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山
大宝山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韶关学院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等;大宝山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熊、蒋金昌、党志等。
大宝山
-研究学者
- 张熊
- 蒋金昌
- 党志
- 吴海陆
- 王耿明
- 赵如意
- 刘武生
- 应立娟
- 朱红惠
- 李媛媛
- 李瑞
- 杨振
- 王登红
- 胡明安
- 付桥林
- 刘业程
- 刘战庆
- 勾明明
- 单业华
- 吴平霄
- 周永章
- 巩鑫
- 徐剑
- 戴军
- 李挺杰
- 杨明
- 梁新权
- 王成辉
- 王要武
- 罗汉金
- 谭志军
- 赵晨辉
- 郭俊
- 郭建华
- 陈毓川
- 黄威虎
- 黄红英
- 黄颜珠
- 黎志坤
- Cécile Quantin
- Marc Benedtti
- PALANINAICKER Senthilkumar
- Patrick Lavelle
- Thierry Becquer
- 丘英华
- 仇荣亮
- 付善明
- 付文春
- 付桥林1
- 伍静
-
-
黄威虎;
曾凡祥;
巩鑫;
付桥林;
勾明明;
娄经双;
罗勇军
-
-
摘要:
云南维西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哀牢山-金沙江构造带之“三江”成矿带中,为一处典型受构造控制的浅成热液矿床。矿床内不同矿段具有不同的矿石组合类型,相同矿段不同埋深亦具有不同的矿石组合类型。其中望香台矿段由深至浅主要为辉铜矿、白云石(铁白云石)组合,辉铜矿(铜蓝)、孔雀石、白云石组合及孔雀石、蓝铜矿、辉铜矿、褐铁矿、石英组合;滑石板矿段由深至浅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石英组合,辉铜矿、白云石(铁白云石)组合类型。依据矿石组合类型将矿床成矿期划分为岩浆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期三个成矿期和黄铁矿阶段、黄铜矿阶段、辉铜矿阶段、硫化矿混合阶段及氧化矿阶段五个成矿阶段。综合分析认为,矿体形成于含矿岩浆热液沿构造裂隙上移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及外来物质的参与,富含铜、银等元素的成矿流体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且后期发生了强烈的次生富集及氧化还原作用。
-
-
赵晨辉;
王成辉;
赵如意;
刘武生;
张熊;
蒋金昌;
李挺杰
-
-
摘要:
广东大宝山矿床是南岭成矿带最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近年来在矿区英安斑岩中新发现厚大的铜硫矿体。英安斑岩作为赋矿围岩,对其形成时代长期存在志留纪和侏罗纪之争,而新发现铜矿体的矿化时代也尚未得到精确限定。文章对英安斑岩中砂岩捕掳体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存在5个晚于泥盆纪的U-Pb年龄(231 Ma、274 Ma、310 Ma、324 Ma和362 Ma),表明大宝山英安斑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泥盆纪。同时,对英安斑岩中细脉状黄铜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试,等时线年龄为(188±12)Ma,表明铜矿化发生在早侏罗世。成岩成矿时代与野外地质事实相结合,指示矿区北西方向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
-
吴海辉
-
-
摘要:
翁源县新江镇凉桥铅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大宝山矿区以南约5km,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与大宝山南部铅锌矿床类似.赋矿层位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并受凉桥—新江向斜构造控制,区内层间滑动及断裂构造较发育,主体断裂以北西向为主.隐伏的中酸性丘坝岩体的存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向斜构造轴部及两翼的层间滑动带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储矿空间.通过对本区的详查工作及综合研究,认为本区具有较好的铅多金属矿成矿条件.
-
-
陈强;
马明杰;
游远航;
杨棣
-
-
摘要:
为了解大宝山矿区附近农田土壤镉元素的污染来源及其特征,计算获取了该区大气干湿沉降、化肥和灌溉水输入通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输入通量总量平均为5.92 g/(hm2·a).镉元素的三种输入途径中,灌溉水的输入通量最高,平均值为3.88 g/(hm2·a);大气干湿沉降输入通量次之,平均值为1.97 g/(hm2·a);化肥输入通量最少,为0.07 g/(hm2·a),三者对土壤镉污染贡献率分别为65.53%、33.27%和1.21%.研究区农田土壤镉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灌溉水.在不考虑农田土壤Cd输出的情况下,当前外源输入镉的平均通量可引起表层土壤镉的质量分数每年升高2.63μg/kg.
-
-
蒋金昌
-
-
摘要:
广东省大宝山铜多金属矿是中国开发利用较早的铜矿床之一,除铁、铜、铅锌、钼、钨外还伴生有硫、铋、镉、镓、铟、硒、碲、铊、铼,银、等达到了综合利用工业标准.本文在通过梳理赋矿围岩、蚀变组合、矿体和矿石特征、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叙述了矿床成因.
-
-
赵晨辉;
王成辉;
赵如意;
刘善宝;
饶娇萍;
刘武生;
张熊;
蒋金昌;
李挺杰
-
-
摘要:
铜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为主,英安斑岩是斑岩型铜钼金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的岩石类型,当发育良好的热液蚀变时即可作为找矿标志和成矿岩体.广东大宝山是华南目前最大的铜多金属矿,前人研究表明该矿区英安斑岩既是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又是有利的赋矿围岩,但关于该矿区英安斑岩与成矿的关系目前存在多种认识,随着近年来英安斑岩中厚大矿体的找矿突破,英安斑岩与成矿的关系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在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技术测定大宝山英安斑岩样品中的铜、钨、硅、铝和钙等主次痕量元素的含量,重点研究了该矿区英安斑岩的同位素、金属元素组成与蚀变特征,探讨蚀变与找矿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铜元素含量变化于107~6909μg/g之间,与矿区采场铜矿石品位0.3% ~0.5%一致,烧失量(LOI)等可代表蚀变程度的地球化学指标与铜存在正相关性;②热液蚀变在英安斑岩中广泛发育,由早到晚依次为钾硅酸盐化蚀变、青磐岩化蚀变和绢英岩化蚀变;③各种蚀变中,绢英岩化蚀变中的铜含量要高出其他蚀变带2~5倍,表明绢英岩化热液蚀变与铜矿化关系密切,是重要的找矿标志;④英安斑岩深部(270m标高以下)蚀变强度没有减弱,仍然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此外,英安斑岩与侏罗系接触带以及岩体中的围岩捕掳体也是重要的找矿方向,均可能赋存有矽卡岩型的富铜矿.
-
-
李灵慧;
周奇明;
施玉娇
-
-
摘要:
本文利用深穿透电吸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对大宝山北部矿区的样品进行试验,实验结果综合研究分析,并结合已知钻孔的见矿或未见矿信息,电吸附方法验证在该矿区外围的试验效果是明显的。在有矿分布地段的上方有清晰的异常,而在无矿钻孔上方则无异常。通过对比推测在东端异常的下部可能存在隐伏的矿化体,可以作为今后的找矿方向。
-
-
巩鑫;
曾道国;
付桥林;
勾明明;
黄威虎
-
-
摘要:
云南维西大宝山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西南“三江”有色金属成矿带中.望香台矿段处于大宝山矿区东南部,是一成矿、赋矿条件十分有利地区,但因研究程度低,在该地区一直未取得找矿成果.经过近年来工作在此发现了5条矿体,矿体具连续性好、埋深浅、矿石品位稳定及规模大等特点,文章对矿段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望香台矿段的发现不仅使大宝山矿区的资源量增加,而且对扩大该区找矿远景具有意义.
-
-
董卫钢;
钟春艳;
张赞萍;
赵光耀;
柳仪;
张胜
-
-
摘要:
大宝山钼钨矿床西矿带位于大宝山矿田西部,区内已发现3条钼矿体(Ⅰ、Ⅱ、Ⅲ号矿体),局部圈出钨矿体以及钨钼共生矿体,这些矿体均赋存于燕山二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燕山一期次英安斑岩体接触带中,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次为矽卡岩型,其中斑岩型钼矿体分布范围广,矽卡岩型钼钨矿体多呈透镜状分布范围有限.该区矿产勘查应注重在大宝山斑岩体东侧向地下延伸部位、大宝山斑岩体东北部、船肚岩体边部延深地段和白面石地区,斑岩型钼矿是勘查重点,其次也要重视矽卡岩型钼钨矿.
-
-
刘武生;
赵如意;
张熊;
蒋金昌;
陈毓川;
王登红;
应立娟;
刘战庆
-
-
摘要:
粤北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一直存在燕山期岩浆热液成因和海西期火山喷流成因之争,争议的焦点在于块状、似层状硫化物矿体的成因.本文在全面开展矿区地质调查和钻探查证的基础上,对块状、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矿石中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开展EPMA和LA-ICP-MS原位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不同产状黄铁矿的平均分子式相似,分别为FeS1.98、FeS1.99和FeS1.98,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中磁黄铁矿的平均化学式为Fe0.886S和Fe0.874S,属形成温度相对较低单斜磁黄铁矿.与花岗岩岩浆热液标型黄铁矿相比,不同产状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o、Ni、Mn、Se和Ge等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它们含量较低但稳定,Cu、Pb、Zn、Ag、Bi和Tl及Ga主要以微细矿物子晶形式存在,其含量丰富,但变化明显.从块状、似层状到脉状硫化物矿体,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o、Zn和Se的含量及Co/Ni值降低,而Cu、Pb、Ag、Bi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升高.结合矿区次英安斑岩的产状和含矿性特征表明,大宝山矿床块状、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矿体都是次英安斑岩深部岩浆房产出的含矿流体在不同赋矿环境中的产物.
-
-
杨振;
胡明安
- 《第三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对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尾矿库下游矾洞河河水及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为Cd、Cu、Pb、Zn;重金属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与水体中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但是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较高,并且变化程度较大;沉积物的粒度对Cr、Ni、Hg、Pb等重金属在其中的含量没有较大影响,而对其它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