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轨道
技术轨道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47026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科技和产业、研究与发展管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云南分册)、2006年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等;技术轨道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燕航、杜跃平、吴贵生等。
技术轨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7026篇
占比:99.96%
总计:247135篇
技术轨道
-研究学者
- 张燕航
- 杜跃平
- 吴贵生
- 熊鸿儒
- 杨中楷
- 赵红菊
- 高雄
- 丁鼎
- 万文龙
- 傅蕴德
- 冯辉宗
- 刘坦
- 可星
- 叶光明
- 叶晓靖
- 叶肖伟
- 周建杰
- 周瑞
- 唐东
- 姚若河
- 张世龙
- 张春林
- 张术丹
- 张翼
- 张雄
- 彭根
- 徐亚平
- 徐文韬
- 戴大双
- 曹孟良
- 曾建新
- 朱东
- 李斌
- 李浩
- 李艳红
- 李锐
- 李龙一
- 杜鹏飞
- 杨云云
- 杨裕欢
- 杨雄平
- 林敏
- 柳卸林
- 樊文
- 殷增沫
- 熊芬
- 王少华
- 王峰
- 王顺义
- 田于财
-
-
郭艳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业态结构不断优化,新的业态模式大量涌现。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和演化,技术演化所形成的技术进步轨迹即技术轨道。传统文化产业通过渐进性创新改进原有技术,形成新的产业技术轨道;新型文化产业业态通过突破性创新,实现技术轨道跃迁。技术轨道受到技术、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今后一段时期,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核心领域,支撑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一代技术集群将进一步融合,适用性是文化产业技术轨道演化的最佳选择。
-
-
杨子瑶;
刘洪伟
-
-
摘要:
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甚至市场地位。文章通过介绍技术轨道理论,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和影响企业创新战略抉择的三种因素,即外部技术获取难度、企业能力积累和政府补贴力度,从而探讨出最优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演变路径。
-
-
田恬
-
-
摘要:
高技术企业更注重先进技术的开发,在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使企业能够长久发展,就需要制定出最佳方案。规划技术轨道可以使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经济两者共同进步,突破传统的技术局限,让高技术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人。总之,通过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让高技术企业占据行业的领先地位,还可以给高技术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即使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本比较高,但是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轨道的延伸,还可以让企业有产业竞争优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本文就高技术企业技术轨道的自主创新展开研究。
-
-
郭艳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文化业态结构不断优化,新的业态模式大量涌现.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和演化.传统文化产业通过渐进性创新改进原有技术,形成新业态;新兴文化业态通过突破性创新,实现技术轨道跃迁.
-
-
李晟璐
-
-
摘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颠覆式发展主要源自于其技术轨道跃迁与技术体系转型,这恰与量子能级跃迁过程异曲同工。利用欧洲专利数据库选取1987—2019年的照排技术专利申请信息作为基础数据,通过Pajek软件进行技术聚类与主路径分析,佐证并模拟了文化产业的技术轨道跃迁行为。研究发现,文化产业技术轨道实现跃升需要满足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只有突破文化产业原技术轨道的路径依赖,才能真正依托数字技术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进行赋能。因此,我国应不断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继续培育领军型数字文化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市场标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释放文化产业技术轨道跃迁的正向影响。
-
-
黄蕊;
李雪威;
朱丽娇
-
-
摘要: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机制与量子力学中粒子受激由基态向激发态的跃迁行为异曲同工。在智能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将不断吸收、消化与其技术范式相匹配的数字技术资源,强化产业能级。但文化产业能否长期处于高能级水平,则取决于文化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轨道跃迁的耦合程度。为此,构建了非线性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效果的确具有倒"U"型影响,即数字技术可以在短期提升文化产业的能级水平,但在长期会受到数字技术成熟度、相关制度与环境建设等因素制约。因此,我国应当完善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投入体系,持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健全文化产业科技政策,继而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效果。
-
-
-
邢冬梅
-
-
摘要:
本文以技术轨道作为概念工具分析技术的"卡脖子"现象。技术"卡脖子"现象是技术追随的必然产物,"杀手锏"技术是应对"卡脖子"困境的暂时性、策略性技术。融入世界技术市场与创建新的技术轨道并举,政府支持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彰显企业家精神,是规避"卡脖子"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长久支撑。
-
-
阮娴静;
周利
-
-
摘要:
技术轨道跃升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技术轨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并得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竞争强度的控制来推动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在产业创新绩效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此,要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拓展多元化政府扶持渠道以优化产业创新环境;加大技术创新必要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的网络化结构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群链自主创新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依存关系,集群式产业链、自主型技术轨道与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集群式的产业链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
-
可星;
吴倩
-
-
摘要:
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发展技术路径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对技术路径与技术轨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演化机制的研究稍显匮乏.从产业经济和战略转型的需求出发,探讨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技术轨道理论中,以此构建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模型,并引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在技术轨道跃迁临界点处进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创新风险较大时,产业内创新能力强的主体更容易选择突破式创新;反之,创新风险较小时,市场偏好会决定产业内各主体创新模式的选择.
-
-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经过30年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年均GDP9%以上的高速持续发展,GDP总量全球前四名,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人民衣食无虞、开始全面奔小康,开始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中国成为全球低本、薄利、污染低/末端产品的“制造”基地。本文介绍了自主创新的经济社会背景,阐述了自主创新与技术轨道的关系,对创新思维与技术路线图进行了分析。
-
-
张翼;
张耀辉
-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顺沿由发达国家引导的技术轨道进行技术引进、模仿或创新往往会造成我国技术能力的缺失或技术滞后.自主创新的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自己的技术轨道,并由此通过不断的自主改进性创新来加强技术轨道的主导地位,以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为手段,通过适当高密度的集中投入,实现对产业方向的引领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措施给予保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