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结构分析
微观结构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常用外国语、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1932982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等;
微观结构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建明、张国军、张文彬等。
微观结构分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32982篇
占比:100.00%
总计:1933064篇
微观结构分析
-研究学者
- 吴建明
- 张国军
- 张文彬
- 彭劼
- 曹亮
- 李晓昭
- 王理吉
- 甘露
- 赵晓豹
- 金雪莉
- 骆翔宇
- 侯琳
- 俞建勇
- 冯枭
- 刘兵
- 刘凤香
- 刘马林
- 吴文博
- 周扬一
- 孙海泉
- 张启锋
- 张明
- 曾溅辉
- 李家奇
- 李斗星
- 李晓军
- 杜玉龙
- 杨添元
- 杨硕
- 毛晓明
- 王晓华
- 王洪玉
- 王炎文
- 王玉明
- 王鹏
- 葛世平
- 董伟智
- 邵友林
- 钱晖
- 马秀良
- A A Ramezanianpour
- Ao Mei
- Bianca Barros dos Santos1
- Boping Zhang
- Cewen Nan
- Chang-rong Li
- Chen Liu
- Feng Zhou
- Fu-ming Wang
- Guang-hui Li
-
-
刘志义;
甘德清;
甘泽
-
-
摘要:
为了明确早龄期胶结充填体的动态力学特性,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试验装置探索了养护龄期和冲击能对充填体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制备好的直径为50 mm、长度25 mm的胶结充填体试样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分别养护3、5、7和9 d,然后开展不同冲击能量(10、20、30和40 J)下的胶结充填体动力学试验,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分析了不同龄期CTB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养护龄期主要影响充填体的力学性能和内部结构,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早龄期充填体的变形特性由粘弹性向脆性转变;冲击能量主要影响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对应变率响应的敏感性;早龄期充填体在低应变率作用下结构发生一定的破坏,影响后期强度,但仍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在高应变率作用下充填体结构完全破坏,丧失承载能力。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冲击能量的控制和养护龄期的保障。
-
-
米永刚;
刘云贺
-
-
摘要:
针对中国西部高寒地区混凝土耐久性突出的问题,提出基于新疆地区的混凝土原材料制备C65高性能混凝土,在大量混凝土配合比试配的基础上,采用强度指标得到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同时,基于冻融循环和干湿循环结合微观结构分析高性混凝土的耐久性.结果表明:基于高地区混凝土原材制备的C65高性能混凝土具体良好的抗冻性以及抵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动弹性模量可以很好的评价C65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其对可以作为耐久性评估的主要耐久性评价指标;C65高性能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以及干湿循环作用下耐久性是一个逐渐劣化的过程,其微观结构变化可以很好的反应这一过程.
-
-
-
李家宇;
朱福
-
-
摘要:
为了研究冻融作用对木质素改良粉质黏土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计算机图像提取与处理技术,对冻融前后的素土和木质素改良粉质黏土进行微观结构单元体、孔隙分布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质素的掺入提升了粉质黏土的抗冻性.
-
-
膜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
-
摘要:
何鼎胜、马忠云、马铭编著的《支撑液膜-化学原理及应用》一书于2019年9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由于国际、国内已出版的乳状液膜专著和有关膜手册、膜专著中支撑液膜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至今少有支撑液膜的相关专著出版,而支撑液膜本身的特点又铸就了支撑液膜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比乳状液膜要大,并且容易和微观结构分析结合去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并促进计算化学在液膜分离科学领域的应用,深入揭示支撑液膜膜相中各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对液膜萃取特性、膜稳定性、支撑液膜迁移溶质规律的影响.为了对支撑液膜的理论和实践展开充分的深入分析,作者写作本书.
-
-
张丽
-
-
摘要:
高中英语教学中,关注语篇结构分析,培养学生语篇意识至关重要.通过对语篇宏观结构组织和微观结构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其体裁结构、衔接、连贯,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反馈于写作,培养学生独立建构语篇的能力.
-
-
-
-
-
董安琪;
肇研;
赵新青
-
-
摘要:
Based on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resin composites IM7/CYCOM5320-1 out-of-autoclave(OOA)prepreg, the laying process in automated fiber placement(AFP)was analyzed.The optimized process parameters in AFP were obtained.The cure kinetic and visocosity behavoir of CYCOM5230-1 resin were analyzed.A short time cure cycle was developed.Properties of OOA composite made by the developed cure cycle were evaluated.The result shows that gaps defects induced by laying process will result in voids in the final composite part.By adjusting the distance of adjacent prepreg tows,as well as the process parameters(compaction force of 180 N,heating temperature of 50°C,laying speed of 0.20 m/s),the final composite part shows an even surface and good quality.Therm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CYCOM5230-1 resin has a high viscosity at room temperature,which is benefit for air evacuation in out-of-autoclave process.The short time cure cycle improves production rate.The OOA composite made by the short time cure cycle can reach the similar fiber volume fraction of 59% and porosity of 0.5%,whil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cure cycle.In addition,the composite manufactured by the short time cure cycle has the comparable quality of autoclave composite.%针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IM7/CYCOM5230-1罐外固化预浸料,研究了自动铺放(AFP)罐外固化(OOA)预浸料的制备过程并优化了铺放工艺参数,采用热分析手段研究了 CYCOM5230-1树脂固化动力学及黏度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短时固化工艺,并评价了基于此工艺制备的 OO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表明,AFP铺放过程中预浸料间缝隙会影响OOA复合材料的成型质量,采用铺放压力为180 N、加热温度为50°C、铺放速率为0.20 m/s的铺放参数,可获得表面平整、成型质量优异的复合材料样件.热分析结果表明,罐外固化CYCOM5230-1树脂室温黏度大,满足 OOA工艺中真空压实排气需求.短时固化工艺可达到与典型固化工艺相同水平固化度,提升了固化效率,且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以达到59%的纤维体积分数及低于0.5%的孔隙率,其力学性能与典型固化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相当,并且能够达到热压罐复合材料的水平.
-
-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9.24
-
摘要:
本公开涉及用于制造微观结构的立铣方法,以及包含此类微观结构的制品。立铣工艺包括围绕旋转轴线(1409)旋转立铣刀(1410r)并使旋转立铣刀(1410r)在工作表面(1407)中平移以形成第一凹陷部(1420),使得立铣刀(1410r)相对于工作表面(1409)沿倾斜路径(1411)移动,或者移动到工作表面(1407)沿其延伸的基准平面。该方法形成平坦面(1441a,1441b),其沿圆形边缘(1451)相遇,边缘(1451)相对于基准平面倾斜。通过用旋转立铣刀(1410r)切削基板(4705,4805,5605)而形成立体角元件(4780,4880,5680)的光学面的至少一部分,可在基板(4705,4805,5605)中制造两个截顶的立体角元件(参见例如图47和图48)和全立体角元件(参见例如图56A)。
-
-
-
-
-
-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9-27
-
摘要:
本公开涉及用于制造微观结构的立铣方法,以及包含此类微观结构的制品。立铣工艺包括围绕旋转轴线(1409)旋转立铣刀(1410r)并使旋转立铣刀(1410r)在工作表面(1407)中平移以形成第一凹陷部(1420),使得立铣刀(1410r)相对于工作表面(1409)沿倾斜路径(1411)移动,或者移动到工作表面(1407)沿其延伸的基准平面。该方法形成平坦面(1441a,1441b),其沿圆形边缘(1451)相遇,边缘(1451)相对于基准平面倾斜。通过用旋转立铣刀(1410r)切削基板(4705,4805,5605)而形成立体角元件(4780,4880,5680)的光学面的至少一部分,可在基板(4705,4805,5605)中制造两个截顶的立体角元件(参见例如图47和图48)和全立体角元件(参见例如图56A)。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