 王鸿妮; 纪科宇; 程偲雨; 赵鑫; 孙涛
    • 摘要: 背景地方政府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地方治理创新研究的重要议题。目的探究影响地方政府县域医共体创新实践的因素,并分析其组合路径。方法于2021年3月,以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举办的第二届“寻找县域医共体实践价值案例”评选活动的初选结果为案例源,将“政策创新类型”作为结果变量(中央主导型创新/地方回应型创新=0,地方自发型创新=1),以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层级、地理区位、问题属性及平台作为条件变量,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法,通过必要条件分析、充分条件组合分析,探究影响地方政府县域医共体创新实践的因素并构建地方政府县域医共体创新实践的影响路径模型。结果5个条件变量一致性均<0.9,即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层级、地理区位、问题属性及平台均不是地方自发型创新的必要条件。条件变量组合分析(基于中间解)结果显示,共得到5组前因条件组合,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平台,行政层级*~地理区位*平台,经济发展水平*问题属性*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问题属性*平台,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层级*地理区位*问题属性(*表示“且”,~表示“非”)。5组前因条件组合一致性指标均为1,原始覆盖率为0.14~0.43,净覆盖率为0.14~0.43,总体覆盖率为1。地方政府县域医共体创新实践主要呈现出两类模式,即平台型创新模式和动机型创新模式。结论若要实现高水平的医共体创新实践,应该关注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强相关性,激活地方政府的主动创新意愿,以及加强对县域医共体的平台支持。本研究对于理解地方政府县域医共体创新实践的机理乃至地方政府创新都具有一定价值。
    • 谢菲; 岳经纶
    • 摘要: 政府创新是政府与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从地方政府竞争、制度变迁、政策企业家三个视角评述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可以发现:随着中央对社会政策的重视,在多任务目标环境下,地方竞争视角下的政治锦标赛开始从经济领域发展到社会政策领域;制度变迁视角将制度要素引入创新研究,中国政治体制下的政府创新蕴含深刻的制度逻辑;政策企业家是政府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和政策创新的催化剂,不同类型的政策企业家在政府创新中的策略各不相同。政府创新的深化需要推动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优化有指导价值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政策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 钟伟军
    • 摘要: 以公民的便利性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政务服务从省内“一网通办”向跨省的区域“一网通办”迈进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必然趋势。有效地实现这种跨越,既涉及横向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涉及纵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一网通办”离不开两个相辅相成的条件:一是地方政府之间具有较强的分散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区域政务服务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中央政府适时介入,有效打破辖区行政壁垒,推动创新的有效整合,实现在线政务服务的有效对接。横向的分散创新和纵向的中央主导下的创新整合共同推动着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实现,这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政务服务在线一体化和全国政务服务在线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赵琦; 顾昕
    • 摘要: 政府创新及其引发的政策创新不仅是中国新时代改革与开放的重大实践问题,而且也是公共管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论文围绕政府创新的研究概况、内涵外延、行动层级、行动类型、政策领域和理论建构等议题,对1990—2021年间发表的584篇关于中国政府创新的中英文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并探索其理论意涵。研究发现:(1)研究取向和方法有所偏倾,以规范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2)政府创新定义相对模糊,在行动类型上偏重风险性小的渐进型创新。(3)注重市级创新,不大重视基层创新,也相对忽视省级、国家级和跨国的重大创新。(4)政策领域较为单一,忽视了跨领域的变革力量。(5)理论探索虽有一些成果,但对治理变革的理论缺乏贡献。基于此,论文提出,未来中国政府创新研究的深化,除了在取向和方法上发展多样性之外,还应引入创新经济学中“创造性破坏”思想和治理理论前沿的协作/互动治理视角,进一步挖掘和归纳中国实践对公共治理变革的意涵,讲好政府创新的中国故事,为国际学界业已出现的“协作性政府创新”理论的拓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陈小华; 祝自强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陆续开展了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但各地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却呈现显著差异。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政府为研究对象,基于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维度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受多元复杂因素影响。除财政资源供给的影响不显著外,技术管理水平、信息基础设施、领导注意力、府际竞争、公众需求均与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经济发展、区域位置等因素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实践上有助于深化对地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认识,也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 张海柱; 洪书瑾
    • 摘要: 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往往意味着对现有制度规范的突破,存在一定的创新风险。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创新时的重要关注点。近年来,地方政府走进网络直播间助农卖货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规避措施,为这一兼具收益和风险的创新探索形式保驾护航。本文以Z县官员直播为例,考察地方政府是如何有效进行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研究发现,除了科层内部纵向的风险规避机制外,还存在以地方政府为统筹中心的政社企合作推进的共同避险,这为地方政府规避创新风险的行为提供了横向的解释逻辑。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创新安全网的概念框架,来对纵向与横向上的风险规避行为进行整合性描述和解释。创新安全网是创新过程中以地方政府为中心、联合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该行动者网络建立在共同利益目标的基础上,并通过目标诉求互联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自我约束机制的运作,最终实现联合避险的目标。
    • 王雅君; 李鲁威
    • 摘要: 从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探讨电子政务平台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及效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研究发现,在科层制和行政碎片化的体制情境下,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先后构建了信息公开机制、公民参与机制、行政审批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这四类机制是电子政务平台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中介机制,具有改进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综合效应。本研究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视角提供一个技术治理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质量间关系的理解,而且对数字治理体系和数字治理能力建设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 丁依霞; 郭俊华
    • 摘要: 系统梳理电子政务服务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反映学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也对实践活动起反思和指导作用.本文基于5W1H1P分析框架,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创新原因、创新绩效、创新地点和创新历程7个方面对该领域的243篇CSSCI文献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由此勾勒出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研究的基本图景.总体来说,20年来学者们关于电子政务服务创新不同层面的研究不仅为更好理解政府创新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解读和分析,同时对进一步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 刘磊; 向硝硝
    • 摘要: 地方政府创新是当代中国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中部地区三种不同持续类型的地方政府创新案例为分析对象,建构"政府—制度—社会"分析框架,创新"深化发展"是政府嵌入、制度优化和社会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原地踏步"是政府积极动员、制度逃避和社会依附的原因;创新"动力衰竭"源于政府脱耦、制度困境及社会脱嵌。只有建立政府行动机制、制度改进机制和社会反馈机制,地方政府创新才具有可持续性。
    • 刘磊; 向硝硝
    • 摘要: 地方政府创新是当代中国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中部地区三种不同持续类型的地方政府创新案例为分析对象,建构"政府—制度—社会"分析框架,创新"深化发展"是政府嵌入、制度优化和社会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原地踏步"是政府积极动员、制度逃避和社会依附的原因;创新"动力衰竭"源于政府脱耦、制度困境及社会脱嵌.只有建立政府行动机制、制度改进机制和社会反馈机制,地方政府创新才具有可持续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