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叶杨

小叶杨

小叶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19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北方省(区)林业科研院(所)学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农林植(作)物高产、高抗育种技术与高效栽培技术交流会暨植物高产高抗潜力挖掘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等;小叶杨的相关文献由4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德强、张建华、张金凤等。

小叶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14.1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1219 占比:85.30%

总计:1429篇

小叶杨—发文趋势图

小叶杨

-研究学者

  • 张德强
  • 张建华
  • 张金凤
  • 李强峰
  • 刘炳友
  • 卫尊征
  • 吕文
  • 姜鹏
  • 张卫东
  • 李百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岩; 党晓宏; 汪季; 高琴; 翟波; 刘博
    • 摘要: [目的]探究矿区采煤沉陷对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根系的损伤程度,为后期小叶杨人工林治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测记录李家塔采煤沉陷区不同坡位处不同裂缝间小叶杨根系的损伤状况,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根系损伤率、损伤类型与坡位、裂缝类型、错位差、裂缝宽和根距裂缝水平距离间的关系等反映小叶杨根系损伤特性。[结果](1)小叶杨水平根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内,0—10 cm土层内根数最多,占40.1%~43.2%,50—60 cm内根数最少,占0.63%~3.71%。根系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2)塌陷型和滑动型裂缝处伤根类型有扯断、扭曲、皮裂和拉出,其数量表现为:扯断>皮裂>扭曲>拉出,而拉伸型裂缝处无拉出损伤根系,表现为:皮裂>扭曲>扯断,塌陷型裂缝处根系损伤最严重。(3)根系损伤数量随着根系径级增粗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根径5 mm以皮裂为主,扯断次之。根越粗扯断越少,皮裂越多。当根径>11 mm时皮裂根数急促地增多。(4)根据相关性由大到小,造成根系损伤的主导因素依次是:裂缝宽、错位差和根裂距。裂缝越宽,错位差越大,小叶杨根系损伤越严重。根裂距越小,根系损伤数量越多。根裂距<1 m时根系损伤最为严重。[结论]不同类型裂缝下根系损伤程度亦不相同。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治理过程中,不同塌陷地应根据不同裂缝类型制定适宜的治理措施。
    • 段世宇; 薛斌龙
    • 摘要: 森林土壤是林地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理化性质是森林土壤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晋北风沙区小叶杨退化林分修复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选择有代表性样地35块,对样地土壤pH值,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土壤氮、磷、钾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晋北风沙区小叶杨退化林分修复林木与土壤形成了动态平衡,多数林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性变好;多数林地土壤中有机质、铵态N处于匮乏状态,土壤pH值略下降;多数林地土壤全N、全K含量大幅提升,部分林地土壤全P含量大幅提升。晋北风沙区构建稳定林分应采取适地适树原则,在水源较丰富的平坦地区宜采用乔灌混交林或阔叶混交林以及带状更新修复方式,山坡或海拔较高地区可采用针叶混交林及林冠下植苗更新修复并应特别注重有机肥料的使用。
    • 侯晓萌; 孔涛; 霍宏亮; 狄军贞; 冯奥哲; 程昊天; 黄丽华
    •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BM处理改善了土壤p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结论]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BM处理效果最显著。
    • 袁志华
    • 摘要: 小叶杨是北方干旱地区广泛分布的乡土树种之一,干旱条件下也能有较高的成活率。对小叶杨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适生范围等特性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育林技术要点,为干旱地区小叶杨的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 王岳
    • 摘要: 小叶杨也称为名扬,属于落叶乔木,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发达的根系。其树形美观,叶片秀丽,生长快速,广泛应用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镇绿化,是优良的绿化观赏树种之一。其木质坚韧,耐摩擦,结构也较细密,易加工,可作建筑、造纸、人造纤维等用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 王彦平; 赵子威; 李洪峰
    • 摘要: 利用1995~2019年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上3个农牧业气象观测站(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鄂温克旗)的6种典型木本植物物候期和同期温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相互影响。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不同海拔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温度变化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下降趋势导致3个地区平均气温略降或上升趋势不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升温趋势占据主导地位,且气温升幅大值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延后。(2)研究区域木本植物物候期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地点的物候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海拔地点则存在明显的差异,低海拔和中低海拔地区木本植物的春季和秋季物候期普遍推迟,高海拔地区的木本植物物候期普遍提前。(3)木本植物展叶始期随春季及年均气温的升高呈提前趋势,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木本植物受春季气温影响显著,中低海拔地区木本植物与各时段气温相关性较弱。落叶末期随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低海拔地区落叶末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随着气温的升高,低海拔地区木本植物生长季天数对气温的响应一致,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对不同木本植物生长季天数变化的影响存在的差异较为复杂。说明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及其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各代表站典型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和生长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
    • 康琳
    • 摘要: 小钻杨为落叶乔木,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抗病虫害能力强、材质良好、生长快、适应性强、木材美观,是造林、绿化中的优良树种之一。辽宁抚顺地区地形以多山为主,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开始,大面积栽植速生杨树,经过多年的自然和人工筛选培育出多个适合本地区的速生杨树种,如小叶杨、小钻杨等。本文以小钻杨为例,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对小钻杨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提炼,为速生杨的高效发展提供借鉴。
    • 王倩; 周措; 李强峰
    • 摘要: 于2019年,以祁连县为主要分布区选取8个小叶杨优良无性系(S_(9)、S_(17)、S_(19)、D_(34)、T_(35)、T_(36)、T_(42)、T_(43))为材料,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JUNIOR-PAM荧光仪对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既有单峰曲线也有双峰曲线,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8个小叶杨优良无性系中,T_(43)、T_(42)、S_(17)光合能力较强且生长优势明显,各项指标的综合指数较高,适应高光强环境能力较强。因此,无性系 T_(43),T_(42),S_(17)生长表现好且光合效率高,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 王小东; 张锦梅; 李晨; 刘宝尧
    • 摘要: 以小叶杨无性系M09、M29、M50、W100、G10和G42为材料,通过盐胁迫试验,研究小叶杨无性系因盐胁迫而对其产生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加,6个小叶杨无性系的株高和地径生长量及叶片数量明显降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个小叶杨无性系的耐盐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叶杨M09>小叶杨G42>小叶杨G10>小叶杨M50>小叶杨W100>小叶杨M29。
    • 贾文娟
    • 摘要: 目的:探究小叶杨防护林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开展小叶杨防护林生长及林下土壤特征分析研究。方法:分别从树高生长过程、直径生长过程和树干材积生长过程方面对小叶杨的防护生长规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得出小叶杨防护林林下土壤的容重特征、含水量特征、机械组成特征、养分及酸碱度特征。结果:小叶杨防护林生长和土壤特征受到土层高度、生长周期、土壤紧实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土层高度越高、生命周期越长、土壤紧实度越高,小叶杨防护林生长质量越高,通过研究为小叶杨防护林后期建设与维护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