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精神
抗震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地球物理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专利文献28987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唯实、南风窗、唐山学院学报等;
抗震精神的相关文献由9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新生、唐志龙、张巍等。
抗震精神—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987篇
占比:99.69%
总计:29078篇
抗震精神
-研究学者
- 何新生
- 唐志龙
- 张巍
- 本刊编辑部
- 李北方
- 杨光
- 杨立元
- 梁志忠
- 田华
- 石述思
- 董博
- 董康成
- 蒋朝晖
- 郁茹剑
- 霍菲菲
- 高金操
- 高馨
- 魏钢
- 乐为国
- 于绍良
- 京平
- 侯西岭
- 冉志翔
- 刘奂明
- 刘洋(指导)
- 刘珏
- 刘芮楠
- 卢永裕
- 吕佳俊
- 吴文斌
- 周仲明
- 唐树森
- 大可
- 孔欣
- 孙庆丰
- 孙福成
- 宋国平
- 宋媛
- 宗玉田
- 尹翠琳
- 张佳华
- 张和
- 张晓雷
- 张颖
- 徐永明
- 徐运平
- 曹金龙
- 本刊记者
- 李凡
- 李华斌
-
-
郁茹剑;
董博
-
-
摘要:
渤海之滨,燕山南麓,在“英雄的城市”唐山,一代代凤城儿女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融入血脉。在唐山的大街小巷,人们时常可以看见一群身着红马甲,风尘仆仆的身影,澎湃的供电红色暖流浸润人心。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防灾减灾救灾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宗旨和理念!值建党百年之际,本刊推出《纪念建党100周年特别报道》,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与坚守、从一定要把洪灾治理好到伟大的抗洪精神、从开展地震预报到伟大的抗震精神、从走出事故易发期到"红线"理论、从校园安全到关心少年儿童健康安全、从责任追究到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到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安全保障、从抗击疫情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防灾、减灾、救灾的光荣历史,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国人民写下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百年华章。
-
-
-
-
摘要:
发生在45年前的唐山地震和13年前的汶川地震,是中国乃至世界地震史上极其惨烈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广大军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抗震精神。在中国人的眼里,唐山和汶川不仅是地理坐标,也是精神坐标。灾难来袭,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所展示的伟力和精神,感天动地。
-
-
陈林静
-
-
摘要:
说到抗震精神的最深印象,那就当属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专程走进祥富里社区考察并提出殷切希望。当时习总书记提到社区是党和政府的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做好这“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百姓的衣食住行,尤其像电力、燃气、自来水等涉及民生的事情更是百姓关注的重中之重,随着现在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的作用愈发重要。
-
-
吕佳俊
-
-
摘要:
之前,说起唐山大地震,总觉得离我很遥远,但是今年的一场洪水让我深深体会到根植在骨子里的“抗震精神”。7月22日河南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我报名参加援豫抢险保供电突击队,成为公司支援河南防汛抢修保供电队伍中最年轻党员。162名唐山供电人顶着炎炎烈日,经过12天的奋战,为新乡市区15个小区、7530户百姓恢复正常供电,紧急抢修重灾区卫辉市9个小区3个单位,使其具备送电条件。
-
-
郁茹剑;
董博
-
-
摘要:
10月23日霜降节气,唐山市抗震纪念碑广场上,簇簇秋菊迎风斗霜、凌寒怒放,环绕着高耸的纪念碑,共同守望着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的繁华。渤海之滨,燕山南麓,在英雄的城市唐山,一代代凤城儿女正如那傲霜挺立的花簇,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熔铸血脉,在党的带领下,接续着久久为功的建设传奇,谱写着乘势而上的奋斗凯歌。
-
-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来唐山视察时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凸显了唐山抗震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
-
王翊涵;
刘洋(指导)
-
-
摘要:
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建于1986年7月。纪念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各有一组台阶,每组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代表“7.28”纪念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4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碑身下部围着8组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对唐山的支援。碑身中下部挂有一块匾额,上刻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
-
张晓雷
-
-
摘要:
唐山,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素有“北方瓷都”之称。地震前,唐山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一,位列中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这里的人们,也因丰厚的工业文明而安居乐业。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的大地震猝然降临,“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矗立在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碑文这样记述着地震的惨烈。
-
-
刘芮楠;
董杰(指导)
-
-
摘要:
秋姑娘带着她五颜六色的画笔,来到了学校,来到了田野,来到了南湖公园。虽然秋天不像春天那样百花争艳,芳香怡人;也不像夏天那样有那么多的小生灵在歌唱;也没有冬天那么美丽。可是,它在我心中却是最美的。南湖公园是唐山人民以勤劳的智慧,凭着“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那片曾经是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龙须沟”上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