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44766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一届华北心脏病学术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2008学术年会、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玉杰、张建维、李岳等。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4766 占比:99.98%

总计:344836篇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文趋势图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研究学者

  • 周玉杰
  • 张建维
  • 李岳
  • 赵迎新
  • 邱强
  • 何兴春
  • 刁景兰
  • 姜芳
  • 张晋
  • 李学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飞飞; 宋学莲; 刘立天; 谢悦陶; 刘艳萌; 吕彩霞; 姚垚; 孙茹; 李英肖; 党懿; 齐晓勇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治疗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急诊PCI且术中应用血栓抽吸的高血栓负荷STEMI病人175例。依据术中是否应用尿激酶原冠状动脉溶栓分为血栓抽吸组(111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组(64例)。收集病人基线临床资料和急诊PCI术资料,并记录院内及术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组年龄小于血栓抽吸组(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两组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可改善高血栓负荷STEMI病人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李庆宽; 方春梅; 覃绍明; 刘伶; 刘开有; 沈继臣
    • 摘要: 目的 探讨再灌注治疗时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90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新发心房颤动)51例和对照组(无新发心房颤动)439例.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生化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分析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N末端B型利钠钛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升高是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水平的血浆NT-proBNP及高冠脉Gensini评分是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监测,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 张吉
    •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分秒必争!其中再灌注治疗对挽救濒死的心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急性心梗容易引起室颤至心脏骤停,常常需要电除颤和心肺复苏,复苏后如果对于再灌注治疗如何决策,是临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临床工作接触的病例,探讨急性心梗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治疗策略,以供临床参考.
    • 马俊
    • 摘要: 目的 了解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综合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手术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心理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综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常规组,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手术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针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高丽娜; 高丽珍
    • 摘要: 目的:探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工作中应用护理干预所取得的成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进行随机平均的分组,90例行常规护理干预的作为对照组,90例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非常满意、52例满意、20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7.77%;试验组患者中有45例非常满意、40例满意、5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4.44%,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工作中,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显著的疗效,加快患者的预后恢复,是临床上最佳的护理方案,值得我国临床医学大力推崇.
    • 马帅; 陈攀科; 王颖
    • 摘要: 目的 分析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医院收治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的筛选,并将部分患者纳入到此次的临床试验之中,时间则选择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之间,再采取抽签的方式对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患者的总数为72例,且都是在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下的参与到试验之中的.在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后,对照组中对于患者采取的是急诊动脉介入治疗,再在手术之前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肝素进行治疗,而实验组中对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普罗非班,在临床试验调研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浆组织因子、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结果 实验组中患者两项指标都要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的统计学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而且P<0.05.结论 分析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后可以发现,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障碍实现缓解,在临床上也有深入借鉴与应用的意义.
    • 陈通
    • 摘要: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溪市中心医院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数字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2个小组,常规组患者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前注射替罗非班,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后注射替罗非班.结果 两组患者在TIMI血流分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胶原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次梗死以及心源性死亡的总发生率为3.92%,低于常规组17.64%(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后应用替罗非班效果理想,可调节心肌再灌注,控制血小板聚集,提高心室功能.
    • 沙翔; 王斌; 李建民; 王如珠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可溶性ST2(sST2)水平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室壁运动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9月行急诊PCI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术后1周完善超声心动图,计算室壁运动积分(WMS)以评价室壁运动.根据术前sST2水平分为Q1组(10.71-39ng/mL,38例)、Q2组(39.11-68ng/mL,38例)、Q3组(69~254.21ng/mL,38例),分析组间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WMS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WMS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W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组显著高于Q1组[21(20.75-23)v s 17(17-18)](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sST2水平是急诊PCI术后WMS的独立危险因素(β=0.321,P<0.001).其他包括高肌钙蛋白I、前降支病变、高血栓负荷、高血压病史亦是术后W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高sST2水平是急诊PCI术后室壁运动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缺血梗死范围有早期预测价值.
    • 赵鸿泽; 刘剑雄
    • 摘要: 目的 从整个发病时间窗来探究急救时间窗与心室结构的关系,为指导临床提供急救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253例,根据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容积增长率是否≥20%分为两组,即重塑组(n=87)和非重塑组(n=16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生化指标及急救时间窗等情况,再通过亚组分析时间窗与心室重塑指标关系.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 onset to first medical contact,SO-to-FMC)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symptom onset to balloon,STB)时间与左室重塑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长率均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STB时间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P<0.05).结论 SO-to-FMC时间、STB时间延长可能促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病理发展,医务工作者需进一步把控好这部分院外急救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