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摄影》
《大众摄影》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摄影艺术、一般工业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438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东西南北、决策探索、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2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等;《大众摄影》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国栋、李艳霞、盛夏等。
《大众摄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438篇
占比:98.91%
总计:16619篇
《大众摄影》
-研究学者
- 侯国栋
- 李艳霞
- 盛夏
- 解海龙
- 陈奇军
- 高琴
- 鲍昆
- 丁东
- 云云
- 何建民
- 侍瑞
- 侯国栋1
- 俞春华
- 刘家林
- 包丽霞
- 吴常云
- 吴树建
- 吴群
- 周梅生
- 唐明兵
- 姚成秀
- 孙长健
- 岳陌凡
- 廖金生
- 张千里
- 张学斌
- 张宇欣1
- 张晓蓉
- 彭伟
- 徐惟尧
- 戴科
- 方妍
- 曾建平
- 木香
- 朱日晖
- 李善杰
- 李成毅
- 李文雯
- 李晓明
- 李泛
- 杨恩璞
- 杨静媛
- 林宁
- 沈悦
- 温宁
- 王争平
- 王保国
- 王大莉
- 王妍峰
- 王婧
-
-
解海龙;
王薇
-
-
摘要:
本书以解海龙50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摄影家,可谓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
-
廖金生;
刘家林
-
-
摘要:
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演变成一种干扰、侵占、殖民现实生活的权力和力量。大众日常摄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及现实—影像关系的倒置,对现实生活带来隐私、监视、羞辱等潜在困扰与风险,促使人们对现实的世界与社交产生疏离、冷漠与厌倦感。
-
-
高吴双
-
-
摘要:
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新技术与新媒介平台出现,融媒体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移动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用户接收信息的主要选择,其中的影像充斥人们的视野,摄影也已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众的拍摄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此时,公共艺术空间也成为了大众摄影的热门拍摄地点。本文通过公共艺术空间与大众摄影的公共参与性特点搭起桥梁,以小红书为例谈论当今融媒体背景下公共艺术空间的大众摄影现状问题。
-
-
-
陈燕
-
-
摘要:
随着具有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摄影元件的小型化和跨界集成化,使得大众摄影超出了原有的记录与艺术表现等目的,呈现出社交、娱乐、感知等多元用途。在一百多年的摄影史上,有几个重要节点引发了不同的大众摄影文化,本文将梳理大众摄影文化的转变,从而预判未来大众摄影文化的走向。
-
-
朱日晖
-
-
摘要:
智能手机发展,让大众可以更为轻松方便的获得摄影技术,通过智能手机的使用,大众不仅对摄影方式进行了创新,而且重构了摄影作品的意义.但是这个过程背后,却需要我们深思智能手机带来改变的代价.
-
-
李艳霞
-
-
摘要:
大众摄影是大众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大众文化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具有艺术性、悦目性、文化性等特点,它能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赞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高质量的摄影传达的不只是美的享受,它还能潜移默化地传授一种高尚的价值观。本文为了推动我国摄影技术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
-
-
-
-
侯国栋
- 《第12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摄影越来越具有群众性,摄影大众化成为摄影发展的必然.数字革命和社交媒体发展催生了轻影像,为大众摄影展示、传播、教育、鉴赏等方面创造了便利条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交媒体发展催生了轻影像,赋予了大众摄影更大的话语权,为其教育、传播、鉴赏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是大众摄影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要继续保持繁荣发展,首先要提升摄影意识、审美意识。大众摄影发展只有充分用好社交媒体,“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才能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大潮中贡献力量。