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模数
排涝模数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977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灾害学、水文、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2011年青年技术论坛、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等;排涝模数的相关文献由19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修贵、高成、罗强等。
排涝模数
-研究学者
- 王修贵
- 高成
- 罗强
- 罗文兵
- 刘俊
- 崔韩
- 王现领
- 严登华
- 乔伟
- 于凤存
- 何文浩
- 侯云青
- 刘春来
- 吕晓威
- 周芬
- 宋昕熠
- 徐红娟
- 王友贞
- 纪媛
- 肖伟华
- 肖君健
- 范琳琳
- 郑雄伟
- 钟名军
- 钱龙
- 鲁帆
- 丁兴艳
- 丁华凯
- 丁继辉
- 丁艳敏
- 万启明
- 于畅
- 付浩龙
- 任涛
- 何平如
- 俞双恩
- 冯小明
- 冯平
- 冯江波
- 刘云
- 刘克
- 刘友春
- 刘嘉男
- 刘奉
- 刘战东
- 刘湘媛
- 卢成
- 卢瑕
- 史瑞琴
- 吕坤
-
-
何平如;
马韬;
丁继辉;
王艳颖;
刘奉;
俞双恩
-
-
摘要:
针对水域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平原区水域承载的功能,提出了从防洪除涝功能、抗旱供水功能和水环境容量3个方面确定适宜水面率的基本思路,建立了基于除涝抗旱与水生态要求的适宜水面率数学模型。以淮北平原区凌城灌区为例,计算了该区域的适宜水面率。结果表明,满足平原区除涝、抗旱与水生态要求的适宜水面率为10.52%。该方法可为类似平原灌区的水域监督检查、管理以及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建设等提供参考。
-
-
汪雨薇
-
-
摘要:
在市政排水工程中,道路立交区往往是降雨时积水严重或内涝发生较频繁的区域。道路立交作为交通枢纽,能否在其立交区内妥善解决排水问题,是确保道路交通正常运行的关键。道路立交形式包括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其相对应的排水方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标准各不相同。以廊坊市某区下穿保惠路分离式立交以及2座互通式立交的排水工程为例,综合考虑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情况、工程实际等因素,分析上述2种立交区排水方案的设计思路、设计标准及其水力计算要点,以期为类似工程的雨水排除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
-
王浪;
姚新丽;
郝新宇;
赵萍;
任涛
-
-
摘要:
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加,为解决城市内涝,城市化圩区日益增多,这些地区防洪堤闭合,需要依靠排涝泵站强排。排涝泵站的运行涉及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排涝规模及运行方式。采用理论计算与模型校验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对城市化圩区排涝泵站设计进行了探索,为类似地区排涝泵站的建设提供参考。
-
-
靖丹枫;
胡邦;
耿震;
蒋岚岚
-
-
摘要:
在新的暴雨强度公式下现状雨水泵站无法满足现行排涝标准下防洪要求,需要对泵站的规模进行重新核算。在雨水泵站前端内河设置下凹式绿地等海绵城市措施,将大幅度增加地块的调蓄能力,从而削减排涝模数,降低泵站的设计规模,降低改扩建成本。二埠泵站原设计规模为8 m^(3)/s,根据南京市新的暴雨强度公式,该泵站规模应达到16 m^(3)/s,由于安江河周边设置了下凹式绿地,增加了其蓄水量,使得排涝模数降低,经过计算,泵站改扩建规模为10 m^(3)/s,在现状土建不变的情况下更换其中两台轴流泵实现泵站排涝能力的提升。
-
-
孙文伟
-
-
摘要:
为了彻底解决台安县辽浑蒲泵站控制区域内的排涝问题,使其恢复原有的排涝功能,对台安县辽浑蒲9个泵站中的偏养子排水站、李套子排灌站、窦家排水站等3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根据防洪排涝相关标准,分析确定这3个泵站的排涝流量及特征水位,为这3个泵站改造提供依据.
-
-
艾水平
-
-
摘要:
以鄱阳湖区成朱联圩为例,分析了影响该圩区排涝模数的主要因素,并在常规经验系数的基础上采用水量平衡法得出设计排涝模数和水面率、地面硬化率等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函数关系,并进行了圩区排涝流量和排涝模数的设计计算.结果表明,联圩圩区设计排涝模数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若只计算洪峰流量,并通过经验系数推求排涝模数设计值,则因未考虑圩区水体调蓄,结果缺乏合理性.文章所提出的充分考虑影响圩区排涝模数因素的水量平衡法可作为类似工程排涝设计的借鉴参考.
-
-
肖俊夫;
宋毅夫;
丁艳敏;
刘战东;
秦安振
-
-
摘要:
【目的】研究2000—2018年黄淮海地区日降雨资料,对农作物受短时强降水造成的涝渍灾害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排涝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黄淮海地区主要城市近20 a(2000—2018年)的降水量,选取历年连续3 d最大降雨,分析了农田排水的径流,并进行了涝区类型分区。【结果】分区的重要因子为:暴雨量、历时长、雨前的无雨时间。根据分区参数计算,可划分了3等次:>0.78、0.78~0.45、<0.45。一是强暴雨型涝区,包括河北、河南2省,参数分别为0.78、0.87;二是近海型涝区,包括山东、安徽2省,参数分别为0.45、0.46;三是干旱型涝区,包括山西省,参数为0.41。涝灾面积、产量与每年最大连续3日降雨相关,随降雨而波动强暴雨型与近海型不同省份涝灾对玉米产量影响幅度不同。区域除涝工程面积比重大的,玉米产量变化较小。【结论】涝灾排水治理标准应由5 a一遇提高到10~20 a一遇;对于蔬菜及保护地应大于20 a一遇。
-
-
-
-
王元立
-
-
摘要:
排涝模数对于确定排涝工程布局和规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合理确定自排模数可以有效减少泵站运行时间,节省运行成本.本文以安徽省和县十里九连圩排区为例,提出"自排期"概念,分析了排区自排排涝模数.
-
-
张发鸿;
程开宇;
丁华凯;
高成;
曹长相
-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2011年青年技术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泵站排涝流量计算模块是滨江城市圩区排涝计算的终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排涝模数是排涝流量的主要决定变量,计算排涝模数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计算方法.现有的简化计算方法在处理排涝模数计算公式中的非线性关系时,依赖入流过程线,计算精度较差.使用表解法处理上述非线性关系,并将新旧两种方法运用在扬中市排涝实例中,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得到来表解法与现有方法(图解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图解法与表解法计算结果一致,都是针对排涝模数计算公式中M与m的非线性关系所提出的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两者各有优势和较优计算工况。图解法物理意义明确,但需试算。对于单个城市排涝区计算较为方便。表解法可以成功解决多个不同水面率情况下的排涝区排涝模数计算,但表解法计算单个城市排涝区排涝模数时优势不能体现。因此,如需采用简化方法计算,针对单个城市排涝区和单峰过程线,可采用图解法计算;针对多个城市排涝区或多峰过程线,可采用表解法计算。
-
-
崔韩;
刘俊;
高成
- 《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合理确定圩区排涝模数对于降低涝灾损失有重要意义。圩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不同,会导致产汇流机制和排涝标准的不同,但排涝模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本文根据圩区下垫面条件进行产汇流计算,人河流量扣除滞蓄量得到排涝模数,充分考虑到圩内河道的调蓄作用。以常熟市为例,对城镇圩区、农业圩区排涝模数进行计算,并分析了两种圩区不同的排涝要求对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的影响。
-
-
罗文兵;
王修贵;
王欢;
乔伟;
范琳琳
- 《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为准确模拟平原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排区排涝的影响,以湖北省四湖流域螺山排区为例,利用构建的SCS-MIKE11耦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排涝模数的影响,并通过设置不同水旱比、水面率和地面硬化率的组合,对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的排涝措施进行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在10年一遇1日暴雨和3日暴雨的标准下,排涝模数与水旱比、水面率负相关,而与地面硬化率正相关.在保持水旱比和水面率不变的情况下,地面硬化率每增加1%,1日和3日暴雨下排涝模数分别增加0.005m3/(s·km2)和0.003m3/(s·km2);在保持水旱比和地面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水面率每增加1%,1日和3日暴雨下排涝模数分别减小0.016m3/(s·km2)和0.012m3/(s·km2);在保持水面率和地面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水旱比每增加0.1,1日暴雨和3日暴雨下排涝模数分别减小0.004m3/(s·km2)和0.003m3/(s·km2).因此,除了增加排涝泵站的排涝流量外,减少地面硬化率(例如采用透水路面)、增加水面率和水旱比也是除涝减灾的有效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平原湖区排涝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