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夹闭

夹闭

夹闭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8668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护理实践与研究、中国急救医学、中国综合临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等;夹闭的相关文献由984位作者贡献,包括冷德嵘、单剑、吴海良等。

夹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8668 占比:99.89%

总计:128806篇

夹闭—发文趋势图

夹闭

-研究学者

  • 冷德嵘
  • 单剑
  • 吴海良
  • 唐志
  • 孙忠利
  • 张明
  • 曹毅
  • 李常青
  • 罗洁
  • 赵宁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敬彬; 胡滨; 刘庆国
    • 摘要: 目的 对比手术夹闭及介入栓塞治疗前循环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颅内单发前循环宽颈动脉瘤治疗的127名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夹闭组及介入组,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的MR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总体并发症情况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介入栓塞较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宽颈动脉瘤疗效好,手术夹闭治疗并发症相对较多,但这只是对患者出院时的短期评估,在明确诊断后的手术方法抉择需行多方面原因综合考虑.
    • 宗钢; 沈杰; 汪宇阳; 马春春; 赵兵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双夹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TIA)进行夹闭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双夹技术治疗的24例微小动脉瘤患者(2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5.8±12.9)岁,动脉瘤最大直径为(2.49 ±0.49) mm,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1周CTA检查均未见瘤颈残留,无1例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均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24个月,DSA复查显示所有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复发.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2分(预后良好).结论 双夹技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 许婷婷; 徐凤; 刘磊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麻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管拔管前夹管训练的必要性以及拔管时机对拔管后排尿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胸外科全麻手术短期内留置导尿管的3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夹管组和非夹管组,每组各180例.夹管组采用间歇夹闭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锻炼,非夹管组在导尿管留置期间不进行夹管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留置导尿管拔管后排尿情况、尿路刺激征和尿管重置的发生率.结果 夹管组与非夹管组自行排尿时间分别为(2.04±0.52)h和(1.85±0.38)h,首次排尿量分别为(257.27±108.91)ml和(210.83±97.92)ml,两组首次排尿时间和排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管组的尿路刺激征发生率高于非夹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盈状态下与非充盈状态下拔管后发生尿潴留的例数分别为5例和10例,顺利排尿的例数分别为165例和152例.结论 对胸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在拔管前进行夹管训练不仅不能缩短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还存在引发尿路刺激征和膀胱过度扩张的风险,并且在膀胱完全充盈时拔管可以有效预防尿潴留,降低尿管重置引发的尿路感染发生率.
    • 陈状; 江澈; 张锡武; 王国良
    •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前循环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前循环高分级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栓塞组)36例,开颅夹闭治疗(夹闭组)26例.住院期间评估病人肺炎、脑血管痉挛状况,术后3个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病人预后.结果 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9例,其中栓塞组5例,夹闭组4例.预后良好(mRS 0~2分)20例,预后不良(mRS≥3分)4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栓塞治疗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1.26,95%CI:1.05-3.16,P=0.01),而脑血管痉挛并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3,95%CI:0.79-1.85,P=0.12).结论 对前循环高分级aSAH病人,血管内栓塞较开颅夹闭更能提高良好预后率,可作为此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措施.
    • 王振宇; 徐如祥; 胡晓; 李志立; 谭海斌; 张天; 程美雄; 刘泠; 胡俊亭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 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赵德浩
    • 摘要: 目的 观察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夹闭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探讨此种手术方式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辅助检查、常规诊断以及病史调查的基础上,择期进行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处理.手术处理期间,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 在手术治疗期间,共有13例患者术中分离纵裂无阻,顺利夹闭,余下3例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在术后随访期间,共有14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且未出现后遗症.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测定,患者的预后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7,P<0.05).结论 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可考虑临床借鉴与推广.
    • 张峰; 肖铮铮; 柳泽彬
    •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内介入与显微外科夹闭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效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aSAH患者6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介入组和夹闭组,每组34例.介入组接受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夹闭组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术后3个月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治疗后3个月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脑积水、再出血、局灶性神经功能降低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早期降颅压治疗不同分组间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及手术时机预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和是否接受早期颅内降压治疗是影响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aSAH近期治疗效果较好,能促进预后,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Hunt-HESS分级和早期颅内降压治疗是影响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
    • 宋朝理; 林靖; 郑小强; 张炜; 程宏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早期(发病24h内)行显微动脉瘤夹夹闭的13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影像复查显示动脉瘤均完全准确夹闭,血肿清除理想,额叶梗塞发生率低.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显示,恢复良好5例,轻残3例,中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 合并血肿的前交通动脉瘤手术难度高,发病早期借助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和优化的显微手术技巧,能够完好夹闭动脉瘤,防止再破裂,解除血肿压迫,减轻脑梗塞,改善患者预后.
    • 张会; 王翠丽
    • 摘要: [目的]对留置导尿管病人拔管前夹闭导尿管的必要性进行文献循证,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7年 —2017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研究类型限定为随机对照实验(RCT)或准随机对照实验(quasi-RCT).对纳入文献按导管留置时间及夹管程序进行分类效果分析及方法学评价.[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9篇RCT和3篇quasi-RCT.夹闭程序可分为充盈式拔管和训练式拔管.充盈式拔管临床效果无一致结论,短期置管病人训练式拔管引发的并发症更多.纳入的多数文献方法学设计存在缺陷,需更多设计严谨的研究来验证拔管前夹闭导管的必要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短期置管病人拔管前不必要常规实施训练式拔管.充盈式拔管及长期置管病人训练式拔管的必要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