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通
带通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996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56829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科学之友、电信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2001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等;带通的相关文献由1774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陈付昌、李昱等。
带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6829篇
占比:99.97%
总计:556978篇
带通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陈付昌
- 李昱
- 李金钟
- 苏炎
- 章秀银
- 陈居凯
- 戴永胜
- 李润铄
- 褚庆昕
- 朱丹
- 罗鸣
- 胡斌杰
- 邓良
- 邵强
- 郑少勇
- 于正永
- 王世伟
- 何军
- 余枫林
- 冯辰辰
- 吴永乐
- 塔吉德尔·曼库
- 左成杰
- 方思慧
- 施淑媛
- 李杰
- 李聪
- 李雁
- 杨辉
- 王凯旭
- 王卫民
- 董进
- 陈龙
- 顾家
- 刘建华
- 张睿智
- 朱正和
- 柳仁民
- 王军
- 陈相治
- 高立
- 丁赓
- 万飞
- 付强
- 何梅
- 刘冬
- 刘小榕
- 刘彩霞
- 刘涛
-
-
钱建波;
朱建平;
董进
-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三阶带通响应的三维(3-D)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该3-D FSS的单元结构由3个贴片金属方筒和3个介质方筒嵌套而成,产生3个传播路径。2个方形同轴路径提供方形槽谐振,产生2个传输极点,平行板路径提供半波长谐振,产生另一个传输极点,由此形成三阶通带。由于不同传播路径出射端处电场矢量相位反相,产生了3个传输零点,提升了频率选择性。通过场理论法和等效电路法分析了该3-D FSS的工作原理。加工出该3-D FSS实物,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可以发现,该3-D FSS能够实现平坦的通带、高选择性、良好的角度稳定性、双极化和较小的电尺寸。
-
-
薛超;
孙强;
张启明;
郭宏亮
-
-
摘要:
四结砷化镓太阳电池是未来空间太阳电池发展方向之一。为了满足四结砷化镓太阳电池I-V测试的需求,基于光学滤波片滤波原理,针对四个子电池的光谱响应波段,分别设计了带通和带阻滤光片,并从制备工艺的角度对滤光片的设计进行了讨论。
-
-
赵君伟
-
-
摘要:
大功率滤波器在车载通信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BTM发送板输出部分就有成熟的带通大功率滤波器,主要目的是抑制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以欧洲环线为例,进行接收板大功率滤波器的设计研究探讨。欧洲环线车载系统需要接收来自轨旁设备的CDMA信号,同时还要保证应答器的正常工作。应答器的激活信号是27.095 MHz,发送输出功率是20 W(43 dBm),这些信号均在1根同轴电缆中传送,在射频前端使用高功率滤波器来滤除27.095 MHz信号,保证13.5 MHz的CDMA信号正常接收,需对27.095 MHz和4.5 MHz干扰信号进行抑制处理,以满足后续电路正常工作。
-
-
刘建东;
史苏阳;
孔玥;
王健
-
-
摘要:
针对现有的能量选择表面往往对入射角度比较敏感或频率选择特性不理想的情况,设计一种角度不敏感的带通能量-频率选择表面。该表面包含3层金属屏;上下两层为方形金属贴片和接地金属化过孔,中间层为刻蚀耶路撒冷十字缝隙,上下两层金属贴片与金属化过孔间有PIN二极管连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
于正永;
朱建平;
唐万春
-
-
摘要:
基于方形波导结构提出了一种宽带带通三维频率选择表面(3D FSS).所提出的FSS的单元结构由上下端面刻蚀两个相同正方形金属贴片的介质方块和空气方形波导组成,此时每个端面形成了方形槽谐振单元.在电磁耦合作用下,方形槽谐振单元原有单一的谐振模式耦合分裂为奇模和偶模两种谐振模式,由此产生了两个传输极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平坦的二阶通带,且通带3 dB相对带宽为25.12%.通过等效电路模型,阐明了该FSS的工作原理.仿真结果显示:在TE和TM两种极化方式下,以0°到45°角度入射时所提出的FSS具有稳定的频率响应.此外,该3 D FSS还具有相对较小的单元结构.
-
-
董进;
于正永
-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双极化窄带三维频率选择表面.该频率选择表面由若干个相同的单元结构周期排列构成,每个单元结构包括一个方形金属筒和一个方形介质块.方形介质块的上下表面刻有一对相同的耶路撒冷金属十字,中间层为带有四个相同矩形孔径的方形金属板.单元结构的上下表面谐振结构通过中间层矩形孔径发生电磁耦合作用,产生了两个传输极点,形成了平坦二阶通带响应.此外,在通带右侧产生了两个传输零点,频率选择和带外抑制性能得到了提升.同时该频率选择表面在双极化模式下具有良好的角度稳定性.
-
-
-
于正永;
朱建平
-
-
摘要:
针对原有结构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加工和组装难度大、 成本高以及质量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双边带陡降特性的带通三维频率选择表面(3D FSS).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单元结构,并验证了其可行性.该3D FSS单元结构由一个改进型方同轴波导(SCW)路径和一个平行板波导(PPW)路径组成.改进型SCW路径方形槽谐振和PPW路径半波谐振各产生一个传输极点,形成了二阶平坦通带.由于不同路径之间反相信号的作用,在通带两边产生了2个传输零点,实现了双边带陡降性能.为了理解该3D FSS的工作原理,对传输零极点处的电场矢量分布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3D FSS具有二阶平坦通带、 高频率选择性、 良好的角度稳定性、 双极化以及较小的电尺寸等优势.
-
-
-
张巍;
葛婷;
杨鹤猛
-
-
摘要:
论文设计了一种8mm波段鳍线混频器并加工实物进行了测试.整个混频电路集成在一块厚度为0.2 mm的F4BM220介质基板上,并使用封装为梁式引线的肖特基势垒二极管MA4E2037作为混频管.混频器选择了单平衡混频电路结构,射频端采用鳍线过渡,低通和带通滤波器均采用悬置带线的电路形式,在鳍线过渡段挖掉多个凹槽对射频端口进行匹配,本振端口采用波导向悬置带线过渡,中频端口经SMA接头输出.实测结果表明,本振频率为35GHz时,在32.5GHz~37GHz射频范围内,变频损耗基本小于10dB,本振到射频的隔离度大于30dB.
-
-
曾斌
- 《2001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26-40GHz毫米波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制出了26-40GHz的带通滤波器,获得了良好的性能.该滤波器具有成本低,调试简单,可大量重复生产的特点.
-
-
杨瑾屏;
王雷
- 《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3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由索利曼等人提出的有源滤波器设计方法提出了含有GaAs FET的二阶滤波器节通用拓扑结构,对具有带通特性的电路形式的元件参数推演进行了较详尽的说明.在实际L波段滤波器的电路的设计中使用ADS软件对这种电路进行了仿真.通过对电路的分析,对其进行了高通化的优化处理.并在其前端重新设计了一个椭圆低通滤波器,组合成一个带通滤波器.在使用最少的电感器件和GaAs FET的条件下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宽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