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太阳能烟囱

太阳能烟囱

太阳能烟囱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46261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全国通风技术学术年会、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太阳能烟囱的相关文献由52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翔、朱丽、严政等。

太阳能烟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6261 占比:99.94%

总计:246420篇

太阳能烟囱—发文趋势图

太阳能烟囱

-研究学者

  • 黄翔
  • 朱丽
  • 严政
  • 左潞
  • 杨家宽
  • 王一平
  • 田振武
  • 王俊红
  • 聂晶
  • 肖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雅雅; 龙天河; 叶恺; 郑迪萌; 张纾瑀; 李永财
    • 摘要: 文章利用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的全尺寸实验台,研究了太阳能烟囱-地埋管耦合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通风性能以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实验于8月份进行,结果表明:夏季,在太阳能烟囱和建筑本体蓄热的共同作用下,太阳能烟囱和地埋管耦合系统可以实现24 h的连续通风,通风量在12:00左右达到最大值252m^(3)/h,夜间依然能维持在50 m^(3)/h以上;地埋管对室外空气的降温效果明显,在7:00-19:00室外空气温度较高的时间段内平均温降为9.2°C,最大温降可达12.5°C。而在其余时段室外空气温度较低,降温效果虽不明显,但平均温降也在0.5°C以上。测试房间室内空气温度与墙壁内表面温度显著降低,波动减小,室内空气温度基本维持在28~30°C,波动不超过2°C。与对比房间的内表面温度相比,测试房间对应内表面温度降低了2~3°C。因此该耦合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空调能耗。
    • 王林丰; 张琦; 龙天河; 叶恺; 李永财; 卢军
    • 摘要: 搭建了全尺寸实验平台,通过测试通风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埋管制冷量、集热面温度、太阳辐照度等参数24 h内的变化,研究了高温高湿环境下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与太阳能烟囱(SC)耦合系统的通风和冷却能力。结果表明:尽管EAHE进口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7~41°C和42.18%~95.58%,但其出口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都较稳定,分别为27~28°C和90%~95%;空气通过EAHE埋管的最大温降为13°C,含湿量最大减小值为3.1 g/kg;EAHE的最大总制冷量为994 W,最大显热制冷量为750 W,最大潜热制冷量为317 W,最大潜热制冷量约占总制冷量的32%;系统最大通风量为166 m^(3)/h,对应的太阳辐照度最大值为1194 W/m^(2);该耦合系统在高温高湿地区应用有良好的降温性能。
    • 郝亚烨; 雷勇刚; 杜保存
    • 摘要: 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太阳辐射强度、内热源热流密度、内热源距地高度和内热源表面发射率对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太阳能烟囱效应与室内热源热羽流的相互耦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内热源热流密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对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性能具有相互增益的效果,通风量最大增幅分别为23.3%和22.3%;太阳能烟囱通风量随着内热源距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影响较小;当内热源表面热流密度较强时,增大内热源表面发射率可有效提高建筑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量。研究结果为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技术在具有高温内热源建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 左潞; 戴鹏展; 李闯; 丁玲; 颜子阳; 许波峰
    • 摘要: 文章以西班牙太阳能烟囱电站为原型,采用太阳射线追踪法加载太阳辐射,对太阳能烟囱电站和风力增压型太阳能烟囱电站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探讨烟囱阴影下系统的流场特性和太阳入射角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烟囱阴影区蓄热层表面、集热棚表面温度突降,导致热气流与蓄热层表面、集热棚表面进行对流换热,造成热量损失;随着太阳入射角增加,系统轴功率和集热棚效率均明显下降;风力增压装置形成的出口负压可以削弱阴影所造成的气流掺混等不利影响,因而风力增压型太阳能烟囱电站涡轮机轴功率的变化幅度相对常规太阳能烟囱电站较为平缓。
    • 洪炳华; 张浩; 吴伟雄; 蔡阳; 张磊; 孟庆林; 汪维伟; 赵福云
    • 摘要: 建筑通风是当前建筑能耗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建筑通风能耗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与主动式通风相比,被动式建筑通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低碳环保等诸多优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综述了2种典型太阳能通风墙系统在结构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上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首先分别调研了4种类型的Trombe墙和3种类型的太阳能烟囱的结构及特点,然后阐述了影响太阳能通风墙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及评价指标,最后基于各项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了太阳能通风墙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本研究内容可供太阳能通风墙系统的研究参考。
    • 姚奕合; 赵福云; 谭志成; 陈皓
    • 摘要: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含有内部热源及竖直式太阳能烟囱的大空间厂房二维模型,加入外部拓展计算域,分析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同的通风开口方式、太阳能烟囱的不同高宽比对厂房内部气流组织流动的影响,并对照室内各特殊位置处的气流速度、结合空气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进上出式开口方式配合室内热压驱动对厂房内部通风效果增益良好,且当太阳能烟囱高宽比为1.00时,室内气流组织速度均值较高、空气龄较低,增益效果最佳。
    • 聂晶; 贾靖; 闫素英; 王静文; 苏昊
    • 摘要: 通过对太阳能烟囱集热系统(SCPP)相同集热棚面积、不同集热棚倾角、不同集热棚形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比较集热系统内温度场、速度场以及压力场分布情况,将10°圆形SCPP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当集热棚入口高度和集热棚面积一定时,圆形蓄热层对称中心处的表面温度较方形蓄热层对称中心表面温度下降快;增加集热棚倾角角度和改变集热棚形状,集热棚下方空气流动空间增大,换热量增大,烟囱入口处由于过流断面减小,空气流速增大,有利于推动叶轮做功;10°方形集热系统烟囱入口处空气流速较圆形集热系统烟囱入口处空气流速大;集热系统温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误差为3.1%。得出SCPP采用10°方形太阳能烟囱集热系统集热特性较相同集热棚面积和倾角条件下圆形太阳能烟囱集热系统有更好的集热特性。
    • 张明杰; 郜志
    • 摘要: 模拟研究多层建筑太阳能烟囱全年热压通风效果并进行通风潜力评价.基于设计平台搭载的性能模拟工具Honeybee和RhinoCFD构建耦合模拟工作流,计算太阳能驱动下烟囱逐时通风量;根据房间最小新风量要求、通风时长等因素计算单位时间有效流量,并定义为烟囱的通风潜力值;选取南京某办公建筑双入口太阳能烟囱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太阳能烟囱全年逐月通风潜力值呈现出"M"形波动,潜力值较大主要集中在4~6月和9~11月,其中10月份达到最大的637.7 m3/h;烟囱通风存在流量分配失衡现象,一层入口流量满足房间新风量要求的时长远大于二层;对比发现,独立式烟囱可实现更均衡的流量配置.单位时间有效流量能够较好反映多层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潜力;相关研究方法与结论可为设计阶段的烟囱性能评估与优化提供参考.
    • 何国青; 吕达
    • 摘要: 为了提高太阳能烟囱的热效率,通过在烟囱内部增设构件,探究增加热边界层数量对烟囱通风的增强效应.?在高1.2?m宽0.4?m深0.5?m的太阳能烟囱实验模型中,插入玻璃板,通过测量烟囱入口段流速的变化,研究透明插板对太阳能烟囱通风量的提高效果.?实验在相对封闭的大厅中进行,并在烟囱入口处布置挡风板以排除环境风速的干扰.?从10月到12月间,共获得7组实际太阳辐射下烟囱的通风量,包括内部有无插板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烟囱流量主要与吸热板的得热量有关.?在太阳辐射强度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插入1块普通玻璃板可使得烟囱通风量增加5%~9%.?实验结果证实,在烟囱通道内增加热边界层可以提高烟囱热效率.
    • 郑迪萌; 龙天河; 叶恺; 卢军; 李永财
    • 摘要: 作为利用地热能和太阳能的两种典型技术,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和太阳能烟囱(SC)已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将两者合理结合,利用太阳能烟囱产生的热压,可以取代风机为EAHE中空气的流动提供驱动力,再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降低建筑能耗.作为全被动式系统,SC-EAHE系统性能取决于当地的土壤蓄放热能力和天气状况,为了研究连续自然通风时,不同天气条件下耦合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利用全尺寸实验台,对SC-EAHE系统的相关性能参数及室内空气温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连续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耦合系统在夏季可以维持可观的自然通风量和制冷量,在太阳辐射充足时,风量最大值为230~280 m^(3)/h,制冷量最大值为600~800 W;在太阳辐射强度较低时,风量和制冷量的峰值分别为170~220 m^(3)/h和400~600 W;地埋管出口空气温度为25.8~27°C,相对湿度为9.1%~84.1%,波动幅度比室外空气分别减小了93.48%和53%;实验房间平均温度比对比房间降低2.5°C,室温波动降低48.2%;系统连续运行后土壤温度升高0.8°C,在自然状态下需要6 d恢复到初始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