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建筑
太阳能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83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5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576506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太阳能、住宅产业、门窗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江苏省制冷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年会等;太阳能建筑的相关文献由1042位作者贡献,包括仲继寿、张磊、孙善骏等。
太阳能建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76506篇
占比:99.89%
总计:577129篇
太阳能建筑
-研究学者
- 仲继寿
- 张磊
- 孙善骏
- 张赋华
- 郑瑞澄
- 刘江
- 夏斐
- 李桂文
- 王坤
- 王天伦
- 董偌成
- 董建亭
- 蔺国瑞
- 谢浩
- 赵群
- 郭清华
- 高辉
- 魏少波
- 鲁永飞
- 丁刚
- 任乃鑫
- 何水清
- 俞善庆
- 刘新广
- 刘永强
- 刘永辉
- 刘策
- 厉正松
- 吕云
- 喜文华
- 夏海山
- 季杰
- 康健
- 张永增
- 张洪涛
- 徐燊
- 曹伟
- 李晓明
- 李琦
- 桑国臣
- 王强
- 王磊
- 罗赞继
- 胡自成
- 葛凤华
- 许淑惠
- 赵春江
- 郑晶茹
- 黄鸣
- 丁红
-
-
李博帆;
谷文英;
李松;
张硕;
刘源;
宋振东;
袁建明
-
-
摘要:
针对东北农村地区冬季采暖建筑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以长春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依据长春地区气候特点,建立典型的农村住宅模型。利用Ecotect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玻璃材质、南北墙窗墙比、附加阳光间进深和不同建筑墙体材料对建筑模型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玻璃材质对建筑能耗影响显著。南北墙窗墙比增加,建筑能耗增大,且同一窗墙比情况下,南墙能耗低于北墙能耗,附加阳光间进深增加能耗也增大。不同建筑墙体材料的建筑能耗差异性较大。通过分析4个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总结提出了对于长春地区典型农村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优化策略,为建筑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
-
黄海静;
任毅迪;
杨雨飞;
姜玲
-
-
摘要:
相变材料通过"固—液"相态的改变储存和释放热量,在减少建筑能耗、降低室内温度波动峰值,提高舒适度等方面极具应用价值。本文分析相变材料特点,提出相变储能技术与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相结合的能效"协同强化"思路;结合张家口地区气候特征探讨相变储能技术的应用潜力,提出相变储能技术在寒冷地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中的3种应用方法,即相变Trombe墙体技术、附加阳光间相变储能技术、夜间相变通风蓄冷技术。结合2021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斜屋",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中相变储能技术的应用进行实证。
-
-
李成一;
王一平;
尹宝泉
-
-
摘要:
缺少兼具多功能性和美学效果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构件是太阳能建筑发展的障碍之一。为探索一种通用的丰富太阳能集热器美学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建造了一座太阳能光热实验建筑。通过在与建筑外围护结构一体化的太阳能集热器玻璃盖板上的半色调涂装,模仿其他建筑外饰面材料的视觉效果,并通过运行测试和主观评价验证外围护结构的功能和视觉效果。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外围护结构中的太阳能集热器不仅能提供一定量的生活热水,还能通过蓄热墙模式和夜间保温模式降低建筑的采暖能耗。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价打分结果表明,盖板上的涂装表现出了一定的视觉效果,并验证了三条艺术表现策略:形状特征优先、以明暗对比为主、兼顾观察距离和角度。本研究是太阳能建筑的一次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大胆尝试,为促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
张磊;
鞠晓磊;
鲁永飞
-
-
摘要:
本文从提升建筑能效的方向,"节流"与"开源"对提升建筑能效的作用,推动"单一目标、多种途径"的方式实现建筑低碳化运行这3个方面,对我国建筑低碳化运行的发展趋势及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5种气候区中典型城市的居住建筑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供给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对碳达峰的作用.随着建筑本体节能潜力的逐步减少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单一目标、多种途径"的建筑能效指标控制方式,加大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使建筑能效的"节流"与"开源"均衡发展,从而可实现建筑能效的进一步提升和建筑的低碳化运行.
-
-
周薇
-
-
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的能耗量日渐提升,科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能耗,这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BIM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BIM软件平台—数据格式—专业分析软件"构成了BIM技术在建筑能耗和环境综合应用领域的基本模型。使用BIM应用软件创建建筑信息模型,专业工程师能够进行建筑物能耗需求分析,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措施,更好地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本文主要对BIM技术建立的太阳能建筑能耗模型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模型优化建议。
-
-
张宏;
汤奕;
陈雨蒙;
罗申;
伍雁华;
石慧
-
-
摘要:
以江苏省超低能耗示范工程溧水孔家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案例,从建筑设计-建造全生命周期中总结和提炼农村用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和技术要点,结合本地区实际,分析项目中为达到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舒适度的关键设计和技术要素,为农村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广泛应用以及优化制定本地区超低能耗装配式农房建设细则提供示范和参考.
-
-
陈兰英;
庄诗潮
-
-
摘要:
以2018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厦门大学参赛作品为例,介绍一种应用于太阳能建筑的保温承重一体化组合构件和装配式轻型木结构及连接节点设计.该项目保温性能好,结构受力明确,具备良好的承载和变形能力,且装配快速便捷.
-
-
徐伟;
王雪
-
-
摘要:
当今社会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巨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寻求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安全无污染的太阳能资源利用技术应运而生.太阳能技术与建筑有效结合的方式成为了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手段,和传统能源比,它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且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是真正的可持续能源,满足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需要.
-
-
熊波
-
-
摘要:
太阳能是一种可持续能源,对于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不断的加强研发力度,取得了瞩目成绩,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主张对太阳能进行高效利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减少对传统资源的需求。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涉及到了许多的关键性技术,光电幕墙技术属于其中的核心内容,现阶段,光电幕墙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频率不断增加,实践效果显著,也是建筑行业的主要前进方向之一。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
-
朱敏
-
-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我国凭借地理位置这一优势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与此同时建筑领域耗用能源特别多,因此科学合理的把太阳能运用到建筑领域对于能源结构改善,经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在建筑领域如何运用太阳能,重点对建筑领域应用太阳能进行优势、 问题、机会,威胁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
-
-
Li Zhizhuo;
李智卓;
Liu Zheng;
刘铮
- 《2017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气候条件为例,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在无室内辅助采暖系统下进行建模计算,采用单一变量法,分析在其他围护结构构造一致的情况下,对三种建筑南向采光受热构造采用不同材料、厚度等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分析表明:直接受益式与附加阳光间式室内温度在采用三层玻璃窗时温度最高,集热墙式建筑的集热墙厚度为100mm时室内温度最高.三者相比室温最高值虽出现在附加阳光间式建筑中,但集热墙式建筑室温波动小,整体效果相对最佳,直接受益式室温波动趋势与附加阳光间式类似,但室温相对最低,太阳得热量高低依次为附加阳光间式、集热墙式和直接受益式.
-
-
FENG Qian;
钱锋
- 《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 2014年
-
摘要:
从2010到2012年,同济大学连续三年推出三幢太阳能住宅参加了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并获得了国际奖项.通过分析“竹屋”、“集装房”、“生态住宅”的建筑风格和能源利用,介绍了作品的原生态建筑风格和多项节能技术,为我国节能建筑中材料采集、水电利用、通风策略、高效能源等等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以此体现了太阳能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鼓励人们在建筑节能领域应用太阳能技术,追求“低能耗”甚至“零能耗”.
-
-
-
全贞花;
李宁军;
幺亮;
赵耀华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本文提出将新型平板热管应用于太阳能建筑中,通过高效太阳能集热、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散热及热电联产技术、组合式平板热管采暖器,实现建筑物的电力供应、热水供应及建筑采暖,构成零能耗或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文中描述了基于新型平板热管的三种应用技术及以此为主体的太阳能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介绍了一套零能耗示范建筑系统的设计,为此类太阳能建筑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
-
-
曹艳洲;
桑国臣
- 《第十二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针对太阳能采暖建筑的室内温度波动性特点,通过相变材料高效蓄热能力与特性,可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的不匹配问题.本文结合西部地区气候条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用量、使用位置等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对室内热环境影响显著.本研究可为相变材料在太阳能采暖建筑中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太阳能采暖能效提供参考.
-
-
刘剑;
许晓琳;
李彤
- 《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严重,而这也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旨在降低人类活动碳排放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广太阳能建筑不仅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
-
-
Xia Qilong;
夏奇龙;
Zhao Xiping;
赵西平
- 《2017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对新型原竹龙骨组合结构绿色住宅体系的太阳能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原竹龙骨组合结构相对于传统建材具有节能与环保的优势;其次,通过对示范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计算,提出需要通过附加阳光间及对流环路式的被动措施来提高建筑室内热环境稳定性,给出示范建筑设计方案;最后,对示范建筑中其他太阳能利用技术进行介绍,在追求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和提高各个系统的太阳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