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吸附

电吸附

电吸附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640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06807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功能材料、黄金科学技术、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二届贵金属冶炼关键技术创新研讨会等;电吸附的相关文献由124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晓慰、魏永、徐斓等。

电吸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6807 占比:99.92%

总计:307059篇

电吸附—发文趋势图

电吸附

-研究学者

  • 孙晓慰
  • 魏永
  • 徐斓
  • 赵威
  • 孙晓明
  • 姚维昊
  • 江晓栋
  • 陈兆林
  • 郭洪飞
  • 周奇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房睿; 常玉婷
    • 摘要: 电吸附脱盐的效果受热力学和动力学两大因素影响,热力学因素主要取决于电极采用的材料性质、等温线的吸附数值等,动力学因素主要取决于电子迁移的速度、对流和扩散作用。单位场强下电子的流动所导致的金属原子移动速率取决于电子迁移轨迹的速度,工作流量的大小决定着对流作用的强弱,扩散系数是扩散作用的基础。重碳酸盐的扩散系数偏低,碱度用重碳酸盐的表示,本文研究不同重碳酸盐浓度与电吸附脱盐的关系。结果表明:重碳酸盐碱度对电吸附设备的脱盐性能及氯离子、总硬度和重碳酸根碱度的去除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处理高重碳酸盐碱度水时,重碳酸根离子与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在电极板上形成结晶垢体,导致脱盐率有所降低。在处理低浓度重碳酸盐碱度水时,电吸附设备有自动溶解结晶垢体的功能,使脱盐性能得到改善。通过本实验发现,重碳酸盐碱度是导致电吸附设备极板结垢的主要原因。
    • 董旭明; 张胜寒; 狄杰; 王智麟; 祁伟健
    • 摘要: 电吸附除盐技术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新型的除盐技术,其中电极材料是制约电吸附性能的关键,也是电吸附技术研究的热点。介绍了电吸附技术原理和4类碳基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4类电极材料的优缺点,指出单一电极材料的吸附容量小,不能满足其工业要求,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对电极材料进行改性处理是今后电吸附电极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
    • 熊永志; 刘艳艳; 王贵龙; 卢贝丽; 黄彪; 林冠烽
    • 摘要: 以甘蔗渣为碳源、植酸为磷源和活化剂,制备了甘蔗渣基磷掺杂活性炭(PAC-900),并将其作为电极用于铜离子的电吸附。采用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XPS和SEM-EDX等对样品的孔隙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及元素组成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恒流充放电(GCD)实验对磷掺杂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Cu^(2+)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PAC-900对Cu^(2+)的电吸附量高达86.85 mg/g,远高于未掺杂活性炭(C-900)的35.15 mg/g,循环吸附-脱附10次后吸附量仍可达45.38 mg/g。植酸活化可以使制得的磷掺杂活性炭比表面积高达1671.75 m^(2)/g,总孔容积和微孔容积分别达到1.33和0.09 cm^(3)/g,其电化学性能和亲水性显著提高。磷掺杂活性炭对Cu^(2+)的吸附过程主要受双电层吸附和法拉第吸附的影响,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符合Freundich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过程,说明吸附过程不仅存在单层吸附,也存在多层吸附;XPS和SEM-EDX分析表明P元素主要以C—P—O、C—O—P和C—PO的形式存在,C—P极少,其中C—PO对Cu^(2+)的法拉第吸附贡献最大。
    • 黄陆月; 刘畅; 许勇毅; 邢浩若; 王峰; 马双忱
    • 摘要: 电容去离子技术(CDI)作为一种新兴的水处理脱盐技术,因其具有诸多优异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厘清CDI的传质机制是理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已有经验模型的分析,从沿流向方向和垂直流向方向两个方面,考虑了电场迁移以及传质扩散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CDI二维浓度传质模型,对CDI在除盐过程中的离子扩散及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模拟探究,根据实际实验结果对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及参数修正。结果表明,该二维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CDI除盐过程。将该二维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模拟,观测CDI在除盐过程中的内部浓度变化。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CDI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罗永健; 王云燕; 徐慧; 杜嘉丽; 朱明飞; 张李敏; 孙竹梅
    • 摘要: 采用自制三维电极反应器对溶液中的As(V)进行电吸附去除,而粒子电极选用活性炭颗粒(GAC)。在最佳条件下,As(V)的去除率为84%,溶液中As(V)的残留浓度为0.08mg/L。从动力学研究中得到,整个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可能涉及两个以上的过程:膜扩散、物质扩散和物理/化学吸附过程。在脱附过程中,As(V)可以从GAC中解吸出来,且GAC在解吸后能再次电吸附As(V),这表明该电极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 谭敬鹏; 李之军; 沈建鑫
    • 摘要: 钻井液固相控制是钻井液处理的主要工作,传统固控设备对于200目以下的超细岩粉处理效果并不明显。受到电吸附技术在污水处理广泛应用的启发,通过对实验室配置的含砂率4%的无固相钻井液在不添加化学处理剂的情况下,进行单因素影响吸附实验,分析吸附时间、吸附电压、电极板间距以及钻井液黏度对吸附效果影响的规律,得到最佳吸附参数:吸附时间为15min,吸附电压为36v,电极板间距为5cm,达到高效经济地清除钻井液中超细岩粉的效果,为后续科学设计金刚石钻进超细岩粉吸附器提供了借鉴。
    • 袁权; 李海红; 刘浩杰
    • 摘要: 以硝酸改性活性炭为原材料,制备电吸附电极,并研究其对8种常见金属盐离子的吸附特性;分别采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改性前后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活性炭相比于改性前拥有更好的孔隙结构,含氧官能团增多,制备出的电极电化学性能更好;在除盐实验中,制备的电极对价态越高的离子去除速率越快但去除率越低;对于同价态离子,水合离子半径越小时去除速率越快且去除率越高;离子从溶液到电极表面再到活性材料孔道内部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过程,也存在较微弱的化学吸附。
    • 马岚; 黄陆月; 许勇毅; 王峰; 刘畅; 马双忱
    • 摘要: 近年来,国家强化了对各类污水的治理力度和排放标准.其中,工业废水具有较大的节水与回用潜能,急需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脱盐技术.目前电吸附技术凭借其能耗低、无需添加药剂、除盐效率高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采用电吸附技术实现废水快速脱盐主要从脱盐速度提高和高通量产水2个方面入手.由于动力学因素决定了离子在吸附剂内部的吸附速率,吸附容量决定除盐率,因此探究影响电吸附过程动力学特性和脱盐影响因素是该技术的关键.以活性炭纤维为电极材料,在自制的板式电吸附装置进行多组电吸附试验,研究进样浓度、外加电压、进样液pH值和温度对其除盐效率和饱和吸附容量的影响,并对不同电压、不同浓度下的电吸附动力学结果进行拟合.动力学研究表明:电压是离子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电压<0.8 V时,适用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电压>0.8 V后适用一级动力学模型,电压越大离子吸附速率越快.等温吸附模型研究表明:增大电压和初始浓度可以提高电吸附容量,吸附过程适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弱酸性条件更有利于电吸附除盐性能的提高;温度升高对离子吸附有抑制作用,室温为最佳试验温度.
    • 李秀玲; 黄金萍; 石新彪; 辛磊
    • 摘要: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T iO2凝胶并涂敷在活性炭纤维表面,经高温处理后制得载钛改性活性炭纤维电极(TiO2/ACF).研究了TiO2/ACF从废水中电吸附Cr(Ⅵ)的性能及吸附平衡后的再生,利用FT-IR、XRD和SEM对TiO2/ACF材料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模拟废水pH=2.0、初始Cr(Ⅵ)质量浓度10 mg/L、电极电位0.6 V、极板间距9 mm、极板面积100 cm2条件下,TiO2/ACF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率接近100%,明显高于开路状态下的吸附率;活性炭纤维呈束状结构,其表面和束间分散有较多颗粒物,出现锐钛矿和金红石晶相,表明钛成功负载,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得以增强.
    • 高新源; 李爱民; 刘佩春; 刘玉斌; 宋海鸥; 李阳; 战树岩
    • 摘要: 采用流动电极代替传统的固定电极电吸附水中离子,即流动电极电吸附技术,以解决传统电吸附技术的吸附效率衰减和电极再生难等问题.结果表明:流动电极浆体的搅拌可提高电吸附出水电导率的稳定性,搅拌有助于改善流动电极浆体的均匀性及离子脱附率;电压的增加极大极高电吸附的去除率,当电压为1.5 V时,电吸附Na2SO4的去除率达到14.3%;当Na2SO4溶液流速由5mL·min-1降为2mL·min-1时,电吸附Na2SO4的去除率增加了 11%,但流动电极的流速影响较小;流动电极中吸附的盐分浓缩度可达到11倍以上,降低了电吸附过程中浓水量,增加了得水率.相比于固定电极电吸附,流动电极电吸附在处理重金属Fe3+和结垢离子Ca2+等均可实现稳定的吸附-脱附循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