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放科学

开放科学

开放科学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888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出版科学、中国传媒科技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中国机构知识库学术研讨会、2016年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2017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国家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等;开放科学的相关文献由37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金霞、顾立平、王昉等。

开放科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1.4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888 占比:98.51%

总计:13083篇

开放科学—发文趋势图

开放科学

-研究学者

  • 黄金霞
  • 顾立平
  • 王昉
  • 赵展一
  • 刘静羽
  • 陈晓峰
  • 刘琦
  • 彭媛媛
  • 陈雪飞
  • 冯东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彩女; 顾立平; 聂华
    • 摘要: [目的/意义]研究数据多样性的产生背景、概念、表现及应用,为更有效的数据管理和治理提供支撑和参考。[研究设计/方法]运用观察法和归纳法对数据多样性的表现进行凝练总结,结合现象解释法阐释数据多样性的应用表征。[结论/发现]数据多样性是数据承载信息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和数据在类型、维度、格式、版本和形态等方面的复杂多变性,具有内外各三个表现。数据多样性要求在数据管理时做到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制定共同规则。数据多样性体现在开放科学和各行业,图书馆与馆员应尽可能认识到数据多样性。[创新/价值]本文提出了数据多样性概念,并简要论述了数据多样性对数据管理的要求。
    • 苗晨; 张连翀; 李国庆; 曾庆双; 李静; 夏俊士
    • 摘要: 以卫星遥感为主的天基技术具有宏观动态、快速准确等突出优势,已成为有效减轻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现有空间减灾国际合作机制,从运行机制、数据政策、用户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基于开放科学的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数据提出应急响应框架,进而以中国GEO开展的减灾合作实践为例进行阐述,为形成自愿参与、全面开放、公平透明的灾害数据合作生态提供思路。
    • 陈曦; 许延芳
    • 摘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开放科学因其协作性、高效性、透明性迎来了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信息传播的共同趋势。通过梳理开放科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开放获取机构体系和开放科学的发展前景,分析在开放获取环境下出版模式、出版伦理、传播方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针对改变科研工作者传统观念、开放科学平台建设、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创新举措,力图在开放科学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 孙海燕; 解登峰; 王立杰
    • 摘要: 随着开放科学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旨在将支付给学术期刊出版社的费用由订阅费转为出版费的转换协议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从电子期刊价格问题、开放获取的进展状况两个方面梳理开放获取转换协议兴起的背景、转换协议的类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为推动开放获取转换协议的签署,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及签约实例。研究表明,依靠APC实现完全即时的开放获取很难实现,国家层面可以考虑加入S计划,并采取措施在与出版商的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 李广建; 罗立群
    • 摘要: 建设高端交流平台是对国家科技信息和科技情报体系的顶层设计,也是新时期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科技情报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高端交流平台的构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是加强我国科学战略力量的重要任务之一,相较于一般意义的平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文章站在全球科技格局和创新生态的高度,从国家科技安全、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范式等三个维度系统思考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定位。基于对高端交流平台的三个定位、中国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根本需要以及对全球科技创新态势的正确认知,结合中国国情,从三个维度阐释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核心特征:一是开放,从单向被动不对等开放走向双向主动对等开放交流;二是融合,从成果发布走向知识融合;三是计算,从辅助科学发现的工具走向自主科学发现的主体。
    • 黄金霞; 汪煊; 杨恒; 刘静羽; 张智雄; 刘细文
    • 摘要: [目标/意义]2021年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10th China OA Week)的主题为“开放科学的意义和影响”,标志着中国最主要的开放获取平台主题正式转向开放科学,契合形势发展需要。[方法/过程]本届会议邀请到国内外的多方专家与代表,分专题探讨开放科学目标、关键问题、实践案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结论]会议呼吁构建中国开放创新生态,初步勾画出中国开放科学发展现状。响应国家提出的推动开放科学发展要求,China OA Week平台及其研讨成果将持续助力中国开放科学事业的推进。
    • 段恩丽; 童朝霞; 谭玉敏; 景贵飞; 周冠华
    • 摘要: 随着开放科学时代的来临和空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地球观测信息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得以充分共享,信息的可信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地球观测信息溯源作为通过过程追踪保证信息质量的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地球观测信息溯源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ROV模型扩展的地球观测信息产品溯源表达方法,通过对溯源模型中的实体、活动和代理进行分类扩展,以满足开放科学环境下地球观测信息的全过程溯源,并引入PROV-N表示法,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对地球观测信息的溯源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 温亮明; 李洋; 郭蕾
    • 摘要: 文章梳理和分析我国开放科学研究现状,为开放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基于85篇开放科学文献评述开放科学的认知流派、内容体系、驱动因素、现实意义等基础理论;分析开放科学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机遇、角色定位与路径抉择;梳理国内外在开放科学政策、开放科学数据、开放获取期刊、开放科学出版、开放科学社区、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实践进展;对比国内外开放科学实践现状,分析我国实践的不足和全球开放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完善开放科学实践的若干举措;总结分析开放科学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开放科学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开放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逐渐增多,图书馆可适当参与开放科学进程并拓展相关业务,世界各国虽然进行了丰富的开放科学实践,但依旧困境重重,未来应该多措并举,全面融入开放科学全过程。
    • 张文珍
    • 摘要: 文章使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方法,对加拿大研究型图书馆协会推进开放科学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为国内研究型图书馆联盟推动开放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启发我国研究型图书馆联盟在政策制定上尊重联盟成员的共同利益,借助各方力量进行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形成合理规范的联盟组织管理体系,并积极倡导开放科学能力建设。
    • 谢维熙; 张光耀; 郑轩; 王贤文
    • 摘要: [目的/意义]在开放获取运动和疫情背景下,预印本发表模式在科学界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探究预印本发表在国家和机构间的扩散趋势对于预印本平台建设以及改善学术交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以生物学领域主流预印本平台bioRxiv全部论文(2013-2021年)为分析对象,使用文献计量方法,从时间、国家和机构维度分析bioRxiv发表在国家和机构层面的演化规律,以及疫情对bioRxiv发表扩散的影响。[结论/发现]bioRxiv发表存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及从顶尖机构向普通机构扩散的趋势,新冠疫情对预印本发表在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趋势有负面影响。[创新/价值]从时间、空间等多角度揭示预印本发表的扩散规律,并分析了疫情对预印本扩散的影响,为预印本平台建设提供一定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