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尾叶桉

尾叶桉

尾叶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轻工业、手工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7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83930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桉树科技、广东林业科技、广西林业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一次全国桉树会议、第二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2006全国生物质材料暨环保型人造板新技术发展研讨会等;尾叶桉的相关文献由80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建民、张卫华、陆钊华等。

尾叶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7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3930 占比:99.51%

总计:84341篇

尾叶桉—发文趋势图

尾叶桉

-研究学者

  • 徐建民
  • 张卫华
  • 陆钊华
  • 李光友
  • 潘文
  • 廖焕琴
  • 白嘉雨
  • 杨会肖
  • 杨晓慧
  • 徐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明祥
    • 摘要: 尾叶桉是我国华南地区栽培桉树的主要树种之一。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成为尾叶桉的主要栽培基地,形成了较完整的尾叶桉产业链条。尾叶桉作为多种产业的原料,在增加林业资源、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林业经营水平、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尾叶桉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广大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 曹舒祺; 陈梦婕; 侯贤锋; 孙瑾
    • 摘要: 采用新鞘氨醇单胞菌(Novosphingobium sp.)分别对针叶材(马尾松)和阔叶材(尾叶桉)进行处理。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酶解糖化测试,研究细菌预处理对针叶材和阔叶材的化学结构、微观形态、酶解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鞘氨醇单胞菌预处理破坏了木材中的木质素结构,致使结晶指数增大,增加了纤维素的可及性,提高了木材的酶解效果。相对于针叶材,新鞘氨醇单胞菌预处理对阔叶材的木质素及微观结构破坏更为明显。
    • 古丽红
    • 摘要: 采用不同浓度的菌根菌肥料对1~2年生桉树苗木开展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桉树苗木的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高径比、单株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菌根菌肥料对桉树幼苗期的生长效果均较好,采用100 mg·L^(-1)浓度的菌根菌肥料性价比最高。
    • 杨会肖; 徐放; 杨晓慧; 廖焕琴; 张卫华; 潘文
    • 摘要: 为筛选适宜不同水肥条件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优良无性系,以34个尾叶桉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采用2因素(水分、养分)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水肥处理下18个月的尾叶桉苗木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评估。结果表明:除少数性状外,尾叶桉生长(树高、地径)和生物量(主干、侧枝、根)在不同区组、水分、养分、水分×养分互作及无性系的差异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水分、养分和无性系会影响尾叶桉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在水分和养分组合处理下,尾叶桉生长和各个器官生物量在组合33(高水高肥)和组合32(高水中肥)处理下表现较好。全株总鲜质量在组合32处理最大,与组合11处理相比增加了135.70%。主干、根、叶和总生物量的鲜质量与干质量相关系数最高,相关系数在0.90以上。无性系在树高、地径和生物量的方差分量为4.28~31 255.80,大部分性状的单株重复力在0.15以上,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以15%无性系入选率,采用BLUP预测的尾叶桉无性系基因型值筛选出ZQUB39和ZQUC23尾叶桉在水分和养分梯度较低的土壤环境中生长较好,UD42、LDUC1和ZQUA3在水分和养分梯度较高的土壤环境中生长较好。这些优良无性系可能在多种立地进行推广种植。
    • 蒙建尤
    • 摘要: 尾叶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优良的工业用材树种之一,但受青枯病、灰霉病、焦枯病、红叶枯梢病等病害以及白蚁、桉树枝瘿姬小蜂等虫害威胁严重,且近年来尾叶桉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分布范围呈增加趋势,严重影响尾叶桉产业发展。基于此,针对危害尾叶桉的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介绍,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林农参考。
    • 黄博瑜; 方函; 陈璇; 黄真池
    • 摘要: 为了探讨脲类细胞分裂素PBU在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愈伤分化过程的作用机理,将下胚轴接种于含0.57μmol/L IAA和细胞分裂素(分别为4.56μmol/L PBU,4.56μmol/L 6-BA和3.99μmol/L PBU+0.57μmol/L 6-BA)的SPCa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检测尾叶桉不同时期愈伤组织的SOD酶活性、SOD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他指标。结果表明:PBU诱导的2周龄愈伤组织的SOD酶活性显著高于6-BA或PBU+6-BA。PBU诱导的6周龄愈伤组织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低于其他激素组合。检测PBU诱导组不同阶段的愈伤组织SOD酶活性,前6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8周龄白色愈伤组织SOD酶活性下降,仅为50.67 U/mg,但10周龄的再生型愈伤组织SOD酶活性高达968.70 U/mg。设2周龄愈伤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为1,SOD1、SOD2、SOD3、SOD4、SOD5表达均在2~6周表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并在10周龄的绿色愈伤组织中最高,分别是24.45、8.18、11.96、14.96、7.22。SOD6第6周表达最高,为5.51,但随后下降,10周绿色愈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仅为1.03。结合基因编码蛋白的细胞定位及酶类型分析:PBU诱导定位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SOD高效表达,提高不同类型SOD酶活性,维持ROS代谢平衡,减轻褐化,促进再生型愈伤组织分化。
    • 杨会肖; 廖焕琴; 杨晓慧; 徐放; 张卫华; 陈新宇; 潘文
    • 摘要: [目的]研究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筛选适合阳江地区生长的优良无性系,为新品系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76份尾叶桉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在阳江地区分3次营建尾叶桉无性系测定林;造林后逐年测量其树高和胸径,并对该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采用多性状基因型值筛选优良无性系,并估算入选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结果]尾叶桉的树高和胸径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逐年递减.除少数年份内的生长性状外,尾叶桉生长性状方差分量在区组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遗传方差分量介于0.10~22.61之间,环境方差分量介于0.18~45.86之间,重复力介于0.10~0.42之间.除1年生树高外,树高和胸径存在较强的遗传正相关,遗传和表型相关都达到中等及较高的水平(相关系数为0.40~0.98),且相同林龄内的树高和胸径间相关性较大.根据不同林龄预测的树高和胸径基因型值,结合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表现,在所有林龄的无性系中,无性系ZQUB29、ZQUA34、ZQUC33、ZQUA15和ZQUA33的表现都较好,表明这些无性系可能在整个轮伐期长势都较稳定,是优良无性系.[结论]参试尾叶桉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极显著,入选的5个优良无性系可作为后续尾叶桉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的基础.
    • 刘望舒; 徐建民; 李光友; 吴世军; 张琰锋; 伍世杰; 白惠文; 梁国坚
    • 摘要: 以广东江门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 ylla)与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代9年生测定林为材料,用Excel计算各杂交组合抗风指数、生长性状、材质形状以及木素、综纤素的均值;用R软件对这些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性状指数综合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交与反交组合杂种的生长性状如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等差异都不显著;而材质形状如基本密度和纤维宽度差异则较为显著,但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差异不显著;另外,正反交组合杂种的木素和综纤素含量的差异也较为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抗风指数与木材基本密度及纤维长呈正显著相关性,而与纤维长宽比呈负显著相关性;但抗风指数与树高、胸径、材积、冠幅、纤维宽、木素含量及综纤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木材基本密度及纤维长与抗风指数的显著相关性为抗风优质的桉树选择提供参考.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各变量权重相同时,正交组合中综合得分前3名的是杂交组合77、81和82;反交组合中综合得分前3名的是杂交组合50、51和29;同时还选出5株优良单株29-3、51-4、77-1、77-3及50-2,为今后大规模人工制种提供优质亲本材料.
    • 王亚聪; 田红雨; 王照玉; 史晓梦; 张书蔚; 冉隆贤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究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不同生理小种和生物型对桉树的潜在侵染风险,应用2种接种方法分别检测青枯菌生理小种1~5号和生物型Ⅱ、Ⅲ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 ylla)的侵染能力.结果 发现,桉树分别接种生理小种2号菌株GIM 1.76和生理小种3号菌株P088后均有典型的青枯病症状,与对照桉树青枯病菌生理小种1号菌株Rrpr引起的症状一致,且使用2种接种方法测得的桉树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菌株Rrpr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理小种4号菌株Z 2013-1和5号菌株GIM1.73均不能使尾叶桉发病;分别接种生物型Ⅱ菌株P088和生物型Ⅲ菌株P043后,桉树的发病症状与接种生物型Ⅲ菌株Rrpr的症状一致,且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菌株Rrpr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揭示了青枯病菌生理小种2号和3号对桉树也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因此,在有青枯菌生理小种2号和3号分布和危害的区域种植桉树具有潜在的风险,对生产上桉树栽培的合理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 莫继有; 兰俊; 罗建中; 吴满芬; 彭智邦
    • 摘要: 选定组配树种对桉树杂交种的特性起决定作用,但不同种间杂交种的生长表现常常不容易预测.为掌握华南地区桉树重要树种间杂交种的生长特征,促进桉树杂交育种的精准化,该文以父本为混合花粉的人工杂交种为遗传材料,以尾叶桉×巨桉为对照,进行了尾叶桉与桉树窿缘组树种(布拉斯桉、细叶桉、钝盖赤桉、昆北赤桉)的4种组配杂交种的生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材积生长量上,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低于尾叶桉×巨桉,但其内部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尾叶桉×昆北赤桉具有显著优势;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树高、胸径均显著小于尾叶桉×巨桉,但其高径比显著大于尾叶桉×巨桉(P<0.05);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具有高的和一致的保存率,且在不同组配间、家系间(组配内)均无显著差异,5年生值为84.4%~89.6%;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5年生材积的平均变异系数约为64%,组配间、家系间差异大,都大于尾叶桉×巨桉.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速生性、树形等与尾叶桉×巨桉间存在显著差异,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组配、家系间具有显著的生长差异,可为桉树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多样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