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专利文献395153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黑龙江社会科学、青春岁月、绥化学院学报等;
《小城三月》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卓娜、单元、孙雪松等。
《小城三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5153篇
占比:99.97%
总计:395274篇
《小城三月》
-研究学者
- 卓娜
- 单元
- 孙雪松
- 孟庆敏
- 戴艺贝
- 李妍彤
- 李重华
- 林幸
- 王丽鹃
- 葛彦
- 郭玉斌
- 万岩竹
- 任秀蓉
- 何健平
- 何江凤
- 余平
- 侯运华
- 冷淑芬
- 刘俏瑾
- 刘婕妤
- 刘明
- 刘晓楹
- 刘朝霞
- 刘琼芝
- 刘行义
- 刘锡庆
- 卢建红
- 史晓红
- 叶晓青
- 叶灵凤
- 吴玉屏
- 周丽萍
- 周新顺
- 周春英
- 唐炳良
- 姜志军
- 孙延林
- 孙悦
- 孙香我
- 屈璐慧
- 巩占龙
- 张修德
- 张国祯
- 张志平
- 张秀琴
- 张达明
- 张雪
- 彭海燕
- 徐光淼
- 忽如远行客
-
-
史晓红
-
-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女作家,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本文从女性意识出发,结合萧红自身的生命体验,以萧红生命后期的代表作《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为例,剖析封建男权文化思想对女性的毒害,唤起底层苦难女性的觉醒与反抗。
-
-
谢懿涵
-
-
摘要:
作为萧红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小城三月》通过对“爱情悲剧”的书写延续了其文化批评的思路,同时又借助“回忆”视角削弱了反讽的强力,形成某种“弱反讽”/“浅反讽”。在批判与怀恋的张力之间,也彰显着萧红生命弥留之际寓居香港时对故乡的态度变化与其对左翼文学的独有追求。
-
-
胡天宇
-
-
摘要:
萧红晚期的部分作品在“回忆”的小说诗学形态上着力经营,《小城三月》即是一个范例。本文以“回忆”的叙述形态为核心线索,从文本细读出发,分析小说在回溯性总体视野下利用建构性的少女视角所创设的小城情境与人物谱系,并关联萧红的作品序列、生活经验与写作语境对这部小说进行再阐释,试图展现萧红在1940年代总体战争背景与个体迁徙经历的双重动荡中,通过回忆与书写进行自我对话、反思并努力建构认同的主体状态。
-
-
张国祯
-
-
摘要:
前言1982年3月底,我参加了在哈尔滨呼兰县城举行的大型"萧红创作学术研讨会"——萧红重返文学界视野后东北一次文化盛会。对萧红创作的研究正处在新的起点。此前香港学者公布了70年代末发现的萧红在港发表的短篇小说《后花园》《北中国》和长篇《马伯乐》第二部等难得文本;这些劫后遗珠补充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力作,勾画出萧红后期文学创作的轮廓线,我感觉到,需要重新认识萧红这位盛年而殁的作家创作所达到的深度。
-
-
-
曹卓
-
-
摘要:
《小城三月》是萧红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篇小说,本文从社会、性格、命运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翠姨的悲惨命运的原因,以对翠姨的描述来展现自己的爱情观,是萧红一次对内心的思考;也表达了萧红的思考,女性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实现自我的突围。
-
-
万岩竹
-
-
摘要:
萧红的《小城三月》中的翠姨是个封建女性,她爱而不得直到最后死去。她的悲剧命运有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也有她 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她内心萌生的爱和希望却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最后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
-
-
屈璐慧
-
-
摘要: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部讲述青年男女恋爱的短篇小说,其思想内容渗透着作者的个人情感体验和生命哲学.翠姨的逝世,不仅是对整个男权社会的严厉拷问,也是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控诉与自觉反抗,同时隐含着作者对青春生命和纯洁爱情的追忆与向往.萧红用内心创伤书写爱情的心酸与女性苦难宿命,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继承了绝望反抗的鲁迅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